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演变与创新

2020-12-13

关键词:爱国主义话语教育

蒋 菲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1]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时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2]思想政治教育学话语创新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创新和发展,从“话语”角度研究爱国主义教育,运用话语思维观照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双重学术自觉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及话语体系具有各自特点和时代烙印。新中国70年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持不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路,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变迁之路。系统梳理新中国70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逻辑、表达内容、表达载体及话语特征,以期为建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提供历史考察和实践经验。

一、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内涵阐释和逻辑要义

话语(discourse)通常被认为是“对某一主题或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文字及其他的表述方式”[3]。作为后现代话语理论的代表者福珂,透过作为交流工具的话语表象,看到言语表达背后的社会功能。福柯认为, “所有语言、话语、文本等并非自有其意义,也不是被简单给予的,而是在现代制度场景中,通过大量的制度性实践被社会地建构的。”[4]福柯的话语理论突破了言行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话语”具有更深层的建构力量,话语研究“不再把话语当作符号的整体来研究(把能指成分归结于内容或者表达),而是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5]。本文“话语”使用语用学上的陈述表达,不是关于句子、词语(短语)或段落(篇章)的语言学形式,而是指重在以逻辑性见长的、蕴含着价值意义的学理性言语行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是反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重要且独特的言语符号系统与价值意涵表征,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目标、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

研究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首先要问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从何而来,它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如何发展演化的,这就涉及到话语逻辑的问题。逻辑其实是一门以推理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事实发展和理论推理递进关系的体现和客观存在。话语必然按照其特有的逻辑来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的“说事话语和文本话语所反映的、话语所表达的事实发展关系必须符合理论推理及其递进依据”[6]。事实发展关系、理论推理及其递进依据、“两者必须符合”就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逻辑。事实发展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理论推理及其递进依据就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是对实践的“超越”,进而形成“理论”。“两者必须符合”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实践是理论形成的基础,理论是实践事实的逻辑论证。以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理想性”“批判性”和“规范性”观照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双重性”“问题性”,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自我超越。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相互作用、交互共生,构筑成一种交互生成、双向建构的生态关系。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蕴涵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意义,属于上层建筑。中国经济的发展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必须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产生除了受物质环境制约外,还受生成话语“意义”的话题、时空背景、交际意图与交际主客体的关系等影响。因此,研究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还需置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考察,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教育发展相适应。

二、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历时性和具体性考察

(一)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革命斗争时期(1949-1956年)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面临着严重挑战:一是多样经济形态和严峻经济形势并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二是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在文化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残余影响依然存在,世界形成冷战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封锁、威胁的同时,重点开展心理宣传攻势,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思想文化渗透。

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这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革命斗争色彩鲜明:一是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批评在教育和教学思想中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消灭任何形式的剥削制度,基本上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们头脑中用社会主义思想来代替资本主义思想。二是反对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7]。在三大改造、土地革命及肃清封建文化残留势力的伟大实践中激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三是反对帝国主义,捍卫人民民主专政。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相结合,群众爱国热情高涨,人们加班加点地工作,把增产增收的东西捐献出来换成飞机大炮,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李四光、邓稼先、钱学森等,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为了报效祖国,远渡重洋,毅然归来。

这段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形式紧扣教育主题,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特别注重在学生及青年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制度化的思想政治课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及时事政策学习,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觉悟。运用广播、收音、电影等群众易接受的大众传媒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广大农村开展识字教育和扫盲运动,在工人中开展生产技术宣传教育,提升为国贡献的能力。树立在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来的如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榜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爱国公约、“三反”“五反”等群众运动,与革命斗争实践紧密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二)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艰难发展时期(1956-1966年)

1956年到196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经济建设在综合平衡稳步发展与急于求成“左”倾思想斗争中曲折前进,这时期“左”倾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政治上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文化建设追求“多快好省”,“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主导思想。这段时期虽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左”倾思想严重,但“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8]。

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在克服“左”的错误思想的干扰中不断发展,全国各阶层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国家建设,爱国热情高涨。不同群体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内容、形式有所不同。工人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热潮,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勇于为国分担困难,凝聚力量和智慧从事创造性劳动。农民响应“大跃进”号召,充满了对新生活的信心和向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突破了国外敌人的长期封锁,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知识分子满怀科学报国的热情,对祖国充满热爱和信任,研制“两弹一星”,创造一个个科技奇迹。民主人士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爱国华侨支援国家建设等。即使在国家艰难探索时期,全国人民依然坚定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国家充满着深厚的感情,通过理论学习、生产劳动、科研攻关等实际行动践行对国家的热爱,与国家共渡难关。

(三)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左倾斗争时期(1966-1978年)

1966年至1978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政治可以冲击一切”,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成果,遭受严重冲击和破坏。“左”倾错误的个人崇拜实际上冲击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这些不正常现象,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在这段时期中,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强调要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观念的灌输,突出阶级的爱、革命的爱和对领袖的爱,进行对资产阶级、美帝国主义的仇恨教育。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特别是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英勇顽强的斗争。虽然国家动荡不安,但爱国这条主线是没有动摇的,人民子弟兵英勇保家卫国,外事工作努力开创新局面。党内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骨干的健康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粉碎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在与左倾势力斗争中,彰显了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四)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曲折建设时期(1978-1992年)

以1978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经济改革时代,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时代,这是中国现代化历史性的重大转变。经济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的基本路线,明确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实行对外开放。政治上拨乱反正,平反了大量的)假错案,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以消除文化大革命中“左”的指导思想为中心而展开,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这个中心转变。教育部提出各门课程都要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3年7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心转变至注重国情教育。1989年以后,则突出强调历史和国情教育[9]。这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结束了长期以来以阶级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形成了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重视历史与基本国情的教育。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带给社会的急剧变化,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趁虚而入,社会文化出现了“全盘西化”倾向。爱国主义教育也被削弱和淡化,在新近制定的一些德育大纲里,很少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在许多高等学校,中国革命史和德育课不被重视;有不少中学,历史地理课被视作“次科”,课时被削减甚至取消;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含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也被删减;一些文艺、新闻、电影、电视出版单位或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宣扬西方没落的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麻醉、毒害广大青少年的灵魂[10]。在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在总结十年失误时深刻指出:“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11]

(五)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健康发展时期(1992-2012年)

改革开放20多年后,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就,成为崛起中的世界大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同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带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积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面对全球化影响,为了化解民族认同危机,提出了回归传统文化或文明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12]。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更显理性,理性爱国,尊重各国文化或文明,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贡献力量,建立起了以文化为凭借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世纪之交,随着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公民教育逐步提上议事日程。2001年10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后,公民教育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并渐渐地出现了另一套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现为“以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国家认同模式。以个体的公民身份为前提,以培养公民意识为目标[13],加强对公民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公民教育。

(六)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创新发展时期(2012-至今)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党中央实施“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经济上实行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治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文化上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中国话语体系,为人类和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16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14]。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了方向[15]。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内容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从理论上讲清楚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致性,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形式注重多样化和有效性,注重从政治训导式话语向情感交流式话语转换,从理论灌输话语向现实生活话语转换,从传统媒体话语向现代新媒体话语转换[16]。通过不断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形式,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运用仪式礼仪、组织重大纪念活动、结合传统与现代节日、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涵养爱国主义情感,磨砺爱国主义意志,落实爱国主义行动,将爱国情、爱国志真正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三、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特征与现实启示

(一)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和发展,内涵及表现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理论创新而不断变迁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在保家卫国,踊跃参军参战,杀敌报国,团结工农大众的革命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体现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努力奋斗中;改革开放以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提供磅礴动力;进入新时代,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学习,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以深入系统的理论话语强化学生的爱国之“识”,以丰厚贯通的历史文化话语涵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时有效的时事话语培育学生的爱国之“志”,以广泛持久的实践话语引导学生的爱国之“行”。

(二)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异化状态,使我国爱国主义教育遭遇了较大挫折

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经过了艰难发展、左倾斗争、曲折建设时期,这段时期也正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行时期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工作出现“左”的失误,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了“赶英超美”的目标,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使得阶级斗争理论不断强化且系统化,由于对党和国家现存状况的错误估计,进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趁虚而入。在社会曲折发展过程中,虽然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国家作为根本的目标,但在当时政治语境影响下,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目标有所偏离,话语内容体现极端政治化、虚无化,话语表达更趋口号化、宣传化、形式化、空洞化,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被削弱,出现了“1989年动乱”等损害人民利益、损害国家尊严、破坏民族团结的政治事件。2019年出现的港独分子暴乱,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筑牢爱国主义基础,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才能更加坚定对国家发展道路的信心。

(三)新时代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革命导师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7]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面临着百年未见之大变局,面对全球化、网络化等新问题、新挑战,我们需加强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研究。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1],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是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形成生产知识的理论话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术研究,形成传播知识的学术话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研究,形成转化知识的教学话语。只有丰富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载体,聚焦青少年,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15]。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话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