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新路向
2020-12-12强娇娇
强娇娇 雷 蕾 张 磊
(1.吕梁学院思政部 山西吕梁 033001;2.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曲靖 655011)
一、内在逻辑:“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意蕴
(一)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应然指向。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完成这样的根本任务,必须要不断加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其中劳动教育对于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的本质。”[1]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这表明劳动是人生存发展最基本的实践。”[2]这种最基本的劳动实践“主动脉”深入到教育过程这一“支脉”中,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结合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化社会生产发展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指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基础上,基于学者们以往对劳动教育的分析,本研究认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指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的教育,推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向上的劳动态度、向善的劳动品德、熟练的劳动技能,进而赋予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新业态。
(二)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中的全员育人,即指学校中各个部门、各个学院,所有教职员工均能够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范畴开展育人工作。高校中能够开展教育的群体,其本身也是职业的劳动主体,一定程度上可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协同,亦可完成劳动资源的最大分配。高校中的全程育人,指在大学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级、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其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均需要融入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需要实践的接续和言行的贯穿。它从时间维度出发,为实现受教育者成长历程的续赓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中的全方位育人,即强调育人的全面性,它不仅仅要在综合能力上实现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还要在求知探世中实现专长与广博的统一,它从空间维度上展开全面的新格局,从多维视角中布下全盘的新棋局。
(三)内在逻辑: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高校“三全育人”与劳动教育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关联。就其内在联系而言,二者相互依赖,融汇贯通,在终极旨归、价值取向等方面相辅相成。具体来说,其一,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在内容上不可分割,发展上互为支撑,终极指向都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其二,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的连贯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三全育人”和劳动教育都必须依循的价值取向。在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和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体系过程中,二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出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相向而行,协调并进,共同探索立德树人的创新路径。诚然,二者在广度、性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中需要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三全育人”为高校开展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拓展了实践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劳动教育纳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只有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中才能真正遵循育人逻辑。首先,不同学科的授课教师、从事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人员既是育人的全员主体,也是劳动教育的开展主体。其次,学生在大学各学段间认知实践水平的差异,是全过程开展育人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触点。最后,把控育人之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不同层面,育人之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思政和专业等不同区位,是新时期高校全方位实践育人之向,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之迹。
另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积极探索了改革之路。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就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3]近期,《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在日常教育体系框架中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这些无疑鲜明地指出了劳动教育为“三全育人”体系构建探索新的改革创举。无论是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根据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无论是主张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还是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无论是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还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都是高校在劳动教育中推动“三全育人”的落地落实。
二、改革路向:高校劳动教育融入“三全育人”格局的路径探寻
“三全育人”理念下劳动教育的路径探寻,既是直面上述问题的责任担当,更是立德树人的使命接续。从上述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出发,尝试用“三全育人”这一中介场域探索劳动教育的改革路向,构建面向人人、服务人人的劳动教育体系,设计了包括中心层“劳动教育”,外围层“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路向图,如图一。
图1 “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劳动教育路向图
(一)人尽其责:在理念变革、课程改革、协作运行中凸显全员育人之效。高校要发挥好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资源优势,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高校全员协同育人,统筹高校劳动教育人力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推动劳动教育。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劳动教育的引导和传承中应当走在前列。思政课教师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解读,还要结合新时代的实际表征增加创新劳动的激发引导。通过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加强对劳动实践课程进行趣味化和生活化的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情感认同,促进劳动实践习惯的养成。其次,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的课程元素,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真正实现专业课从“闭环”走向“开环”。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专业实践服务等都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融合与专业契合,全力实现劳动教育的全覆盖,为形成具有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奠定基础。最后,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中重要的人力资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更新大学生劳动理念、推动创新型劳动发展作为着力点,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在主题团日、班会、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主题实践中嵌入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在实践中感悟劳动价值。
(二)协同推进:在内容设置、体制构建、管理服务中彰显全程育人之力。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这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配套文件,专业指导学校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一系列重点问题。《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细化和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途径,包括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5]《指导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和造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指导纲要》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注入了新内涵,高校要将劳动教育贯穿到高等教育全过程,需要整体协同推进,构建体制机制。具体而言,在体制机制方面,着重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课程体系的全过程搭建,应当遵循特色鲜明、效性明显、分级设标的原则下开设必要的劳动教育类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等“劳动+”教育类学科。如高校低年级学生可通过勤工俭学、实训操作等培养动手能力及劳动意识;中年级学生通过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诚实劳动、踏实肯干的劳动修为;高年级同学可以结合实习、培训等积累职业经验,塑造劳动奉献精神和奋斗品质。“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将学生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实践技能、劳动成果等情况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6]
在管理服务方面,高校进一步强化从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双维度保障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统筹高校管理与服务部门,明确相关部门劳动育人工作职责,统一规划部署劳动育人工作范筹,合理创设管理与服务岗位劳动岗位,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格局。每一位高校教育的工作者和学习者,都要在组织管理和自我管理中使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每一个学习环节尽力呈现劳动教育带来的裨益。在组织管理中,在教育评价上,对学生进行一生一周的劳动教育纳入学分管理,形成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在大学生自我管理方面,将自我劳动和自我服务中体悟的劳动精神常态化,努力打造大学生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新样态,不断促进大学生自身劳动素质的养成。
(三)内外联动:在家校社携手、多维联动、同向同行中促成全方位育人之尚。劳动教育是一堂“行走课堂”,通过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营地”联动协同,挖掘“资源图谱”,形成家校联动、校社互联的“劳动育人共同体”,合力提高“劳动+教育”的共振性,将劳动与职场素养、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等有机结合,激发当代大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动机,促进大学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具体而言,家庭方面,注重发挥基础作用,积极倡导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这是引导子女开展劳动、动手动脑的一般逻辑,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让其在家校互动中了解活动类型,配合完成劳动实践教育。学校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紧密协同,协作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扩大场域共享,使学生在校内校外、企业内、行业外都能劳有所感、劳有所获。社会方面,积极发挥支持作用,协调利用各方面资源,将基地建设、制度保障、宣传教育等工作贯穿始终,引导规范建立常态化劳动教育基地,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提供支持,扩大学生受益面。集全社会之力,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这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劳动教育路径的崭新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