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套种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20-12-13赵小莲
赵小莲
(福建省大田县农业农村局,福建大田366100)
甘薯是福建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加工原料作物,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甘薯是喜高温短日照作物,生育期一般120~150 d(晚熟品种可达180 d)。烤烟套种甘薯(烟薯套种)是福建省三明市烟区县粮经双丰栽培的典型模式,即利用前茬烟畦,在夏季套种甘薯。该模式在三明市烟区县的面积逐年扩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烤烟套种甘薯栽培模式的优点和重点技术总结如下。
1 烟薯套种的方法与优势
1.1 省工节本增效
据调查,烟薯套种模式可比传统模式省下翻地、整畦、覆盖用工3~4个工日;烟后薯在生长期间,利用烟畦留存的大量钾肥、氮肥等养分,可节省肥料成本30%以上。
1.2 种植时间提早
烟后薯5月10—30日插植,一般在前茬烤烟采收剩2烤烟叶时种植(烟薯共生期15 d左右),比秋薯提早2~3个月,充分利用了夏季的温光资源,并延长了营养生长期,为高产打好基础。据调查,烟后薯早种早收,实现高产高效,一般比秋薯增产增收20%~30%。
1.3 种植方法简便
种植方式,一般可用小锄头或钝菜刀开穴插植;每667m2种植密度2 500~3 000株为宜,每2株烤烟中间套种3株甘薯。烟叶采收完后,及时清除田间烟秆。若田间不清除烟秆,一般每2株烤烟中间只可套种2株甘薯苗,否则靠烟秆基部的甘薯苗,会因烟头根系障碍生长不良而不长薯块。
1.4 把握重要环节
烟薯套种是两季旱作,要进行冬季土壤处理。冬季用旋耕机翻犁土壤,每667m2撒施生石灰75 kg,而后灌水浸泡1~2个月,冷冬经霜打冰冻,达到消毒杀菌杀虫的作用,以规避烟薯轮作菌源虫卵容易越冬积累,并加重次年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1.5 实现粮经双丰
三明市烟区县是第2轮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时期发展了烤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丰厚的现金收入。烟薯套种或烟稻轮作,其经济收入比原有双季稻模式大幅提高,按现行价格测算,双季稻每667m2产值约2 800元(早稻1 260元、晚稻1 540元),烟稻轮作每667m2产值约5 680元(烟4 000元、稻1 680元),烟薯套种每667m2产值约7 000元(烟4 000元、薯3 000元)。可见,烟薯套种模式的产值明显高于双季稻或烟稻轮作模式。
2 烟薯套种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烟薯套种,在掌握以上特点和基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栽培技术还应注意“种苗、早插、控蔓、施肥、病虫鼠害”等重点环节的把控。
2.1 选用优质种苗
甘薯忌讳使用带病种苗,生产上要选用市场销路好、薯型品相规整、抗病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如近几年推广的“福薯604号、福宁紫3号、广薯87、济薯26、莆薯32”等优良品种[2]。上年留好无病种薯,用于次年育苗,或购买无病健康种苗用于大田种植,健康种苗抗病强、发病轻、长势旺、结薯多,高产稳产。
2.2 适时早栽利高产
甘薯是喜高温作物,夏甘薯早栽插有利于高产。夏甘薯生长期跨度夏、秋两季,其间,温度逐渐由高变低,日照逐渐由强变弱,雨量逐渐由多变少,前期光、热、水都有利甘薯生长发育,越往夏末秋季条件转差。所以,应在前茬烤烟采收剩2烤烟叶时,尽早抢时套种,延长生长期,促进茎叶早发,力争在前期形成较大的叶面积,为中后期的薯块膨大增产创造条件。
2.3 适时控蔓防徒长
种植期间如果肥水管控失调,容易造成藤蔓徒长,因此,应适时控制藤蔓旺长,促进地下薯块生长。生产上采用15%的多效唑20 g对水50~60 kg成稀薄浓度的药液,喷施在甘薯藤蔓旺长的田块,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另外,生产上要改翻蔓为提蔓管理,避免改变藤蔓叶片自然排列状态而降低光合作用,又能防止跑根过多消耗养分,多管齐下促进甘薯田间平衡生长,达到高产稳产。
2.4 科学施肥和管水
甘薯是喜钾作物,适当增施钾肥能获得高产。一般中等肥力田每667m2要求纯氮(N)12 kg并按N、P2O5、K2O质量比例1∶0.3∶1.25施足各种肥量。烟后薯是套种在烟畦上,原有烟畦还富含大量钾肥、氮肥以及足量的磷肥。根据多年田间调查资料,烟后薯可不施磷肥,氮、钾肥的实际使用量可按以上70%左右肥量施用,即每667m2约需纯氮(N)8.5 kg、钾肥(K2O)11 kg。施用方法生产上采用条施2次追肥,即在栽插后15~20 d的提苗期,追施70%氮肥和40%钾肥,每667m2分别约施13 kg尿素和10.5 kg硫酸钾;在栽插后50 d的长薯期,追施30%氮肥和60%钾肥,每667m2分别约施5.5 kg尿素和16 kg硫酸钾。在薯块膨大中期,隔15 d喷施1次1%的磷酸钾溶液或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连喷2次。甘薯忌渍水,如果地畦土壤长期湿粘,盛长藤蔓,少长或不长薯块,管理上一定要注意排涝防渍防湿。
2.5 防控病虫鼠为害
防控好病虫鼠害,甘薯长势好、结薯多,商品性比例高。烟薯套种,属于两季旱作,薯畦是老鼠打洞作窝并提供食源的场所,鼠害是首要防控对象,在甘薯的生长前期缺少食源,可以尽量用鼠夹或毒饵灭鼠,减少繁殖基数,后期薯块长成,食物充足,毒饵灭鼠效果差,应选用在洞口设置鼠夹灭鼠,效果更好[3]。
近几年,生产上甘薯瘟、甘薯茎腐病、麦蛾、夜蛾等重点病虫害逐年加重,防控措施是尽力选择不带病虫的优质种苗,推行培育健康群体。甘薯瘟是细菌性病害,蔓延很快,也是甘薯的毁灭性病害,大田病发期,可用多粘芽孢杆菌0.1亿CFU/克制剂300倍液灌根,或用3%的中生菌素1 500~2 000倍液灌根。甘薯茎腐病是新的入境检疫性细菌性病害,初发期,接触土壤的藤蔓基部呈水渍状灰褐色斑,后向上延伸变成深褐色,茎秆开始腐烂伴有恶臭。大田病发期,可挖除零星病株深埋、烧毁,并用生石灰对周围土壤消毒。种植前用20%噻菌铜可湿性粉剂1 000倍药液或20%农用链霉素2 000倍药液浸泡种薯和藤苗进行杀菌,或浇灌大田病区的薯苗防治。
麦蛾、夜蛾主要猖獗取食甘薯叶片,严重影响藤蔓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降低甘薯产量。两虫要在低龄幼虫的1~2龄期施药防治,方能取得效果。可用2%阿维·高氯氟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2%阿维菌素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在晴朗无风的下午进行喷药防治,7 d喷1次,连续3次效果好,同时,要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和安全间隔期,避免产生抗药性和造成产品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