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区域环境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相关问题初论

2020-12-12滕海键

关键词:文献资料史料东北

滕海键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开展区域环境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是推进区域环境史研究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项新的学术目标和学术任务。这项工作有助于促进地方文献学和区域环境史文献学的发展。对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以往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取径等,诸如文献的选取、工作程序、资料搜集和整理的标准等等,都需要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开展环境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研究是实证研究,要用事实来说话。没有史料,历史研究无从谈起。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历史学家都强调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梁启超说过:“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1〕胡适讲过:历史是在史料基础上建构的,“史家若没有史料,便没有历史”〔2〕,认为搜集史料远重于修史。傅斯年提出:“史学即史料学”,强调史学应以史料为根本,认为史料重于一切〔3〕。冯尔康也强调:“没有史料,便没有史学,史料实乃史学研究的基础。”认为“详细地、全面地占有历史资料,在科学的思想指导下分析材料,从中得出客观事实所固有的结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方法,而占有资料是这个方法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工作”〔4〕。国外相关论述也很多,比如有人强调:“没有资料就没有历史;资料的贫乏就意味着历史的贫乏”〔5〕。历史研究重史料与中国古代尤其是清代重训诂考据的传统有关,同时也受到了近代西方实证主义科学观念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历史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门实证学科。

作为史学的分支学科或考察和研究历史的一种视角的环境史,史料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可或缺。王利华讲过:“史料是做好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关键。史料之于史家,犹如食料之于厨师”〔6〕。史料是环境史研究的基础,这也是由环境史资料的特点及环境史快速发展的趋势决定的。

首先,环境史资料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环境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的必要性。与传统史料相比,环境史文献资料具有分散性、隐匿性、残缺性、多样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环境史资料分散于各种形式的资料载体中,如典籍文献、考古资料、各类方志、档案、文书、游记、杂著乃至诗歌中,包含的相关信息也极为广泛。古代史籍文献里没有专门且集中的环境史史料,而是分散在不同的角落,躲藏在字里行间甚至文字的背后〔7〕。环境史资料的地区分布不均衡,时间上时断时续。往往只有零星的信息,资料残缺不全,既不连续、也不系统。“环境史料在不同历史时期阶段分布的不平衡、不规律,即便同一朝代记录的资料也存在前后期的不平衡,不同时期史料的详略、类型及重点取舍不一”〔8〕。环境史史料文献总量庞大,分藏各地,相关记录穿插、夹杂在各种各样的典籍中,查找、掌握不易;环境史文献中各种记录质量有高有低〔9〕。东北区域的环境资料不但具有上述特点,而且其分散性、残缺性、时空分布的非均衡性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把分散在各地多种多样的文献及其他载体中的环境史资料查找、搜集出来,并加以归类、整理和研究,为开展环境史研究提供系统翔实的条理化的文献目录和线索及有价值的资料。

其次,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提出了客观要求。一方面我们看到,环境史研究多年来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乃至成了一门“显学”;另一方面,环境史文献学及环境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却比较“沉寂”,与环境史研究相比严重滞后。迄今,中国的环境史文献史料学才刚刚起步,相关的工作和研究非常薄弱,这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快速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称。这一局限和矛盾在东北区域表现得更为突出,由此也严重制约了东北区域的环境史研究。学界尚未对东北区域的环境史资料开展系统专门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环境史资料分散、隐匿、残缺和匮乏十分严重,许多颇有价值的论题无法深入。普遍存在利用单一文献,重复使用有限资料等问题,由此导致实证研究的不足。以往东北地方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大多从民族史、边疆史、文化史等角度展开,历史学界编辑出版了很多史料汇编,唯独不见环境史史料汇编或史料集。虽然学界整理和出版了不少诸如农业史、林业史、灾害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但明确提出环境史史料概念并进行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因此加速开展本区域的环境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极为紧迫。

对分散、隐匿、残缺的环境史资料进行系统、分门别类地搜集和辑录,分类和整理,辨析、校勘和研究,编辑与出版,乃至建立文献数据库,为环境史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史料,不但能够便利和促进环境史研究,还可促进地方史文献史料学、区域环境史文献史料学的发展和完善。①国内有许多学者对环境史文献资料学相关问题都做了前瞻性探讨和研究,比如王利华、王子今、钞晓鸿、周琼等,探讨的问题涉及环境史资料的价值、特点和分类,环境史资料搜集、甄别、整理、分析、研究和使用中注意的问题等等。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有赖于环境史文献史料学的发展,开展东北区域环境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能够切实提升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水平,不但有望改变东北区域环境史研究的滞后局面,还可为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环境史文献史料学是环境史学科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系统地开展区域环境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将会促进环境史学科体系的发展。东北区域的环境史文献史料学属于地方区域文献史料学的组成部分,开展这项工作可为地方文献史料学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内容,能够促进地方文献史料学的发展和完善。在开展环境史文献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探索环境史文献史料学不同于其他史料的特点,进而在环境史文献史料整理与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创新。

二、东北区域环境史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的主要进展

迄今尚未有专门针对东北区域系统的冠名为“环境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成果。不过,在针对全国和东北区域的相关文献资料及其他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成果中,包含着一些环境史资料。

第一,针对全国的环境史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成果一般都包含东北区域的内容。

以全国为范围的环境史相关资料的辑录、整理与研究成果和文献中大多包含东北地区的相关资料和信息。长期以来,农史、水利史、林业史、气候史、灾荒灾害史、地方史、民族史、历史地理学等学科领域整理和编辑了很多文献资料集或资料汇编,这些文献资料虽未明确标示“环境史资料”,但却包含着不少环境史信息,为环境史研究提供了很多基础资料。仅举几例:《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1990年)》对地震情况进行了编目,其中包含着东北地区的地震信息;《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对中国历史上的洪涝干旱史料进行了整理,为研究清代江河洪涝灾害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收录了1470-1979年全国旱涝史料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绘制;《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对海洋(溢)灾害、农业灾害、大洪水等灾害史料进行了整理;《近代中国灾荒纪年》《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及《中国荒政全书》等为灾荒史料整理和研究成果;气候史料整理以《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为代表。国家清史编纂工程还创设了《清史·生态环境志》。另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对清代奏折等档案中的农业和环境史料进行了整理。还有对《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1860-1949)》的分类、编目和整理成果。包括台湾在内的国内学界编辑的上述类别的成果非常之多,国外也编辑了不少类似成果,其中很多都包含着或多或少的环境史信息。

第二,老一辈学者撰写的有关东北地区的相关文献中包含着一些环境史资料和信息。

有关东北地方史、边疆史地、民族史等领域的文献史料编辑成果中包含着环境史信息。近代以来随着边疆史学的创立和发展,老一辈边疆史学家在深悉大量史籍文献与亲身考查的基础上撰写、编辑出版了大量有关东北边疆史地方面的文献。《满洲源流考》可被视为东北边疆史料汇编之开端,其中包含着山川形势等环境信息。何秋涛所著《朔方备乘》精于边界地理考证。曹廷杰基于对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实地考察写下了《东三省舆地图说》。胡传和屠寄等勘查境内外地形、地貌,山川形势,绘图撰书。屠寄的《黑龙江舆图》对黑龙江境内的山川城池做了详细介绍。景方昶的《东北舆地释略》阐释了东北舆地形势。近人对东北史地文献史料编辑贡献最大者当属金毓黻,他先后编辑出版了《辽东文献纪略》8卷及《辽海丛书》10集100册等,其中包含的地理风俗等与环境相关的信息颇多。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学界编辑了一些与环境史相关的文献目录和资料汇编。

例如中央民族学院编辑组编写的《东北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汇编》(1979);中央民族学院编写的《东北地区民族历史地理文献目录》(1973);孙进己、冯永谦、冯季昌主编的《东北历史地理论著汇编》(1987),此书收集了1984年以前关于东北历史地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任万举、乔钊主编的《九十年东北地方史研究资料索引大全》(1992)收集了东北史论文和相关资料18000条70万字(包括历史地理、考古、游记等方面的资料)。另外,东北三省17家图书馆还联合编制了《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这是目前最大且系统的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其他如《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矿产矿务篇)、《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林牧渔篇)、《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自然灾害篇)、《黑龙江省林业史料汇编》《伪满时期东北林业史料译编》《东北三四十年代木材及林特产品生产史料辑》《满洲气象累年报告》《东北地区卫生流行病学资料汇编》《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清代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等等,也都包含着不少环境信息。

第四,日本、朝鲜,包括俄国等国人士和组织曾对中国东北做过许多调查,编辑了不少相关文献。

如所谓的日本满蒙学者曾把相关成果汇编成《满洲历史地理》《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等。《燕行录》最具代表性。明清时期高丽及其后的朝鲜王朝曾定期派遣使节出使中国,他们将沿途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形成了特殊的“燕行录”文献,后被编辑成册。《燕行录》记录了东北矿产、森林、山川、地形、河流、水源、建筑等自然及人文状况。对《燕行录》的整理和研究,成了一种专门学问。

第五,清代东北流人写下了很多文献,这些文献中有很多包含着一些与环境相关的信息。

马丽在《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了12位流人或随戍探亲者撰写的方志。刁书仁在《清前期东北流人编撰的几种方志及其史料价值》一文中考察和分析了清前期东北流人编撰的几种方志的史料价值。清代东北流人写作的文献多为风土民情等方面的见闻和经历,具有直观性特点。学界对这些文献及其他诗文杂著的整理和研究,也提供了一些环境史资料线索和相关信息。

第六,学界对东北区域的森林史、水利史、地震等灾害史、瘟疫史等方面的史料也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考证和研究。例如:张文涛、严耕在《清代东北地区森林史料述论》一文中分析了清代以来东北地区森林资源史料的来源和途径;李欣、宁谷玉在《东北三、四十年代森林资源及其调查规划史料研究》一文中研究了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调查管理局搜集的大量史料;季山在《东北古代水利史料补遗》一文中根据田野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编撰了若干条东北地区古代水利史料;吴戈在《东北大陆地震史料研究与分析》中根据地震史料研究了东北大陆地震载录的特点;王道瑞在《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史料》一文中研究了东北地区鼠疫史料;安大伟、张宝珅在《金代东北文献〈鸭江行部志〉考略》一文中考察了金代文学家王寂第二次巡查辽东各州县时撰写的行程录所反映的东北自然风貌,等等。

此外,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学界开始对东北地方报刊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这些报刊文献中包含着很多有关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的信息,如地震、水灾、火灾、蝗灾等方面的资料。

以往冠名“环境史”的系统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成果极少,这项工作基本为空白。对环境史文献资料进行辨析、勘误、考证和研究的成果也是寥寥无几,这种局面的成因既受制于环境史文献的分散、隐匿和缺乏,同时与环境史意识的缺失及对环境史研究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有关。因此,需要将东北区域的环境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这项任务提上日程,并给予高度重视。

三、东北区域环境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取径

环境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从各种文献典籍及多种形式的资料(包括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调查与口述资料、各种史籍文字资料、岩画碑刻等非文字资料,等等)中搜查、寻找环境史相关资料,并将其辑录下来、集中起来,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和编纂(包括标点和注释、甄别和辨析、勘误和校对等),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在此基础上评估这些资料的价值,形成系统性的环境史资料汇编,最终要完成环境史文献资料体系和资料库的建设,为环境史实证研究提供系统全面、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可以推进环境史文献史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开展区域环境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首先要考虑的是从哪些文献资料载体入手,搜集和整理哪些文献,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以怎样的标准,根据什么原则来选择和辑录资料。

如何辨识哪些属于环境史资料,首先要了解何为环境史,环境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为何。如果说环境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上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那就不但要搜集涉及历代环境变迁的资料,还要搜集那些和“人与环境关系”相关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族乃至战争等方面的资料,包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认识,开发利用资源的各种方式和政策,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关系等等。

环境史以生态学为理论指导,环境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也要有生态意识,应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视为一个统一的动态整体,由此也决定了这项工作的空前广泛性。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要注意文献资料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从多种文献及各种形式的资料载体中搜集环境史资料。以往环境史研究所用资料及搜集、整理与研究的对象多限于正史典籍等传统文献,对于其他形式的文献资料比如考古资料、碑刻资料、非文字图像资料、田野考察和社会调查资料、口述和报刊资料、域外相关资料等,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周琼教授以边疆民族区域为中心,提出环境史史料不但包括传统文献和地下考古发掘资料,还包括田野调查资料、非文字资料和跨学科资料〔10〕。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东北区域的地方文献、地方史、民族史、文化史、边疆史地、边疆考古、环境考古、气候史、农史、林史、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各类文献及其他资料载体中都包含不少环境史资料。未来需要大幅度地拓宽区域环境史资料搜查的范围,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整理环境史文献资料。

由于时代的差异,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史资料载体等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搜集和整理的文献对象及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对于东北区域,史前环境史资料主要源于考古报告和简报、考古论文集、学术论文与网络资源等。可以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资料的类别(植物考古资料、动物考古资料、地学考古资料、考古遗址及考古学文化空间分布资料),分区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重点从各类遗存考古发掘和调查所反映的植被、动物群和地貌等环境信息,经济形态和生业模式等入手来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从古环境重建的角度,分析史前东北时空框架下人地互动关系的演变历史及其规律。古籍文献中散见一些有关东北区域地理环境的零星信息,如《尚书·禹贡》有介绍东北历史地理的内容;《逸周书·职方解》详述东北人口、山川和物产;《周礼·冬官》载有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信息;《山海经》,以山为经,以川为纬,旁及博物,层次分明地记载了东北的地理知识;《吕氏春秋》也记载了一些关于东北自然地理、水系、风俗等方面的史料。

辽金时期资料搜集和辑录的对象主要是典籍文献、考古资料、石刻壁画资料等。主要是正史及其他各类史书、宋人使辽语录和使辽诗等。《辽史》(《地理志》《历象志》《食货志》《游幸表》)、《金史》(《地理志》《河渠志》《食货志》)以及《契丹国志》《辽史拾遗》《辽史地理志考》《辽史地理志补正》《太平寰宇记》等文献中载有辽金时期的地理、天文、风俗、灾异等信息。《范石湖集》《燕魏杂记》《欧阳修全集》《苏魏公文集》《栾城集》《使辽诗》《乘轺录》《奉使辽金行程录》《熙宁使契丹图抄》《北辕录》《王沂公行程录》《刁奉使北语诗》《胡峤陷北记》《奉使行程录》等记录有辽金时期东北地区的地理、山川、植被、风土、天气与物产等,大都为作者所见所闻。近几十年来辽金考古取得了很大成就,有大量发掘和发现。辽金石刻和壁画资料中也含有零星的环境史信息。以往实证研究涉及的论题有辽金时期东北区域的自然环境及其历史变迁,自然灾害、农牧渔猎业的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与辽金民俗的关系等,论题较窄,实证研究受制于资料的缺乏。

明清时期的文献浩瀚庞杂,内含的环境史资料和信息非常丰富。明清史籍文献种类比较多。一类是明清时期编制有大量方志,这些方志中多有物产、山川、苑囿、灾害等记载,方志中辑录的诗文、图像等均含有环境信息。二是笔记杂著,如《盛京景物辑要》《扈从东巡日录》《柳边纪略》《宁古塔山水记》《凤城琐录》《奉天地略》《东北舆地释略》《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始末》《蒙古游牧记》等。三是诗文集和奏疏。四是明清实录及政书。五是国外史料,如《燕行录全集》《东鞑纪行》《东北亚搜访记》《满洲地志》《满洲通志》《满洲地方志》《黑龙江旅行记》《鞑靼旅行记》等。六是明清档案及档案史料汇编,如《清代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明代辽东档案汇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等。七是学界编辑的一些集中收录东北文献的丛书,如《辽海丛书》《长白丛书》《黑水丛书》等。明清时期含有环境史资料的其他形式的载体也非常多,比如碑刻等实物,铭文图像等,这些文献载体也应纳入搜集范围。明清时期东北的自然环境变迁,移民—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围场与柳条边,自然灾害等是以往实证研究较多的论题,未来有待拓展的空间很大。

晚清民国以来,文献种类及史料载体更趋多元化,资料的丰富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献类别有:一是档案与地方志。这些档案和方志含有很多灾害瘟疫、气候、经济等方面的资料。二是报纸杂志。为数众多的全国性、地方性报纸杂志也是记录这一时期东北环境史资料的重要载体,例如《盛京时报》《晨报》《民报》《(伪)满洲国政府公报》《东三省民报》《气象杂志》等,包括日本在华创设的报纸如《满蒙研究》《满洲评论》《新京商工月报》《奉天日日新闻》等。三是日本人对满洲的调查资料。四是民国时期及后人编辑的相关史料类编与汇编、民国地方政府对各地的土地、人口、森林、水利、种植业、工矿业等方面的调查资料。其他如《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矿产矿务篇)》《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林牧渔篇)》《满洲气象累年报告》《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自然灾害篇)》《东北区水旱灾害》《调查松花江上流森林报告》《东三省农林垦务调查报告》等。还有杂记和文学作品、图片音像、调查口述等。近现代文献资料丰富,但实证研究却十分薄弱。另外,开展近代环境史研究现实意义更大。因此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的重心应放在近现代,侧重围绕近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资源开发与环境变迁,殖民主义与环境,灾害疾疫史等主题开展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因不同时期文献及资料载体的类型和来源不同,资料搜集的重心和方法应有所区别。史前时期以考古资料,尤其是环境考古资料为主要搜集和整理对象;辽金时期以历史文献为重心,偏重于宋人使辽语录和使辽诗,同时也要重视考古和石刻资料;明清时期除了重视档案、方志等文献外,应将诸如《燕行录》之类的日记体裁的文献作为重点。晚清民国时期除档案、方志外,要把报刊、国外相关资料、调查资料、非文字资料作为重点整理对象。在充分占有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等学科方法搜查和辑录环境史文献资料,并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辨析和研究。

针对东北区域环境史资料的分布情况及既往相关工作的诸多局限,在遵循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程序外,对不同类型的文献应各有侧重。东北区域的档案文献、考古资料、域外文献、满文和蒙文等文献、非文字性资料、跨学科资料比较丰富,但以往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东北的地方志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应根据不同文献的具体情况、特点和优劣等,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案。

东北存有大量明清档案,这些档案中包含着大量环境史资料,但以往对这些档案的挖掘和利用非常有限。李治亭讲过:“东北三省存有大量文字档案,以清中叶以后为最丰富,多如山积。尤其是辽宁方面还存有更珍贵的明档即明在辽东统治时期留下的档案。可惜,利用这些档案进行东北史研究的,亦属极少”〔11〕。因此,档案是今后的主要工作对象之一。考古资料可作文献资料的补充。金毓黼就曾非常重视地下出土的文物考古资料,认为文物考古资料可以订证文献记载之疏漏〔12〕。20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区域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积累了大量考古资料,这些资料中包含着不少环境信息。李治亭说过:“东北考古在近30年中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一系列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对于地方史研究来说,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物实证,是最可靠的史料。我们对此没有重视,很多珍贵的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没有或很少引进东北史的研究。”以往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学者偏重对古籍文献的整理、诠释和研究,而忽视对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利用,这种局面也有待改变。域外文献资料也不容忽视。近代以来,俄、日乃至欧美等国各方面人士和组织来中国东北游历或调查,留下了不少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也包含着许多环境史信息。改革开放以来,近代东北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除了满铁资料外,对国外文献资料的运用与研究仍处于“缺位”状态。其中,日本存有的我国东北文献资料不但数量多,而且研究价值也很高。众所周知,日本近代以来对中国东北的经济、文化、社会和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调查,这些调查资料有一些近年来陆续整理出版或公开。①这批资料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两省,近年来国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不少影印的原始资料,华中师范大学则组织翻译了一部分。国外有日本国会图书馆(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亚洲资料中心(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等机构的网站也公布了大量的扫描件。老一辈东北史学者金毓黼先生非常重视东北史研究中日本文献资料的价值,他说过:世界各国学者研究我国东北史,“必取日本之著作为基本材料”〔13〕。他指出:日本人研究中国东北史,“其搜材之富,立说之繁,著书之多,亦足令人惊叹,试验其国谈东洋史之专辑,十册之中,必有一册属于东北,论东方学术之杂志,十篇之中,必有一篇属于东北,总其部居,校其篇目,林林总总,几于更仆难树”〔14〕。因此,档案文献、考古资料和域外文献尤其是日本存有的文献资料是今后开展东北区域环境史资料搜集和整理的重中之重。

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还有民族文献资料、非文字资料、跨学科资料、口述资料等。首先,作为历史上多民族活跃的地区,东北有着丰富的民族语言文字资料,特别是满文和蒙文资料,其中有大量内容反映了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待深入挖掘。其次,东北区域现存大量非文字资料,如图像、岩画壁画、各种遗存、音像等,要重点关注。再次是跨学科资料,如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农学等学科文献资料。最后是口述资料。此外,开展实地考察也是获取环境史资料的重要途径。东北边疆史地的开拓学者,如曹廷杰、胡传、屠寄、金毓黻等人都非常重视调查并亲身践行。金毓黻先生研究东北史地,“凡足迹所能至,不惮跋涉山川,押犯霜露以赴之”〔15〕。近人景爱和冯季昌等人也都十分重视田野考察。近几十年来东北历史地理研究取得的成果,是同大量实地考察分不开的。另外,近代以来东北学界编辑的丛书和类书,如长白丛书、辽海丛书和黑水丛书等,都值得充分利用。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东北的地方志局限很大,但仍不失为搜查环境史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根据东北区域历史文化的特点,应特别加强针对边疆环境史和民族环境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东北区域历史上曾是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栖息之地,这一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同时,该地区又处于边疆,历史上曾与周边国家和域外民族发生过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有不同于内地的独特性。因此,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资料搜集和整理应有所不同,不但要重视搜集能够反映区域特点的边疆民族环境史资料,还应探讨开展边疆民族环境史资料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路径。

对于环境史资料,不单要搜集和整理,还要进行研究,对搜集到的资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及其价值等等,进行甄别、勘误、分析、研究和评估。首先,环境史资料的分散性决定了搜集和辑录的必要。其次,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不曾整理的材料,没有条理,不容易检寻,最能消磨学者有用的精神才力,最足阻碍学术的进步”〔16〕。再次,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要进行校勘、训诂和考证。“校勘是书的本子上的整理,训诂是书的字义上的整理。没有校勘,我们定读误书;没有训诂,我们便不能懂得书的真意义”〔17〕。考证的方法:一是理证,二是书证,三是物证,四是实地考察〔18〕。对于资料要存疑,不能拿来就用。陈寅恪一向对史籍中的记载持存疑态度,善于通过对多种史籍中的材料进行对照、比较、考证和鉴别,来分辨这些材料的真伪和可信度〔19〕。钞晓鸿指出,有一些史料存在记录者的主观臆测,错误与疏漏,因此应对史料进行分析、考证、校勘、辨伪〔20〕。总之,环境史资料并非只要搜集、辑录和集中下来继而了之,还需要做校对、勘误、考证、辨识和研究等进一步工作。

环境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汇编需要找到某种标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整理:一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二可根据地区进行,比如可分辽西地区、辽东和辽南、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科尔沁沙地等;三可按照文献类型进行,如正史、地方文献类、明清档案类,以及日记类、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四可按照专题进行,比如森林环境史,水环境史,矿藏、草原、土地等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其环境影响,近代化、工业化与环境,殖民主义与环境,移民、农业与环境,等等。

总之,环境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是开展东北区域环境史研究的基础工作,而这项工作目前才刚刚起步。东北区域环境史文献资料的分布特点以及环境史研究快速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开展环境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回顾和梳理以往学界的相关工作和主要进展,发现这项工作亟待展开。当下有必要从方法到路径等方面对如何开展这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在了解各种文献和资料载体的具体情况及时空分布特点等信息的基础上,从宏观整体上制定环境史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的工作重心、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案,以按部就班、切实有效地推进这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猜你喜欢

文献资料史料东北
东北铁锅炖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Make ’Em Laugh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史料二则
大东北的春节
用信息技术搜集文献
浅谈文献资料的特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