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回顾、理路与机制

2020-12-13陈方芳张明海

关键词:思政特色时代

陈方芳,张明海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中强调:“为继续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关键是要做到“三进”,这对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的文献回顾

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起到了巨大引领、推动作用,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和科学力量,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认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的现实需要,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的应有之义,是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目前,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回顾梳理来看,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除了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的重要意义之外,主要论述了关于思路举措和机制保障这两大方面的思考。

(一)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思路举措的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的路径研究已经具有比较多的成果。如蒲清平认为,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坚持方向性、规律性、时代性,发挥融入主客体的主导性、主动性、互动性,全面占领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完善软激励政策、硬约束规范、潜文化环境[1]。学者李厚羿在思考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时指出,要做到正确理解深度融入的原则和要求、科学设计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妥善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等[2]。龙献忠和陈方芳等认为,可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来加速实现“三进”,话语主体方面,“会讲”与“慧学”并行,增强融入的实效性和话语亲和力;话语内容上,“审势”与“明是”并举,提升融入的针对性和话语解释力;话语语境上,“宏观”与“微观”并抓,促进融入的涵容性和话语渗透力[3]。马俊峰和刘殷君在研究中指出了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方法与路径,具言之,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先导、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堂建设为根基、以创新载体为抓手、以工作队伍为保障[4]。刘洋和沈佩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探索,进而总结出了可以推广的经验,她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到“三讲”,即讲内容、讲方法、讲实效[5]。程东旺在研究中主要通过两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一方面,他论述了“三进”的基本思路,即“原本学习、特色为先、媒体活用、典型示范”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他阐述了“三进”工作的系列策略,即“专题式进入、观点式进入、语录式进入、渗透式进入、研讨式进入、案例式进入、体验式进入、访谈式进入”等八个策略[6]。李玲和刘锐腾在研究中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应该是紧抓第一课堂,优化创新主渠道教学,助推“三进”;依托第二课堂,有效开展课外活动,助推“进支部、进社团”;拓宽第三课堂,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助推“进社区”;加强第四课堂,推广强化网络信息教学,助推“进网络”[7]。李艳秋强调,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把握最新统编教材内容,精准提炼动态教学内容;关注大学生主体诉求,遵循大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知行合一;创新表达方式,讲求语言艺术;改造传统课堂,实现传统与现代手段的融合[8]。刘宇和张红安主张,从传授者入手,让理论掌握大学生;从接受者入手,让大学生掌握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入手,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头脑[9]。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在他们各自的研究中都指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需要从“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这三方面入手。

(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机制保障的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这一主题机制保障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主要有王建国、孙立军、周良发等几位学者在研究中进行了相关思考。王建国认为,应该以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为“牛鼻子”,完善“三进”的组织保障;以做大建强各类机构为突破口,夯实“三进”的平台基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落实“三进”的人才支撑;以严格执行督查考评为主抓手,强化“三进”的激励与问责机制[10]。孙立军和许静波主张,要进一步探索落实“新要求”的工作机制,需要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党政领导班子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的新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机制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机制[11]。周良发则强调,要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要搭建“自我提升”的思想平台、要融入“利益导向”的激励机制、要开创“全员动员”的生动局面、要达到“内化于心”的实际效果[12]。

纵观学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都普遍指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的现实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各自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有效融入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许多成果非常有代表性,路径探索也比较具有实操性和可推广性,但不同的研究者会对这一主题有着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思路。与此同时,学界关于“融入全过程的机制保障”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笔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的长效机制十分必要,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不断强化理论认同、理论自信,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的实现理路

要顺利推进和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必须从“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三进”上下功夫。总的来说,“进教材”是“三进”的基础;“进课堂”是“三进”的关键;“进头脑”是“三进”的目标。

(一)基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

所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主要是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思政课的教材及辅助读本之中。由于教材是教学之本,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是“进课堂”和“进头脑”的前提条件。

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过程中,需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一是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保持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二是充分吸收教学一线广大师生在教材使用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三是着力改进文风,努力使教材更加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增强可读性。”[13]概言之,首先,要体现时代性,在教材中充分阐释和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次,要彰显科学性,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再次,要突出现实性,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紧密契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利益诉求。

比如,“概论”课中,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地融入到这门课程的教材之中,进行系统、细致地分析和阐述,“讲清楚”“讲透彻”其理论特质[14]。比如,“形势与政策”课中,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分析和解读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阐明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与应对政策。同时,建议组织专家、学者统一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读本》,作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所用,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全面、系统地进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

目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许多内容已经进入到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之中,但需要强调的是,进了教材并不是终点,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还需要在遵循时代性、科学性、现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思政课教材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

(二)关键: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课堂是进行知识传授、思想传递和价值引导的重要场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需要协同各类课堂综合着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5]

首先,抓好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各个高校都应该按照教育部的教学方案规定,在充分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重点讲授。可以根据修订过的教材进行专题讲授,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指导意义、实践要求等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

其次,抓好思政课的辅助课堂。可以充分运用部分选修课、党课、讲座、论坛、微课等辅助平台,积极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比如,抓好选修课。可以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我讲”这样的选修课,结合习近平十九大报告中十四个方面的论述开展十四个主题讲授,以此作为思政课的重要辅助,可以更加全面透彻地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什么”“有何价值”“时代要求”等内容,破解思政课上因时间、课程量的限制而无法深入讲述的困境。比如,抓好党课。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都是未来党政人才的重要力量,有着积极性、先进性的特点,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也有着高度的学习热情,借助党课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讲授,在强化他们“四个自信”的同时,也将形成同辈群体效应,带动身边同学的学习、认知和认同。比如,抓好讲座、论坛等。针对学校师生的教学需要,可以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将他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向广大师生进行讲座,并就师生的一些疑难困惑进行互动、解答。还可以举办一些相关主题论坛或研讨会,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高校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等。另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微媒体等进行相关主题的微课、慕课宣讲,拓展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渠道和空间。

最后,抓好专业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教师自觉承担起学习、传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职责与使命,只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协同共促,才能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在课堂的显性与隐性教育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头脑和灵魂深处,自觉地用以指导日用常行。

(三)目标: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

“进头脑”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的目标,使广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起“四个自信”,不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更要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发挥好教师教学引导的主导作用,更需要发挥好大学生自觉学习的主体作用。

一方面,发挥好教师教学引导的主导作用。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的主导者,会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自我教育”,仔细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十八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习近平用典》《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之江新语》《摆脱贫困》等重要文献,系统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基本要求等;同时,还要学习和梳理学界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沿研究和科学解读,做到准确把握和深入领会。只有思政课教师做到了“真学”“真懂”“真信”,真正秉持“立德树人”的使命,坚持“以生为本”,才能在课堂上做到“真教”“真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

另一方面,发挥好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要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实现“内化于心”,拧紧思想“总开关”,除了教师的教学引导,关键还是要靠大学生自身的自觉努力。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学习能力,安排一定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研究式、讨论式、辩论式等课堂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学有所得、学而能信、信而能用。

三、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的长效机制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尤其是要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能是“一阵风”“一场雨”,需要长期坚持,形成常态化推进,这就需要构建一些保障机制,确保其长效化运行。如果仅是从理论层面推进,“会出现内容单调乏味、形式单一无趣,这样的过程必然引起学生的抵触与厌恶”[16]。因此,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予以着眼,提供有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机制保障。

(一)宏观层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做好顶层设计

鉴于高校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因此,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从长期以来国家颁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和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可以看出国家的重视程度,如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2016年年底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需要由国家主管教育和宣传的相关部门主导,做好顶层设计。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由于进入新时代具有了新的发展任务和要求以及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十分重要和必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高校思政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之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建设一个研究对象明确且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写队伍,编写包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高质量教材;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规范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高校党委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二)中观层面: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环境

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能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滋养人、涵育人。因此,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也必然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继续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打虎”“拍蝇”“猎狐”一刻也不放松,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继续推进法治化建设,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坚决铲除经济腐败,创建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公平公正的经济生态;继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具象化、通俗化、实践化、制度化[17],营造出向善向美的文化生态。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这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借助于校园图书馆、校史馆、报亭、宣传栏、广播站等来营造有利于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物态文化;借助于学报、校报、校刊、校训、校歌来营造有利于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文化;借助于校园网、微媒体平台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三)微观层面:高校党委加强领导和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除了需要国家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必须从微观层面着眼,需要高校承担和履行其“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职责与使命。

一方面,高校党委要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在党委领导下,校长肩负起政治和领导责任,安排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专门主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宣传、教务、学工、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协作配合,共同做好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比如,明确思政课要有充足的课时保障,合理设置各门课程的学分,不能被专业课挤压和占用;要改善对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对学生的考试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加强实践教学,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经费支持,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达到实践育人的目标等。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着力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首先,教师自身要过好“质量关”,这要求教师“真学”“真懂”“真信”。教师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学术素养,才能奉献高质量、高品质的课程,才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讲透彻,也正如马克思强调的“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其次,教师要过好“魅力关”。教师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才能在言谈举止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涵育人。这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练就扎实的理论功,还要在修身、立德、养性方面下功夫,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经师+人师”统一体[18]。最后,教师要过好“教学关”。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紧密结合学生密切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丰富教学内容、素材;又要完善教学方法,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比如,多采用阅读实践、研究性学习、红色基地、讨论交流等实践教学方式,实现思政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还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教学话语,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通过以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的实践理路与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可以看出,这一项使命重大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日之功,尤其是在重点打造思政“金课”,彻底淘汰“水课”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着更大的职责、更高的使命、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便更好地融入到思政课之中,更好地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更好地进行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与此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这项使命重大的工作并不是仅靠思政课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广大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与协同上多下功夫,这也是今后必须努力进行思考、探索的一个方向性课题。

猜你喜欢

思政特色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