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高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隐性逃课现状及其对食品毒理学成绩的影响
2020-12-13张志刚史传道田敏敏刘龙珠
张志刚,史传道,辛 宝,田敏敏,刘龙珠,李 娟,周 晶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不听老师讲课,只顾自学其他知识或从事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如自学其他科目、睡觉、聊天、玩手机、发呆等[1-2]。研究[3-5]表明,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我校于2016年开设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营养支持与治疗、健康管理、食品卫生管理、食品质量检验与监督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为了解该专业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原因及其对课程成绩的影响,本研究在食品毒理学教学过程中做了调查分析。现作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年5月6日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陕西中医药大学2016级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5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际调查49名(1名学生缺勤),其中男生11名(22.45%),女生38名(77.55%)。
1.2 方法
1.2.1 隐性逃课的评价 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编制问卷调查研究对象隐性逃课情况。定性评价包括隐性逃课时间及分布、方式、涉及教学环节、影响因素等;定量评价采用苏明宏等[6]编制的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进行,该量表分为5个因子(学业认知、学习习惯、自我调整、课堂认知和学习环境),共28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记分,由1~5表示符合程度由低到高,评分越高表示隐性逃课程度越严重。在食品毒理学课程最后1次课结束后,统一发放问卷并现场回收。
1.2.2 考试安排和成绩评价 根据学校统一安排进行试卷命题和闭卷考试,试卷命题参照教学大纲进行,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10 min,考试结束后1周内完成试卷评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9份,收回49份,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中隐性逃课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643。
2.2 隐性逃课发生情况 调查对象中43人出现隐性逃课(隐性逃课时间≥5 min),发生率为87.76%。隐性逃课各因子:学业认知、学习习惯、自我调整、课堂认知和学习环境评分分别为(8.16±2.51)(16.86±3.03)(23.45±3.03)(12.06±3.94)和(12.96±3.03)分。
2.3 隐性逃课的时间比率及分布情况 理论课授课时间为50 min,隐性逃课时间5~15 min人数最多占71.43%,其次为1~5 min[6人(12.24%)]、15~30 min[5人(10.20%)]和30~45 min[3人(6.12%)]。隐性逃课发生时间段依次为7~8节[16人(32.65%)]、3~4节[14人(28.57%)]、5~6节[12人(24.49%)]和1~2节[7人(14.29%)]。
2.4 隐性逃课的方式 学生隐性逃课的方式顺位为发呆[34人(69.39%)]、玩手机[26人(53.06%)]、看其他书籍[13人(26.53%)]、聊天[5人(10.20%)]和睡觉[5人(10.20%)]。
2.5 隐性逃课的教学环节 最容易发生隐性逃课的教学环节为理论讲授[34人(69.39%)],其次为播放教学视频[17人(34.69%)]、自由讨论[17人(34.69%)]、案例分析[3人(6.12%)]、思考提问[1人(2.04%)]。
2.6 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 影响隐性逃课的原因中与学生相关的因素有:43人(87.76%)因困倦或心情原因导致精力不能集中,23人(46.94%)学习目标不明确,21人(42.86%)对课程不感兴趣,8人(16.33%)认为听课与考试成绩相关不大,6人(12.24%)认为听课与就业关系不大,5人(10.20%)课堂管理不当。与教师相关的因素依次为:讲课枯燥无味[34人(69.39%)],教学方法不灵活[29人(59.18%)],表达能力欠缺[10人(20.41%)],普通话不标准[8人(16.33%)],教学内容不适当[4人(8.16%)],考评方式不完善[4人(8.16%)],教学态度不端正[2人(4.08%)]。
2.7 隐性逃课与食品毒理学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食品毒理学考试成绩为(73.57±10.78)分,隐性逃课学生考试成绩(73.02±10.68)分与非隐性逃课学生(77.50±11.6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05)。相关分析显示,隐性逃课因子中学习环境与考试成绩存在负相关关系(r=-0.32,P<0.05);学业认知、学习习惯、自我调整和课堂认知与考试成绩无相关关系(r=-0.19、0.19、0.13、-0.26,P>0.05)。
3 讨论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随着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不断增强,大学生显性逃课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隐性逃课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直接影响了学生学风和课堂教学质量[7]。本研究表明,该中医高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生隐性逃课(隐性逃课时间≥5 min)发生率为87.76%,低于医学生隐性逃课水平[8]。进一步分析表明,隐性逃课时间5~15 min最多(71.43%),且7~8节发生比例最高(32.65%),与马雅菊[7]报道一致。隐性逃课表现依次为发呆、玩手机、看其他书籍、聊天和睡觉,与其他研究[7-10]中表现形式一致,但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
按照学校培养方案,该专业本科生需要学习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其中,食品毒理学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对人体健康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和预防措施[11-12]。我校自2019年开始食品毒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等方式,从毒理学的角度,为学生从事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隐性逃课发生环节比例由高到低为理论讲授(69.39%)、播放教学视频(34.69%)、自由讨论(34.69%)、案例分析(6.12%)以及思考提问(2.04%)。可知,需改变传统的以PPT和板书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增加案例分析和课堂思考提问环节的比例。
隐性逃课原因分析显示,与学生相关的因素表现为因困倦或心情原因导致精力不能集中(87.76%)、学习目标不明确(46.94%)以及对课程不感兴趣(42.86%);与教师相关因素表现为:讲课枯燥无味(69.39%)、教学方法不灵活(59.18%)以及表达能力欠缺(20.41%);与相关研究[5,13]结果基本一致。可知,应根据食品毒理学课程特点(理论性强,涉及学科范围广,部分内容抽象、枯燥等)和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将枯燥内容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一步从个体认知和行为的角度(学业认知、学习习惯、自我调整、课堂认知、学习环境)深入研究隐性逃课原因发现,调查对象隐性逃课各因子学业认知、学习习惯、自我调整、课堂认知和学习环境评分分别为(8.16±2.51)(16.86±3.03)(23.45±3.03)(12.06±3.94)和(12.96±3.03)分,其中学习环境与食品毒理学成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可知,应加强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以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养成上课记笔记、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
综上可知,该中医高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隐性逃课因子学习环境对课程成绩的影响较大,教师应强化课堂管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