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0-12-13
(威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邢台 054700)
1 流行病学
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菌是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存在于哺乳仔猪的肠道内,仔猪断奶后常因气候和饲养管理方式骤变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进而破坏了肠内微生物生态环境,促使肠内溶血性大肠杆菌繁殖,产生大量肠毒素而引起发病。发病诱因包括饲养管理不当、环境突变、饲料变换或霉变、气候骤变、长途运输、转群、断奶及防疫等应激因素。该病是一种多发性细菌病,常发于断奶仔猪,特别是同群(窝)仔猪中采食良好、体况健壮的仔猪极易发病。该病以突发、死亡快和病程短为主要特征,发病率为10%~30%,病死率高达80%以上。
2 临床症状
断奶仔猪发病急速,急性型病例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亚急性型病例初期精神颓废,食欲下降或不食,肌肉震颤,行走不稳,继而出现转圈、后肢麻痹以及倒地或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发病仔猪的特征性症状为体表水肿,以眼睑水肿、眼结膜充血,头部、腹股沟、后颈和腹部等部位水肿明显,触其体表则反应剧烈。随着病情加重和神经症状出现,病猪往往反应迟钝、嗜睡,直至昏迷,最后衰竭死亡。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仔猪,发现水肿病变显著,腹腔内脏组织明显水肿。淋巴结水肿,肺脏出血水肿,脾脏和肝脏有出血点,胸腹腔和心包有淡黄色积液,肠系膜和胃肠壁呈胶冻样水肿,部分病死仔猪头部皮下水肿,脑组织出血水肿。
4 诊断方法
依据流行病学(断奶仔猪多发、致死率高)、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无菌采集病死仔猪的肺脏、脾脏、胃以及肠系膜淋巴结,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 h,可见半透明、湿润光滑、圆而隆起的灰白色菌落。挑取单个菌落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检查,观察到两端钝圆、有鞭毛、无荚膜和芽孢、具有运动性的分散或成对排列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1]。
5 治疗措施
对发病仔猪及时隔离,尽早治疗。对于重症无治疗价值的濒死仔猪紧急淘汰,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当前针对该病尚无特效疗法,治疗时应坚持抗菌消炎、强心利尿和解毒镇静的原则。肌注水肿抗毒素0.5 mL/kg体重,1次/d,连用5 d;50%葡萄糖50 mL+地塞米松5 mL+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各10 mL混合静脉注射,1次/d,连用5 d,同时肌注10%恩诺沙星注射液0.2 mL;重症病猪肌注呋塞米注射液0.5 mg/kg体重、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2 mL,1次/d,连用5 d。
仔猪缺硒会加重水肿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重补硒,同时辅以利水消肿、祛湿和胃的中草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取泽泻、茯苓、猪苓、木通各 30 g,苍术、白术各 40 g,陈皮 25 g,厚朴、甘草各20 g,水煎汁,供5头10~15 kg体重仔猪分2次灌服,1剂/d,连服3~5 d[2]。方解:泽泻为主药,具有利水渗湿之功效;木通、猪苓和茯苓能够帮助主药淡渗利湿;苍术、白术和厚朴为辅药,具有除湿健脾、行气化湿之功效;陈皮为佐药,旨在和胃止呕、理气化滞;甘草调和诸药。
治疗期间强化场区的环境控制,坚持带猪喷雾消毒。同时加强对病猪的护理,饮水中添加适量电解多维有利于发病仔猪快速康复痊愈。
6 预防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确保仔猪日常的饮水清洁,保证猪舍通风和采光良好,定期对圈舍和场地喷洒消毒,消毒药剂要交替使用。及时清除猪舍粪污,保持养殖场干燥、洁净。尽量减少仔猪转群、并群、气温骤变和防疫等应激性刺激因素对仔猪的干扰。
6.2 做好母猪和仔猪的管护工作
哺乳母猪的饲料营养全面,有益于乳汁充足和质量好,从而增强仔猪的体质。仔猪于7~10日龄补料,避免饲喂蛋白质含量过高、营养元素单一的饲料,要适量给予青绿饲料及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增强仔猪的抗应激能力。仔猪断奶应循序渐进,避免突然换料。
6.3 强化疫苗免疫
母猪临产前40 d和15 d接种K88、K99等大肠杆菌疫苗,确保仔猪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怀孕母猪产前7 d和2 d分别肌注猪水肿抗毒注射液10 mL。仔猪出生后3~4 d补铁、补硒,18~25日龄免疫接种仔猪水肿疫苗,能够有效防控仔猪水肿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