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稻虾共作立体种养模式与关键技术
2020-12-13王国刚
王国刚,王 为
(1.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江苏淮安223345;2.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盐城224002)
小龙虾(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由于其食性较杂、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产量高、效益好,市场需求巨大[1]。我国湖北潜江推行“稻虾共作”模式较早,而江苏淮安盱眙的小龙虾产业获得成功也有目共睹。稻虾共作立体种养模式在促进淮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水产绿色养殖和可持续发展、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水稻和小龙虾两者共生共作,小龙虾为水稻捕食害虫和嫩草,其产生的粪便和残饵又可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小龙虾在稻田中爬动和打洞使土壤疏松又对水稻生长有利,水稻则可作为小龙虾脱壳场所。这种“稻虾共作”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中的温、光、水资源,实现了其良性循环利用,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稳产及小龙虾丰收[2-3]。此外,还可大量减少使用化肥农药,既环保又节省了费用,生产的优质水稻可加工得到无公害大米[2-3]。大力推广这种绿色高效、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3]。本文对苏北地区的“稻虾共作”模式核心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苏北稻作区及我国其他相近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1 稻田选择与改造
1.1 稻田选择
田地应选择远离农业和工业废水污染的区域,且保证灌溉条件良好。禁止在稻田周围的耕地中使用高毒农药。土壤应肥沃,必要时掺和一定的黏土和沙子。土地必须平整,每幅面积宜超过6.67 hm2,并且规模要适合可持续发展。
1.2 稻田改造
1.2.1 挖沟。沿稻田田埂外缘处开挖圆形凹槽(环形沟),深约1.5 m,其上方宽为4~6 m,下方宽为3~4 m;田间沟形式可多样,深度为0.8~1.0 m,宽0.5~0.6 m,并且沟的总面积原则上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现场工程实施应受国土资源部门的有关规定约束。
1.2.2 加固堤岸与田埂。为确保养虾的水位,有必要增加堤岸与田埂高度。堤岸高度为1.2~1.5 m,宽度为2~3 m,并被压实,以使它们不会破裂、穿透或塌陷。田间建造的沟埂,高0.7m,宽0.8~1m,可为小龙虾提供洞穴或庇护所[1]。
1.2.3 围栏加漏电保护。在田野周围建立防逃围栏并加装漏电保护装置,以防止小龙虾出逃或被盗。围栏材料可用50~60 cm高的厚塑料、石棉、有色钢瓦等构筑,其中20 cm埋于地下,每隔2 m用竹桩固定,并在进出水口使用60目的双层网片围住,以防止小龙虾外逃和有害生物进入稻田。但注意不须在田块之间建立围栏。
1.2.4 进出水管道设置。田间进水和排水口设于稻田的两端或对角线,其中进水管则安装在稻田一端的田埂高处,出水口设在稻田另一侧虾沟的最低位置。进水和出水管道根据灌溉配置有规律地布置,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确保水能灌得进,排得出。
2 放养前准备
2.1 清整与消毒。对老稻田田埂进行加固,挖除沟内多余的淤泥,修缮防逃设施和进排水系统。用有机石灰对新的稻田进行消毒,用量为100~150 kg/667 m2。田底需要彻底清洁和消毒,以杀死野生生物、害虫和病原体。对于大米虾,可用消毒茶粉20~25 kg/667 m2进行消毒。
2.2 施肥。在龙虾养殖的第一年,可使用300~600kg/667 m2的畜禽粪便,并于2—3月在坑和虾场中进行充分发酵,再用旋耕机将其旋耕至地表深10—20 cm处。对于已养虾1年以上的稻田,因其中已含有大量稻草和小龙虾,腐烂的稻草和小龙虾粪便提供了足够的有机肥料,因此通常不需要再施肥料。
2.3 注水。施肥5~7 d后就可以给稻田注水。尽早注入20~30 cm的水层可以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在以后的阶段,随着水生植物的生长,水位可逐渐增加到 40~60 cm。
2.4 种植水草。结合稻田注水种植水草。最好分批移栽水生植物,如伊乐藻、菹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种植深度为0.5~1 m,可每5~8 m距离移栽1丛,先浅后深,水草刚栽插时,保持浅水层20~30 cm,约过 20 d,再注水至 40~60 cm。
3 虾苗放养
3.1 春季养殖
在3—4月份,于虾沟和水田中,放养规格为180 尾 /kg 的虾苗 30~40 kg/667m2,通常为 6 000~8 000 尾 /667 m2。
3.2 秋季养殖
在9—11月份,放养规格为30 g以上的亲虾20~30 kg/667 m2,雌雄比为(3~5)∶1。或规格为160~200 尾 /kg虾苗 30 kg/667 m2。
3.3 苗种要求
3.3.1 质量要求。虾体外观干净,四肢健康完好,强壮而活泼。对于在同一田块养殖的虾苗,其规格应尽可能一致,并放足量。虾苗不适合长途运输,如确需长途运输,应用冰块进行降温处理。
3.3.2 虾苗消毒。虾苗放养前在3%~5%的盐水中浸泡5~10 min,以杀灭去除病原体和寄生虫。高温时使用高锰酸钾或聚维酮碘溶液消毒,浓度为20mg/L,持续 5~10 min。
3.3.3 试水缓苗。放苗前可将少量的小龙虾苗种放在盛有拟放养稻田水的盆中,24 h后观察虾苗不死,即可放养。缓苗处理是将幼苗浸入田水中1min,再将其提起2~3 min,然后再浸入1 min,如此进行2—3次,以使苗种体表和腔体吸足水分后再放养,提高其存活率。
3.3.4 放养时间。通常选择晴天早晨和傍晚或阴雨天进行,以避开阳光直晒。
4 生产管理
加强饵料投喂、水质调控、巡田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管理。当水温高于12℃时,即可投喂,品种包括新鲜杂鱼、玉米、豆粕和菜饼等,也可投喂优质的小龙虾配合饲料。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午与下午饵料量之比为3∶7。加强水质调控与巡田,通常每3~5 d就要补充新水1次。在夏季,则缩短至每1~2 d就补充新水1次。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巡田检查,维护和加强泄漏防护设施。虾病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
5 水稻栽培
5.1 品种选择。通常虾只生长一个水稻种植季节。水稻品种应选择叶片开角小、抗虫害、抗逆和抗肥的窄穗品种。如可以选择淮稻5号、南粳9108等常用的品种。
5.2 种植密度。水稻行株距为30 cm×20 cm,可确保龙虾的生存环境通风良好。
5.3 水稻管理。在施肥方面,以基肥为基础,可施腐熟的农家肥300 kg/667 m2。在晒田干燥时,必须清理虾沟虾槽,以免造成阻隔和壅堵。沟内水深保持在30~50 cm,晒好田后及时恢复初始水位。农药使用方面,通常不用药物,如有必要,则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在发生草害的情况下,可以手动将其移除;对虫害,则可通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来控制。在水稻收割期间,龙虾应充分捕捞并出售,捕捞后7~10 d将田水排尽。水稻收割后,将秸秆粉碎还田,要留茬40 cm,以利秸秆来年利用。
6 起捕
6.1 捕捉成虾。第一个捕捞季节是包括从4月初到6月初的时期,第二个捕捞季节是从7月底到8月底。前期是捕大留小,后期是捕小留大。最有效的捕捞渔具是地笼。
6.2 成虾留种。捕捞季节最终结束时,要留下足量的成虾进行虾苗繁殖。成虾存田量应不少于15kg/667 m2,为翌年养殖储备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