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教授辨治小儿咳嗽经验
2020-12-13魏水秀
魏水秀
(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咳嗽是儿科最常见的肺系病症之一,虽言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无痰为咳,但在临床中仍以“咳嗽”合称。咳嗽一证,一直是历代医家研究及探讨的重要疾病。小儿咳嗽,其病因病机复杂,治法多变,故有“名医不治嗽”的说法,中医药对咳嗽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1]。吾师郑健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对小儿咳嗽的治疗有较深造诣,疗效显著。
1 从“风、痰、气”论小儿咳嗽病因病机
小儿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且腠理不密,故而最易感受外邪,而外邪之中最易感触的是风邪。《素问·骨空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始,初也。风邪中人,必然是先侵袭人体皮毛,然后循经入脏腑,由浅至深,故为百病之始也。而《素问·风论》又言:“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百病因风而生,故而为长也。风邪先侵袭人体,后因所中之人的体质而变化,才有其他病证的产生,所以说是百病之长,是外感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2-3]。《临证指南》曰:“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故风邪若夹火、热、暑邪,则可发为风热咳嗽;若夹寒邪为病,则发为风寒咳嗽。加之小儿肺脏娇嫩,肌肤不壮,不耐寒暑,卫外机能不固,更易于受外邪所侵。
郑师认为小儿咳嗽常易夹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指出咳嗽因于肺脾,而致病因素是痰。黄元御言:“痰饮者,肺肾之病,而根原于土湿。”肺主气,主宣发,肺气清降则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痰饮不生。若是肺经受邪,则不能布散水饮。且小儿脾胃本不足,脾主运化功能稚弱,以致太阴脾之湿土主令,肺从湿土化气,湿盛则脾虚,水谷难化,化生痰涎,肺脾之气郁而不宣,清道壅塞,肺气不布,痰饮上壅则为涕、为痰。故而小儿咳嗽一证常与痰之病理因素相关,就其发病的脏腑而言,以肺、脾为主[4-6]。
肺者,气之本,凡脏腑经络之气,皆由肺所宣散,且其性清肃而敛降,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内系咽喉,开窍于鼻。若口鼻、皮毛感受邪气,循经入肺,使肺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肃降失常,气滞痰生,肺窍受阻,呼吸不布,则发为咳嗽。不仅如此,若是素体痰湿内盛,阻滞气机,或是肺病日久致肺阴亏耗,或是日久及肾,肾不纳气,肺气肃降不及,均可导致清窍受阻,气机上逆而咳。故肺之气机升降异常也是产生咳嗽的重要病因病机[7]。
2 分期论咳
2.1 新咳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先基 郑师认为新感咳嗽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风邪,由于“风、痰、气”三者在病机上密切相关,故虽以“风为首”却不止于风[8]。因肺主呼吸之气的顺利完成是有赖宣发与肃降的协调有序,若肺气不宣,则气机壅塞;肃降不行,又易致肺气上逆。而肺之宣发及肃降又需以疏风散邪为前提,使邪有出路则肺气宣通功能正常[9-10]。小儿脾本不足,易于生痰,新感咳嗽常常兼以痰湿、痰热内蕴。在治疗上须当疏风宣肺兼以肃降肺气,宣降相合,化痰止咳兼以调畅气机,根据所夹寒、热、痰热、痰湿不同,常选用的方剂有银翘散、三拗汤、麻杏石甘汤、温胆汤或涤痰汤。在用药方面,根据用药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则是以疏风宣肺、宣降相伍,如麻黄与苦杏仁、旋覆花与蜜枇叶、葶苈子与紫苏子、白前与桔梗之类,疏风宣肺多选麻黄、荆芥、桂枝、防风、金银花、连翘、淡豆豉之属;二则是清热化痰兼以理气之药,诸如枳壳、竹茹、天竺黄、鱼腥草、黄芩、鲜竹沥、海浮石、青礞石之辈。
2.1.1 风热伤肺 咳嗽,咳痰黄稠,或伴发热,汗出,口渴,咽痛、鼻塞、流涕色黄,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治宜疏风解表、宣肺化痰,方用桑白皮汤加减。若鼻塞、流涕色白质稀,加辛夷、苍耳子;若涕质稠黄,加用白芷、蒲公英;若咽喉肿痛,加射干、马勃、山豆根;热重烦躁不安者,常合栀子豉汤加葛根、金银花等。
2.1.2 风寒袭肺 咳嗽频作,痰白而清,恶寒无汗,或发热、头痛,鼻塞声重,流清质涕,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治宜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用三拗汤加味。若伴发热、恶寒,加荆芥、淡豆豉、柴胡、葛根等;若兼干呕,去桔梗加神曲。
2.1.3 痰热壅肺 咳嗽阵作,喉间痰鸣,痰稠难咯、发热,口渴,面红、唇赤,咽喉干燥,纳呆,大便干,小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治宜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若咳痰量多质稠黄,加天竺黄、鱼腥草、海浮石、鲜竹沥、青礞石、毛冬青、鹅管石;若咳嗽剧烈,加旋覆花、地龙、紫苏子、葶苈子等;若肺热明显,加黄芩、鱼腥草、芦根、肺风草等;咳引胸痛者加枳壳、桔梗、瓜蒌、郁金。
2.1.4 痰湿蕴肺 咳嗽痰多,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舌苔白腻或厚浊,脉滑,指纹紫滞。治宜健脾燥湿,止咳化痰,方用温胆汤或涤痰汤加减。若夹有食滞,佐以消导运脾,加苍术、麦谷芽之类。
2.2 久咳以“运脾化痰、扶正固本”为根本 久咳,病程通常已至疾病的中后期,其直接的病因及病理因素多以痰浊为主[11]。虽言以“痰”为因,但由于患儿藩篱薄弱,久病咳嗽,恐多有肺卫不固之嫌,常易兼夹风邪在表而不去,故这个阶段的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之上,还可兼以肺之气机不畅、宣降失常[12]。郑健教授针对小儿久病咳嗽注重从脾胃论治,运脾化痰以扶正固本[13]。 同时紧扣病机特点,“风、痰、气”三者密而不分,宣降相因以复肺之气机,痰气兼顾以驱内邪。若有夹寒热,则分法进行施治。对于久咳,无论是何证型,总属痰浊内阻,肺之气机不畅,肺脾失调所致,因而,治则总以宣通肺气、运脾化痰、扶正固本、培土生金为主[14-16]。 辨证选方:① 若患儿以久咳不愈,痰少质黏不易咯为主要表现,治宜疏风宣肺化痰,方选止嗽散加减。郑老师在临证中常言:止嗽散要效果好,必须注意四个环节的平衡,尤其是肺之宣降的力量把握。因此,郑师常于原方基础上加用桑白皮与苦杏仁。② 许多患儿在咳嗽后期常常表现为喉中痰多,兼以自汗、盗汗,针对此证,治以化痰止咳、扶正固表,常常选用温胆汤合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玉屏风散等方剂以加减。③若久咳兼痰多,且已予清热化痰等治疗后效果欠佳,则应从脾论治,治以补肺健脾、化痰止咳,选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加减。若为过敏性咳嗽,加乌梅、徐长卿、僵蚕、蝉蜕等以抗过敏;若因鼻后滴综合征所致咽部刺激性咳嗽,可加辛夷、白芷、苍耳子、蝉蜕;若痰多热甚,顽痰难除,可加鹅管石、毛冬青、青礞石;倘以夜间干咳为主,兼口渴,舌质红,可加用地骨皮、桑白皮、北沙参等。
3 验案举隅
周某,男,2个月16天,2019年2月14日初诊。咳嗽3 d,无发热,喉部可闻及痰声,伴鼻塞、流涕,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因患儿家属拒绝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故转诊至郑师门诊。辰下症见:咳嗽,喉部可闻及痰声,鼻塞,流涕色黄、质稠,纳欠佳,二便尚调,舌质红,苔白稍厚。查体:咽红,咽后壁可见黄色分泌物,肺部听诊可闻及痰鸣音及喘鸣音,余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其病属小儿咳嗽,证属痰热蕴肺(痰热型),治当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选麻杏石甘汤加减。处方:蜜麻黄3 g,苦杏仁 3 g,生石膏 15 g,甘草 1.5 g,葶苈子 4.5 g,紫苏子 4.5 g,枳壳 4.5 g,竹茹 4.5 g,海浮石 12 g,蝉蜕2 g,莱菔子 5 g,荆芥 3 g。3剂,配方颗粒,每日 1剂,100 mL开水温冲,分数次温服。
二诊: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较前减轻,流涕质黏色黄。查体:咽后壁稍红,可见少量淡黄色分泌物,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痰鸣音,舌质红,苔薄白,效不更方,郑师守原方加减。处方:麻黄3 g,苦杏仁3 g,生石膏 15 g,甘草 2 g,葶苈子 3 g,紫苏子 4.5 g,枳壳 3 g,竹茹 3 g,海浮石 10 g,蝉蜕 2 g,荆芥 3 g,辛夷4.5 g。4剂,服法如前。
三诊:患儿咳嗽、流涕等症明显缓解,查体无阳性体征,吾师予温胆加味化痰方清热化痰、益气固表。处方:法半夏3 g,陈皮3 g,竹茹3 g,枳壳3 g,茯苓 6 g,黄芪 15 g,白术 3 g,防风 3 g,辛夷 4.5 g,服5剂后余症皆去。
按:此案患儿是肺经受邪、肺气郁闭之实热证。闭者当开,治疗首当开宣肺气,清热化痰。因寒邪而闭者,配桂枝辛温以开之;因热而闭者,配石膏辛凉以开之。故方选仲景用麻杏石甘汤,现代研究显示:麻杏石甘汤具有镇咳、平喘、抗病毒、抑菌、调节免疫等作用[17]。方中麻黄轻清上浮,长于“开泄腠理,透发毛窍”,专疏肺郁,解表而宣通肺气,散寒而疏散外邪,使郁闭之邪随汗而解,肺主宣发功能得复;石膏辛甘而大寒,辛味能散能行,以入肺经而外散表邪,内清肺热。二药相合,共为君药,以麻黄配石膏使其宣肺而不过汗,清热而不留邪。臣以杏仁宣降肺气,配麻黄宣降相合,使肺气不至宣发太过。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尤以缓和石膏之性,而助小儿脾胃。临证中吾师常言:麻黄蜜炙后性较温和,宣肺止咳平喘效果显著,无论寒喘、热喘,均可使用。但若是新感咳嗽,则应当使用生麻黄,宣肺发表以增解表之力。故运用得当,四时皆可,老少均宜,然剂量和配伍须当细细权衡。对于石膏的用量,郑师常以6∶1的比例配伍麻黄,里热炽盛而见高热不退者,石膏与麻黄配比可增加至8∶1。郑师认为石膏之药配伍得当,用量精准即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