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析

2020-12-12栾亚丽

长沙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心群众思想

孙 宇,栾亚丽

(中共伊春市委党校,黑龙江 伊春 153000;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各项事业的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被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思想本源、核心要义和价值意蕴,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马克思群众史观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通过深入总结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观,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创新性转变而形成的。

(一)科学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群众史观

马克思指出,整个世界历史是通过人的劳动创造的,人才是社会的主体。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本质的基础上,从人的需求和现实性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传承马克思群众史观基本立场的基础上,习近平多次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群众具有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源头活水是马克思群众史观。

(二)传承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观思想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观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当中,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的为民情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的七大上首次被写入党章,从此成为全党都要遵循的根本宗旨。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在客观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后,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人民观思想的核心内容。邓小平还经常强调,党和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听取民意,把人民群众最乐于接受的东西吸收进去,把人民群众反对的东西摒弃,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不仅强调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还强调了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党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最终归宿。只有始终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让党从群众中汲取力量。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具体要求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三)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过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多学派。儒家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观点是敬民、爱民、重民、尊民、亲民等,主张实行仁政。孔子提出“仁”,强调“仁者莫大于爱人”,主张国家、君主、官员都要爱民、惠民。孟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将民本思想推到新高度。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本”。同时,他又提出“民水君舟论”,“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并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313习近平经常引用古代民本思想的名言,如引用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引用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引用《尚书·五子之歌》中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引用《淮南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强调在治国理政中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在借鉴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二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基本需要,人民群众转而更倾向于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其制约因素。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习近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

(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当选中央总书记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4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1-2

为谁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首先面临的根本问题。只有先解决好这一立场问题,才能坚持正确的社会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地位。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而奋斗,符合党的根本宗旨要求。

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是民生、教育、医疗、就业、生态环境、养老、食品安全等现实问题。因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及化解社会矛盾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让人民获得实实在在利益,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实现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价值取向。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5要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一切发展将无从谈起。要以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评判员,对社会发展最有发言权,我们要主动把发展成果向人民群众汇报,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发展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三)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进行过科学的预测和设想,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的价值目标。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将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努力。党的十九大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即“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这基础之上,再用15年时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人民达到共同富裕,这同样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体现在全方位、全覆盖、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利益需求中。具体来说,就是将民生作为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重点内容,调节收入分配,打赢脱贫攻坚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个系统、严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归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贯穿于国家发展的总布局和战略布局的始终,体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各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抽象化,只停留在思想里或把它当作口号,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这一重要思想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被提上议程,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被贯彻实施。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在经济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在政治方面,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在文化方面,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社会方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在生态方面,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其贯穿着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一个“全面”都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践展现出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1]8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人民福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1]10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价值旨归。“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1]115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领域的集中体现,充分彰显了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法律及其实施体现人民意志。“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189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揽推进“四个伟大”

“四个伟大”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根本总结。“四个伟大”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使之成为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新时代,党面临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这需要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建设伟大工程,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这样的党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推进伟大事业,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定“四个自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伟大梦想”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结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涵丰富、体系科学,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推进“四个伟大”,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中心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