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中日本文化矛盾性的解读
2020-12-12韦兰佳
韦兰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崇左 532200)
《菊与刀》著作的由来
1944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法西斯轴心国的战败已经成为定局。在欧洲战场上,德国相对英美国家而言,在文化理念和民族特性上都比较熟悉和了解,对德国的战略目的也比较明确,欧洲战场最终以联军攻占德国首都柏林而宣告结束。但是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对象日本,是一个较为传统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及民族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别。为了能够制定有效的对日作战策略,了解和熟悉日本的文化和民族特性以及日本发动这场战争最原始的动机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美国政府组织了各方面的学者对日本的社会文化、民族历史进行研究,鲁思·本尼迪克特就是其中的研究学者之一。由于当时美日是交战状态,鲁思·本尼迪克特并不能够深入到日本本土进行实地的调查,只能通过书籍、资料,以及日侨和日本战俘的访谈来获取信息,但是,即便如此,鲁思·本尼迪克特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完成了这部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著作,为美国对日本的战争策略提供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日本的等级制度与对外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是一个传统的东方国家,在国家内部长期存在的等级制度,是日本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已经被日本人广泛接受,并且成为有组织的生活准则。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尽管已经向现代化工业国过渡,但是社会的等级制度依然存在,日本依然是贵族统治的社会。这一点,通过日本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就可以看出。日本有许多语言都是敬语,还有一些社交礼仪,都十分的尊敬,这就是对待上级或者贵族阶层的行为规范。日本各阶层都已经习惯于本国的等级秩序,这也是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社会因素。日本把被占领国进行等级划分,这是符合日本的社会逻辑的,虽然被占领国难以接受。
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日本国民对天皇的尊敬与崇拜,已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地步。战争期间,许多日本国民可以仅凭天皇的一声号令就主动地投入到战争中去,即便是战败,只要日本天皇下达停战诏书,散落在亚洲太平洋各个地区的日本军队能够全部放下武器投降,没有任何军队负隅顽抗,这与日本在战争中以投降为最大耻辱的武士道精神是十分矛盾的。这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日本天皇在整个日本国民心中的地位。在美日战争中,日本军人一般以投降为耻,即便已经弹尽粮绝,最终还是会以自己的方式自杀。这对于具有西方文化的美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它只不过是屈服于绝望的自我毁灭。因此,在美国的战争法则中,一旦战役处于无法挽回的局势,美国军人可以完全交出武器保全性命,这种行为不会受到美国政府与美国社会的任何谴责,并且他们的家人还会为此感到欣慰。在战争中,日本军人被俘后,有的会与美军高度合作,十分诚恳地配合美军的军事行动,这也是日本文化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现象。
日本的耻感文化。无论在哪种语言里,人们用来表达失去或者获得自尊的词语都颇能反映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日本人“自重”的含义是小心、谨慎,谨慎与自重等同,反映出日本人十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论。日本人很难在他人面前或者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错误、缺点和不足,即使是忏悔自己的错误也不会感到解脱。相反,只要自己的不良行为没有暴露,没有公之于众,就不需要懊悔和沮丧。这与欧美文化中的罪感文化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耻感文化使任何日本人都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不惜通过掩饰和伪装来达到一定的优越程度。在战争结束之后,日本的这种耻感文化从其对战争的态度中可见一斑,耻感文化对日本社会及民众的影响非常大。
日本的儿童教养。在日本的儿童教养文化中,既有传统的东方特质,又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日本人的婴儿期,任何行为都不会受到管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收到的约束逐渐增加,到结婚的时候,个人的自由降至最低。而到了老年,这种管制又会逐渐降低,整个过程呈U字形发展。从日本的儿童教养可以理解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日本人婴幼儿时期过着异常骄纵的生活,此后虽然会受到严格的训练,但是仍然会对婴幼儿时期的那种“不知耻”有着十分迷恋的回忆,正是这种儿童教养的不连贯,导致了日本人人生观的矛盾性。
《菊与刀》出版至今,已经将近八十年,至今仍是一本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虽然经过了70多年的时间,日本已经从战败国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但是其民族性和社会性依然存在。通过这本书籍来了解日本的社会形态和国民心理是十分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