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13孙馨
孙 馨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急诊科,河南 开封 475000)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多数病情紧急、危重,因此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护理人员不但要有一定的急救技巧,还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全面、全方位的护理,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1]。全科护理是一种优质的护理服务模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本次研究证实,将该种护理方法应用于急诊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现将研究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急诊科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5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全部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各25例。观察组中,包括男18例,女7例,年龄28~65岁,平均(45.7±5.2)岁;对照组中,包括男17例,女8例,年龄28~67岁,平均(46.1±5.3)岁。在上述一般资料方面,两组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与临床医师配合对患者进行抢救,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照常规方法对其进行护理。
观察组实施全科护理,具体包括:(1)护理人员树立全科护理服务理念,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2)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按照护理工作流程规范操作,同时主管人员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工作的监督,确保其护理行为正确以及在护理患者时能够做到认真负责。(3)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了解,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提高对自身所患疾病的认识,并向患者讲述同类疾病中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2]。(4)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存在严重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耐心的安抚和疏导,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3]。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1)焦虑、抑郁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估,得分越高,代表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2)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后的满意情况进行调查,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护理工作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分析的软件选择SPSS 20.0,得到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分别为(±s)、(%),检验方式分别为t检验、x2检验。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存在的标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分别为(68.37±2.46)分、(68.26±2.53)分,SDS评分分别为(69.21±2.34)分、(69.47±2.53)分;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后,两组评分均下降,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36.64±2.21)分、(38.73±2.31)分,对照组分别为(46.46±2.51)分、(47.82±2.37)分,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为(96.47±2.5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1±2.41)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诊科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科室,患者不仅病情危急,身体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且心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压力,伴随着严重的不良情绪[4]。因此,在急诊救治过程中配合以有效的护理非常重要。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全科护理是一种人性化的、优质的护理服务方式[5],应用于本院收治的急诊患者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此种护理方式的观察组在焦虑、抑郁评分方面均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此外,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全科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急诊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全科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