基于学校体育功能价值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践
2020-12-13黄咏梅方彬彬陈燕萍
黄咏梅 方彬彬 陈燕萍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一、前言
贯彻落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0 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学校体育是实现其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校体育功能价值的驱动力。为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教育部办公厅开展2019 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教体艺厅函〔2019〕16 号文),要求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深化学校健康教育供给侧改革,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务实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与课时保障、教学改革与评价体系等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提升健康素养并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体现,而学校体育功能价值不仅包含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还有多维度的辐射功能。
二、学校体育功能价值及实现途径
学校体育价值是在人和人的教育关系中产生的重要内容,其中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统一表现为“人”的存在和学校体育活动意义本身,其本体价值是育人价值。[1]学校体育功能实现途径与学校体育的制度化是学校体育价值生成的实践基础与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功能实现途径是学校体育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力。学校体育的来源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系统与体育领域的拓展相结合的产物,从而促使学校体育价值的形态呈现出多元性、多样化的特点。
(一)学校体育功能价值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效应。初期学校体育从简单的运动发展到既能锻炼又能娱乐的体育文化活动时就被认为实现其功能价值,而后提出的以创新能力、个性发展为基础的全面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等思潮逐渐取代了陈旧思想。[2]学校体育精神建设,体育文化的价值,也被推崇为学校体育功能价值,通过学校体育实践,人的身体、心理、个性、社会关系等的全面发展,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从而促进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在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在多数前人研究的视角里,学校体育功能涉猎相当广,大致概括为健身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情感发展功能、经济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功能。从已有的文献表述来看,学校体育的功能已涉及从个人的身体、心理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内容上来看,学校体育几乎无所不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对体育的定义是“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显然,学校体育功能泛化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尽管从社会视角来看,学校体育可以与一切社会现象发生联系并产生作用,但对大多数社会现象产生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3]我们应该正视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明确学校体育其最原始的价值是什么,正确认识学校体育系统的特性。学校体育的本体价值是育人、育体,而对德育、智育、心理教育及闲暇体育的辅助作用,应该视为学校体育的辐射功能。
为突出学校体育功能的重要性,将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聚焦在教育视角和体育视角上,分别将其定位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传承体育文化”。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载体,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培养、启发、激励等功效。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学生产生作用,在实践中,学校体育对学校教育起到辅助作用,且对其他形态的体育也起到辅助作用,如娱乐健身、竞技体育等。这些都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价值的体现。
(二)学校体育功能价值的实现途径
学校体育通过课程实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德智体的功能。学校体育通过设置身体素质项目训练,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通过设立耐力项目,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开展特色课程游泳课,培养学生生存救援能力;通过开展集体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开展竞技类项目,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顽强拼搏、勇敢自信等个性;通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除了课程,学校体育还通过社团活动、校内体育赛事、社会实践等活动渲染体育文化氛围,让其作为一种教育项目,让学校体育思想与理念在课外得以延续,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
把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务实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等来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完善评价体系。体育教育的实施者是学校体育的载体,是学校体育思想与制度的执行者,对实现学校体育功能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改善“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持续下降”和中国式“三无体育课”的现象,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施者要高标准地执行这些途径,让其真正有效地作用到学生身上,从而更加高效地实现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
三、基于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价值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践
学校体育课程是教育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理念,建立具有指导性、激励性、发展性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切实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面对普遍的“中国式体育课”现象,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在经历了多年的课程改革后,我校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到新型的时尚体育类运动项目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丰富了课程内容;将课程设置为一年一选,分基础班和提高班,改善了课程时间短,影响学生学习运动技能连续性的问题;提出以赛代考、课程展演汇报与传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改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严格规范学生课内外的身体素质训练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大力推进集体类特色项目活动的开展,努力通过全民健身理念,实现全员参与课内外体育锻炼。
(一)务实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夯实学校体育本质功能
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效果与学习运动技能的效果。泉州师范学院升本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从起步阶段的探索期,到效率驱动阶段的调整期,到目前能力培养的实践期。从“1+1”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向“1+2+X”模式的调整,到目前“2+2+S”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我校紧抓大学体育课程“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大关键要素,来紧盯一个目标,最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2+2+S”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整和完善的。在“2+2+S”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形成和掌握有了明显的提高。或许还达不到精进的水平,但是通过一年系统地学习一个项目,从初级入门到提高班的研习,分阶段地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利于完成和实现,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收获掌握运动技能的成功喜悦。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系统、更全面的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运动锻炼、运动赛事的能力。我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路与趋势和国家课程标准开发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可谓是不谋而合。
(二)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化学校体育本质功能
“课内外一体化”即为体育第二课堂理念,是国外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能够拓展教学空间,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化、健康化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泉州师范学院全面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深化健康理念,从而实现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在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手段方法上,主要有三个举措。一是特色游泳课程“S”。教学模式是6月课内游泳课,7、8 月暑假课外巩固练习,9 月课内游泳课,通过督促学生课内外共同实践练习来提高学习效果。二是体质健康测试内容——体能素质练习进课堂,要求每节课内不少于15 分钟的相应素质练习,且要求学生课外自测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每一阶段完成课内体能素质练习效果评估。三是创新推广《大学体育》特色课程:排舞、健身气功、花样跳绳等项目,每年进行体育课程的大型汇报展演,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学有所成的体验。
(三)创新课程评价模式,强化学校体育本质功能
课程评价是一门课程某些环节或全部过程的价值衡量。旨在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体育课程的过程、产生的结果或实施效果进行评判。[4]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泉州师范学院的体育课程评价模式朝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用注重过程评价替换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提倡相对性评价理念,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成效。
同时在学校体育课程必须关注的“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大关键要素上,设置了相应的评价,如将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相关的身体素质练习引入最终课堂评价,且将长跑项目列为每学期必上的教学内容,游泳项目成为必考项目。课程评价深化改革后,评价体系提高了身体素质占比,提高了过程考核占比,取消了自评环节。教学改革通过多种手段,实质性促进学生心肺功能、耐力等素质的提高,从而最高效地实现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四、结语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康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事,还关涉体育、教育等诸多领域,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是当前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全民健身还是全民健康,学校体育作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主体,它的功能与价值承载着推动健康与健身深度融合、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无缝衔接过渡的使命。泉州师范学院在实现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目标上,不断地探索寻求突破,希望实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这个目标基础上再谋求全面发展,达到多方位目标共同实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