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人民主体性价值

2020-12-13徐玉婷

关键词:公平正义主体发展

陈 芬,徐玉婷

(长沙理工大学 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14)

中国发展确立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适时提出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集中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矛盾思想的提出立足于人民主体实践为实际依据,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人民主体性价值,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造福人民新时代指导思想的新境界。

一、人民主体实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动力来源

社会主要矛盾研究的是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问题,由人民主体立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普遍矛盾运动中,在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握某一具体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出来的特殊性,采取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人民主体实践出发,认清社会基本矛盾决定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必要性,认识到人民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根据我国实际而发生转变。人民主体参与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发展历程中,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了实际依据。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中国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四次重大转变中逐渐实现民族独立,改革开放,并走向复兴,始终离不开人民主体的创造能力,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完成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具体发展目标,逐渐满足人民的生存需要,丰富人民全面发展的需要。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之前,时代赋予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夺取民族独立、维持和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人民主体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实践,主要是集中消灭帝国主义实力、封建残余实力和国民党残余实力对人民获得新生的干扰和阻挠。从土地改革完成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阶段主要集中于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让人民群众共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带领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我国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围绕着为人民谋生存和为人民谋发展依次发生转变。在中共八大上,更加明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改变经济贫困薄弱、文化落后状态,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1]但由于后来对矛盾的判断脱离了求真务实发展生产力的实际,而将社会主要矛盾固化于阶级斗争之中。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厘清认知错误,重新确立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在改革开放中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于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对社会主要矛盾做了合乎实际的表述,清醒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发展的关键问题。此后,中国社会长期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直至十八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没有发生质的转化。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过去五年,人民的伟大实践及其丰硕成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现实基础。经过中国人民长期努力,中国发展成就显著,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为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赢得了一席之地,经济的平稳增长使人民得以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优化生活方式,从而使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构建得以并行发展。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替代物质文化需要,人民以实践见证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伟大飞跃,成为了推动伟大飞跃的直接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第一次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新型国家政权的建立保证了人民能当家做主获得新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性地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走工业化发展之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为人民主体实现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提供了经济基础,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一方面,人民主体的创造性促使中国不断强大发展,另一方面,人民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也在矛盾转化中得到落实与满足[3]。

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经济腾飞之路,开创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发展之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认识到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亟待改善物质文化落后现状之间的矛盾,十二大提出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以发展经济为主线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首先在农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人民主体投身建设的活力和创造力,在城市逐步推进、落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在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二十多年间分段分步按质按量按期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七五”计划到“十二五”计划。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中国的发展迈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从1979年到201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4%,平均每8年翻一番,在世界经济同期增长中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 732美元。经济发展总量从1978年世界排名第11位到2010年跃居为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用自身的发展引领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平稳运行。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的工业化速度和成就堪比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温饱向总体小康的跨越,并逐渐走向全面小康。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改变了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面貌,人民主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越来越阻碍着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凸显。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主体实践重点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第一个一百年”来临之际,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物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逐渐被“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所取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表现在:一是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收入分别约为3.9万元和3.1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约为2.6万元和1.2万元,农村生活质量、消费水平均低于城市,绝对贫困人口也集中在农村。区域发展速度差距较大,2017年与1978年相比,东部、中西部、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分别增长了约67倍、46倍、28倍。二是收入分配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差距比较大,社会两极分化需要有效控制。三是经济发展动力不充足,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难以持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主体实践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仍然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实现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生活需要继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化解发展差别问题,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主体实践不断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使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人民主体改革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

二、人民主体立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核心

第一,人民主体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新时代承担新使命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利益主体和创造主体的统一[4],人民群众利益主体地位决定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利益,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主体地位决定了在化解社会具体矛盾问题上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鼓励人民群众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是否把握人民立场扣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衡量新时代进步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5]中国各时期核心领导人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兑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承诺,毛泽东把党的宗旨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看作是革命的主力军,牢记人民对土地和独立自主的向往,让人民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生活;邓小平把“三个有利于”看作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的是非标准,以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的工作重心,发展生产力,改变落后的社会现状;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世纪适应新形势提供了政治引领和行动指南,把广大人民的利益问题作为发展的主线;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解决好人民发展的持久利益问题;习近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发挥人民的创造力,顺民意、察民情、暖民心,党要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利益的初衷和使命,更加精准、及时地解决和突破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中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

第二,人民利益主体地位决定了增进人民福祉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诉求。习近平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6]而人民利益和福祉的内核是解决民生问题,落实各种惠民政策,解决好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让人民在民生改善中更有获得感。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生存之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健全就业服务和终生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保障就业群体技能与时代所需并进,创造更多灵活有效的就业岗位,促进广大劳动者积极劳动、体面劳动。其次,健康医疗是民生之必需。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健康医疗的服务,增强人民的健康体质。再次,教育事业是民生之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创建覆盖全民的教育保障体系,鼓励人民树立终生教育的意识,让全体人民都获得教育发展的机会。中国共产党始终谨记为人民谋利益的初衷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民生建设上抓重点、补短板、增弱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绘就美好生活的美丽图景,步履铿锵地迈上新时代新征程。

第三,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发挥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最终创造者,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倾听民之所求,顺应民之所向,落实民之所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为推动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转化的动力。一是要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倾听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把美好生活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价值向度,落实发展任务、破解发展难题,党和国家执政才更具公信力,才能为调动人民的首创精神和奋斗精神奠定基础。二是要坚持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导向,把握美好生活与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内在耦合性联系,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面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攻克脱贫、民生保障、教育、食品安全等问题为支点,立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优势,丰富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主观感受,激发人民主体的创造活力,实现更加公平、更加和谐、更加全面的发展。三是充分发挥人民主体的实践性,深入关切人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需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都聚集到推动各项事业上来,动态把握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鼓励人民主体用自己的劳动实践创造生活,为社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三、社会公平正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价值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焦聚了公平正义愈发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关注的重要价值。为此,考察公平问题不仅需要将公平正义作为美好生活建设的基石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价值根基,而且需要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作为重要突破口加以关照和实践,为处理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提供基本价值遵循。

首先,公平正义是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尺度。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解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回应为何美好生活需要公平正义护航。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转化表明,如果说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注重经济增量以满足物质文化需要,那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仅要实现社会财富的扩大,而且要实现更加公平公正的分配。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它们的利益有关。”[8]即公平正义的本质是利益和利益的分配问题,而美好生活就是要在利益分配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协调好整个社会的利益均衡稳定。习近平也提出:“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 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 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 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积极深化改革……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9](P147)当前,中国还存在诸多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不到落实的问题,像城乡教育资源不公、医疗服务水平差距大、买房难、地区发展资源不平衡等问题,直接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不到保障,只有以公平正义为分配价值原则,才能保障每个人获得应有的发展。

其次,公平正义不仅是人基本生存的美好生活指向,更体现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充分尊重和认同,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却远远得不到应有的改善,有违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由此,公平正义是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保障政治权利广泛真实,收入分配公平合理、就业机会公平、教育资源供给平衡、司法公正等,都为确证每个人获得发展提供了保护,为个体美好生活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支撑。

再次,公平正义是化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价值原则。公平正义作为社会运行的重要价值原则,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价值基础。当前中国的发展需要公平正义,以使社会主要矛盾与各种具体建设保持一定的协调性张力,即美好生活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层面的平衡性,以免陷入传统“GDP至上论”的唯物质主义的陷阱。“哪里有不符合促进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9](P97)这不仅说明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而且体现了需要通过改革协调发展失衡问题,因为现实的经济结构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生态失衡,以及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展程度不高、发展态势不稳固,都需要公平正义对发展存在的偏颇进行规约和矫正,从而回归和谐发展的正轨。因此,一方面,要以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引导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按照公平正义的要求,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要保障公民广泛享有公平正义的权利,给予人民发展权利的支撑,限制权力的滥用,以“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为重点,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发展公平,维护公民获得发展的正当权益。

最后,公平正义是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价值共识。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既来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然要求。美好生活的构建需要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生产创造和社会治理,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构建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前提,以共建经济社会为发展动力,以共治政治生活为治理手段,以共享民生福祉为目标,以此作为逻辑内核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格局。公平正义原则的合理性在于规定了作为发展主体的人能够享受发展成果带来的福利,那么主体也必须肩负共建共治的义务。公正的共建共治是共享的前提,“我们的社会和时代需要重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伦理和规范秩序,俾使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良序的社会’”[10]。广泛汇集人民力量、人民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创造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和维护共建共治的秩序;共享发展成果是共建共治的逻辑结果,共享理念给人们在社会利他性和利己性的互融中实现成果共享,发展成果不再是聚集在少部分人手中,而是全面、精准落实到每一个公民手中,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四、美好生活: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目标

美好生活是人民的共同祈盼,也是中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意义上说,美好生活的价值目标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满足人们物质丰裕、社会和谐和精神充实的发展需要;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作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价值目标的美好生活除了具有普遍目标的共性外,还应包括物质富足,精神丰富充盈,生活方式健康环保,个体生活体验感舒心惬意,由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

第一,美好生活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目标。新时代中国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将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升华和构建。首先,物质丰裕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基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是因为我国物质生活已经脱离贫穷匮乏状态,人民群众不再局限于生存问题。绝大多数人物质生活的富足表明人们的需求开始从生存型走向享受型,产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要,经济供给侧改革从“量足”向“质优”转型,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社会和谐是美好生活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中的症结所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走绿色发展道路,把握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共生共荣规律,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双赢,明确保护自然即是保护人类本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性的升华”[11];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美好社会风貌,促成各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形成健康、安全、舒心的生活环境,保护个人能获得自由、平等、公正的发展权,使和谐社会成为美好生活的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使个体能够认识到生命的本体价值,摆脱长期追求物质导致的内心空虚和碎片化的生活方式,用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充实个体内心,促进内在的平衡、协调和圆融状态。再次,个体精神充盈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物质满足一度被有些人认为是美好生活的全部内容,生活被物化,对金钱与财富的膜拜,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以及道德冷漠信仰缺失,忽略了精神追求和价值担当应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核。在求知领域、道德领域和审美领域以求真、向善、求美共同展开,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使美好生活具备文明之义;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人们的道德自觉性和自律性,使美好生活具备向善之义;通过对生活与文艺作品的欣赏,塑造高雅审美情趣,使美好生活具备求美之义,只有三者有机统一,才能使个人物质富足的生活不陷入庸俗化、物欲化,从而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第二,个体自由全面发展蕴含在社会全面发展之中,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最终价值关怀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活是一个生命不断展开和发展的过程[12],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在新时代获得自我展开、自我解放和自我超越的实现手段。首先,美好生活保障人民能更自由支配劳动时间。物质的丰裕充足解决了生存问题,减少并免于繁琐、沉重、重复的生产劳动,使人类能够摆脱对“物的依赖”的束缚和制约,拥有更多自由“从事自由活动”和更多自我发展的时间[13],进行娱乐、休闲、学习和享受自我的生活,以拓展和丰富自我生活的意义。其次,美好生活为人民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客观环境。社会和谐为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代际冲突,促进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使人拥有优美舒心的自然环境;社会和谐有利于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关系,确保人民能自由安全开展社会活动,并拥有稳定自由的发展空间。再次,美好生活有利于推动人民能自由自主做出价值选择和实践。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的最终途径是依靠人民的主体性实践,在遵循“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原则下,个体能在独立和自由的劳动中引领生活方式的变革,主动反思自我生活,克服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消极懈怠的生活方式,在多元的价值选择中主动做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并依据自身对生活的体悟超越自我,创造美好生活。总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建设是人民日益满足自身物质、精神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实现自身向上向善向美的发展,最终获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实的幸福。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主体发展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