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国优秀体育观摩课审视中学体育教师执教能力研究

2020-12-12马兆明李晓玲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素养

马兆明,李晓玲

(宁夏大学 体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 年颁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15 年“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保障各项事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到国家的战略高度。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提高到国家战略的议事日程,而青少年群体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小学校范围,因此,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体育教学效果。教育部2018 年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体育热情,培养终身体育行为习惯;三是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完善学生人格;四是建立长效可持续发展观的评价机制体系,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成长。基于我国当前中学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结合国家对于普通中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目标,国内学者探索研究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如张华[1](2016)研究认为,我国2015 年开始修订的高中阶段课程方案突出表现的两大特征:一是确定“立德树人”的培养人才根本要求;二是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经验,确立“核心素养”育人理念;还认为,“核心素养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2]。何劲鹏[3](2017)研究认为,卓越的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深厚和运动技能精湛。季浏[4]教授(2018)通过对我国2018 年颁布《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解读,认为“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透析,对于从事中学体育学科教学的体育教师提出了“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的关键性问题。以上解读与分析,建立在我国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体育学科更是关系着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文化传播,培养体格健壮、人格完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重任之所在。那么,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任务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国家发展赋予我们的工作任务。

核心素养,即最基本、最重要、不可或缺的素质和能力。基于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定位、对中学生体质健康及立德树人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属性,综合来看,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事业心、执教能力和个人学科素养三个主要方面。为此,该研究主要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下,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鄂尔多斯政府主办、鄂尔多斯教育局承办的2017 年度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展示活动(以下简称“优秀体育课”)为视角,结合近年来教育教学实习工作的调研情况,以中学体育教师执教能力为切入点,探讨中小学体育教育效果问题。

一 我国中学体育教师需具备的核心素养

1.崇高理想、敬业精神再塑造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阶段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扫门前雪”“就事论事”,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只管让学生锻炼身体,文化课教师只负责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点,而忽略了“教育”过程中“育”的内涵与实质,忘却了“德才兼备、完善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终极目标。邵雪梅[5](2013)在《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其出路》一文中,基于我国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视角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模糊与困惑非常不利于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青少年体质的提高”。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很少有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取向的正确引导。他们总认为诸如此类的教育内容是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将“全员育人”的教育良机丧失,疏忽了国家和民族寄予中学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重大历史责任厚望,忽略了自身所肩负的重任,致使所培养人才质量综合素质与社会发展速度不相协调现象存在,危及国家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研究认为,应继续提升体育教师作为青年学生“引路人”的理想道德信念,塑造新时代人民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职业精神,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信念,奉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谛,明确所肩负的培养国家和民族各项事业发展接班人的重任。具备崇高的理想和爱国精神,不仅传授体育与健康技能知识,还要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培养完善的人格体系,把体育课程教学与国家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完善青少年成长期的人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下一代而不懈努力,争做新时代“黄大年式”的“引路人”。

2.注重教育规律,提升执教能力水平

体育教育规律是遵循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技术形成的阶段原理,是从事体育学科工作者长期以来研究总结和凝练智慧的结晶,指导和帮助体育教育工作者科学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众所周知,一堂完整的体育课包括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四个过程阶段。具体来讲,开始部分主要工作内容为整队、教学内容宣布、清点人数和见习生安排等;准备部分主要是进行一般性身体练习、检查场地器材等任务;基本部分指本节课主要专项练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实施等内容;结束部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整理、放松、收拾场地器材,让学生运动的紧张与兴奋状态基本恢复平静。

针对2017 年全国优秀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展示实践,我们发现,跨栏项目的三位高中组体育教师的授课均没有课程的“结束部分”。也就是说,三位授课教师都没有进行运动结束后学生的身体整理放松活动部分,仓促宣布课堂教学结束,未能使身心仍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学生恢复平静。此现象,我们通过本科生教育实习实地调研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时常有发生。而体育课教学缺少“结束部分”,将会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体育课后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也违背了体育课程的基本教学规律,就体育课程教学规范性来讲,突出地表现为课堂教学中“课的结构不完整”问题。

3.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知识再储备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体育理论知识,是指人们为了探索体育问题,借助于相关学科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指导体育运动实践。体育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社会学、人体科学、统计学、心理学和运动训练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各项技术原理等相关知识。

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不足问题在中小学体育教师行业普遍存在,源自教师理论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欠缺,对于体育文化传承和运动技术原理讲解常常“力不从心”。以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所展示的三位中学体育教师讲授跨栏项目为例,对于“摆动腿”和“起跨腿”的定义与区分方面存在不一致现象:前一位授课老师讲“在跨栏起跨瞬间,提拉即将过栏的攻栏腿为起跨腿,后支撑腿为摆动腿”,而后一位授课老师则讲“在跨栏起跨瞬间,提拉即将过栏的攻栏腿为摆动腿,后支撑腿为起跨腿”。此时,出现了“自相矛盾、讲解不一”的局面,明显地表现出授课教师基本知识点掌握不清晰、理论知识储备不够完整等问题。体育理论知识的储备,既是对运动项目学习进行理论层面的剖析,又是其项目的文化传播。基础理论学习对于中学体育教师来讲也很重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对于知识的讲解非常重要。为此,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于运动项目的文化渊源、发展历程、运动技术原理和竞赛规则等理论知识储备至关重要。

4.突出体育属性特色,示范规格再提高

体育教学实践是一项直观性极强的“教”与“学”互动双向操作过程,教师只有通过规范、优美的示范动作,才能够传授给学生运动项目的正确技术规格,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是该项目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欠缺、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主要依靠示范动作的感官刺激实现获取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而直观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体育课程运动技术的学习和体育项目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准确规范的技术动作示范来实现。为此,体育教师的示范能力相对理论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简言之,执教于中学阶段体育课程的体育教师,其运动项目的示范能力将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是其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从“优秀体育课”教师的跨栏项目动作示范来看,确实需要进一步改进技术动作、提高示范动作质量。就跨栏项目规范的技术动作来讲,跨栏项目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跑”。也就是说,运动员(或参与者)在跨栏时追求两腿交替的技术动作如正常平跑一样的理想状态,而人体在平跑时具有两腿交替、步幅大小相对固定的特点。为了保证步幅大小相对稳定,要求运动员摆动腿提膝前送、主动下压,起跨腿大小腿折叠自然、送胯平拉前送过栏,追求起跨腿把腾空在栏架上面的“那一步”如正常跑动一样继续“跑完”,避免起跨腿下压过早、减小步幅,影响跑速和栏间跑节奏。而在“优质体育课”的整个教学中,仅仅讲解了跨栏项目的一般技术要领,对于该项目完整技术动作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未突出讲解,造成了跨栏项目技术动作学习重点不突出、核心技术要领讲解和示范不明确。综合来讲,仍属于授课教师对于动作技术规格与原理理解不够深刻,致使示范动作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5.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追求教学手段实用化

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主客观因素分析为基础,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适得其反。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许多形式的创新,而忽略了创新手段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任何形式和领域上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通俗来讲,所谓的创新是为了该事物得到更好发展,或者说通过创新途径取得更为优异的成果,否则,脱离实际的所谓“创新”便是追求华而不实。

“优秀体育课”展示活动中,高中组跨栏项目的教学运用了白板挂图、平板电脑、跳马等教具辅助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其主讲教师为了更加生动、有趣地进行教学活动增加了现代化仪器设备,以及推陈出新的教学手段,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其实不然。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使用白板挂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建立完整的跨栏跑技术动作概念,但在实践中表现为,一个班级40 多名同学同时观看一个较小面积的白板,仅有站在前排的10 名左右同学能够看清楚图的内容,而其余同学看不到白板。第二,以观看平板电脑这个创新点来看,观看平板电脑影响了教学秩序、缩减了教学时间,并且平板电脑数量决定了观看效果。第三,对于跳马教具的出现,让大家非常费解。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介绍使用此教具的练习方法和功能,仅有一名同学使用跳马进行了压腿的柔韧性练习,其他同学无人问津。此问题仍出现在诸多课堂。成聪聪[6](2018)通过对2015 年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活动研究发现,“学生平均心率、最高心率、心率指数及练习密度等指标缺失;运动强度普遍偏低;准备环节存在准备不足和过度准备两极分化问题,结束环节则出现形式化现象;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的练习密度比例不科学”,并提出“调整练习强度与密度,使练习密度和强度能够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真正实现体育教学传技育人的目标”。因此,研究认为,运动项目的技术教学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具的实用价值,提高教学活动目的效果,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6.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再积累

理论的运用应建立在实际“环境”的可行性基础之上,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操作经验,遵守教学原理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总结出一种教学方法体系。这是因为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人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教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动作学习要求难以详尽,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临场应变能力。在本次展示活动中,“优秀体育课”出现了授课教师教学操作经验不足等现象。

在跨栏项目教学中,教师为了降低栏架高度使用红色布条将相邻两组栏架连接起来,让学生运用完整的技术动作跨越红布条。但在实践中,整个班级中一些男生、女生在跨越过程中出现“绊倒”现象,十分危险,极不安全,从而给整个教学工作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因素。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尊重体育专业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让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价值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二 提升我国体育教师执教能力路径探索

基于本次全国优秀体育课程展示活动,研究认为,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师执教能力和教学理念有待提高完善,其主要途径有以下三点。

1.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严把“源头”关

对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双基”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完善为当今时代的“核心素养”,新时代的这一转变更加突出了“立德树人”的主要思想。而就目前从事中学体育教育行业领域人员的来源途径来讲,主要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以及少量的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龚坚、刘勇[7](2012)通过对重庆市266 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调查研究发现,“提供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同的发展机会,调动体育教师的自觉积极性。严格体育教师准入制度,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体育教师队伍”。沈丽群、季浏[8](2013)研究认为,“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具体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标准,因此建立体育教师质量标准不但可以填补体育教师教育的空白,而且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赵进、王健等[9](2013)从体育教师的专业标准方面研究发现,目前,“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荷兰等国都有其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应标准”。李良桃、杨剑等[10](2014)基于胜任特征理论,对新招聘的体育教师“应该从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绩效导向、组织适应、学生观念五个方面对应聘者进行全面考核和测评”。因此,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的导向性与目标性直接关系着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教育质量问题。基于此,制订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人才核心素养能力水平、严把“源头”输出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2.合理监管评价,规范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管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效果的客观性评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措施将是保证教学活动的必备环节。我们对于运动训练队伍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评价,常有“三分训练,七分管理”的权重职责划分,充分体现了运动训练工作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体育教学工作中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亦如此。这里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对一项工作的简单化组织,更是对该工作的发展方向定位、职责权利划分、绩效科学化评价、可持续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体系化的设计。董国永、刘丽、王健[11]等(2017)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执教能力现状评价研究指出,“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差距,认为产生差距的原因主要有: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体育学科的边缘地位、体育教师自身的主动性不足、教师评价与教师管理混同、体育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等”。基于此,中小学体育教育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可行性、导向性、策略性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问题。

3.继续深化“国培计划”,保障“回笼”再提高

“国培计划”是国家为了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于2010 年由教育部、财政部统筹规划推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为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除了严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输出“源头”质量关外,对于在岗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教职人员能力的提高也刻不容缓。黄华敏[12](2011)在《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摭谈》研究中认为,“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培训目标不明、内容与方法较落后等问题”。顾民[13](2011)通过对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现状研究发现,主要存在“教师的培训愿望与授课教师实践经验、授课水平、授课方式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求知愿望与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教师能力的提高与培训时间不足之间的矛盾;培训过程中理论指导与实践能力锻炼之间的矛盾”。王金涛[14](2018)从“国培计划”的价值取向视角分析研究认为,“国培计划应趋于常态化取向”。

为此,研究认为,应继续深化培训层次,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人数,提高培训质量,切实提高在岗教师执教能力,进而提高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最高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 结语

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状况近年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引发了国内各学科领域、各行业人士的持续关注,学者们已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可。本研究主要以2017 年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为切入点,从体育课程教学层面,探讨作为一名从事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中学教师、引导员执教中学体育学科教学应该具备的素养,其终极目的是提升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师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体育课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