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解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2020-12-12万丽华侯冬梅

关键词:日益增长生产力逻辑

万丽华,侯冬梅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信大中特理论基地,南京 210044;2.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学术交流部,哈尔滨 150080)

新时代,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1]当前学术界主要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背景、社会影响、实践功能等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尝试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一个矛盾统一体展开研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问题在于其中哪一个方面居于主导地位?传统观点,一般从生产力逻辑出发,认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从逻辑上讲,是通过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但是,生产力逻辑与人民群众逻辑(反映“人民的需要”)本是历史唯物主义分别从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出发考察历史的两条线路,没有哪一个具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先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只是一种客观事实,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生成与演化过程中,始终处在被确认、被克服的位置上,相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矛盾生成的缘起者,而且是矛盾转化的动力源泉以及矛盾解决的落脚点。尽管从解决矛盾实际过程上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解决矛盾的对象,或者说,只有解决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才能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但问题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贯穿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践过程的一条红线,没有前者,后者不仅丧失了动力,也丧失了价值,甚至丧失了出场的理由,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厘清这一点,对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贯彻党的发展理念意义深远。

一、社会主要矛盾生成逻辑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是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2]。生产力变化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因为如此,一般会想当然地认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一般方法,“应该以历史运动本身在不同层次上具有的矛盾关系的属性来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法研究历史运动基本特征”[3]。而不应该以形式上的矛盾关系解析本质上的矛盾内在逻辑规定。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生产力逻辑是从客观视角考察历史运动的线路,人民群众逻辑则是从主观视角考察历史运动的线路,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的是“人民的需要”(人民群众逻辑)与“发展”(生产力逻辑)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把两个视角平列在一起,那么,人民群众逻辑与生产力逻辑何者优先,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研究的问题是偏重主观视角还是客观视角。

从客观视角解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生成逻辑,新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更新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重申,我国在新时代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层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重道远。这充分说明,在新时代,不是缘于生产力发生根本性质变才重新定位社会主要矛盾,换言之,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更新社会主要矛盾。当然,这不是说,重新定位社会主要矛盾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关联性。事实上,改革开放初期确认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落后生产”,经过40多年励精图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的温饱需要,这是重新定位社会主要矛盾的物质基础。若没有这个物质基础做保障,就无法重新定位社会主要矛盾。但是,当前发展生产力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量的扩张上,在质的飞跃上尚未取得决定性突破,也就是“中国制造”尚未完全转型为“中国创造”,因此,虽然改变了生产力落后状态,能够为重新定位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基本的物质支撑,但其本身尚未达到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直接转向的程度。反过来分析,如果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完全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那么,确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为主要方面,在逻辑上就自相矛盾了。可以说,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既能够支撑起重新定位社会主要矛盾,又不是简单而直接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我们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要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从主观视角解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生成逻辑。与鸦片战争后因生产力受困于民族侵略、阶级压迫而引起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出场,不是时代发生根本性“转折”而是时代发生台阶式“飞跃”后新的价值诉求的结果,是发展过程中向更好更高目标发展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决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40多年,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从纯粹的逻辑上讲,说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落后于历史进步的步伐,如果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基本形势的变化而确认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人的思想观念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不利于促进社会进步。一旦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人民的需求不仅在高度上要有一个质变,而且在宽度上也要有一个飞跃。温饱是最基本的、最直接的物质需要,是生存需求的底线,满足温饱需求之后,一方面,人民对物质需求本身跃上一个台阶,开始对文化、健康、舒适、体验、尊重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民还会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美好生活提出新的要求。需求提升,就会对发展产生新的要求。生产力发展创造需求,需求也同样会促进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带来经济发展,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刺激了新的需求不断释放出来,而新的需求会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产生了矛盾。可以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原本只是改变“落后生产”状态后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发展情形,正是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了更好更高的要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种实际发展状态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它才成为矛盾的对立面,成为亟待被解决的对象。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生成的“自变量”,居于主导地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只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生成的“因变量”,居于适应地位。

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出对未来美好生活需要的充分尊重,有利于通过发挥主体能动性来为提升生产力注入新的活力。

二、社会主要矛盾演变逻辑解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当我们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生命和相互作用方面去考察事物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在这里我们立刻陷入了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4]。社会也普遍存在矛盾关系。在诸多社会矛盾关系中,社会主要矛盾之所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因为它不是一般的矛盾问题,它自身内在逻辑演变丰富而深刻,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问题的解决,决定着整个社会的进步状况。如何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在演变逻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我们党曾经三次确认、更新社会主要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八大提出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具有二重性:“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基本逻辑结构仍然具有矛盾统一体性质;改革开放初期重新定位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新时代揭示出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内容。它们反映出来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简单地说,都是“发展”与“人民的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于,要考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在逻辑演变,是应该以“发展”为逻辑起点,还是应该以“人民的需要”为逻辑起点?如果是前者,说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居于主导地位,是主要方面;如果是后者,则说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居于主导地位,是于主要方面。

如果单纯讨论“发展”与“人民的需要”之间的逻辑关系,二者本是鸡生蛋蛋生鸡的互为因果关系。有人从社会发展动力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源头,因此,“发展”应该是逻辑起点。其实,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确定绝对意义上的动力源头,而是根据不同的论证目的选择不同的动力作为逻辑起点。例如,马克思、恩格斯为了考察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历史进步意义,就把生产力作为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为了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就把剩余价值生产作为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为了考察资本主义未来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就把阶级斗争作为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这三个角度辩证统一,总体上说明一个道理:资本主义的灭亡,与其诞生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生产力作为研究社会问题的天然的逻辑起点,因为生产力本身只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能力,不具有独立自在的实体性,需要通过人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出场并发挥实质性的动力作用,从这一点看,生产力需要以人的能动性才能释放动力效应,而人的能动性来自人的主观需要,因此,生产力的逻辑前提应该是人的主观需要,那么,可否认为现实的人的物质利益需要是绝对意义上的动力系统的源头?问题是,按照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需要不会凭空出现,它终究来自生产力所造就的物质条件,正因为如此,“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5]。这就是说,确定“发展”与“人民的需要”哪一个是逻辑起点,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给出固定不变的答案,不能够教条地认定历史唯物主义必然主张“发展”为逻辑起点,这要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自身内在逻辑演变的属性和功能。

如果以“发展”为逻辑起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转化关系是:通过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实际上把社会主要矛盾内含的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关系简单理解为一重否定关系,整个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构成部分实际上变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单一方面,而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另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则变成一个被动等待实现的目标或者一种必然的结果,成为可有可无的构成部分。换言之,即使省略这一方面,只要解决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结果自然还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里的问题是,最关键的前提条件——通过谁或通过什么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却没有体现出来。由此一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就成为纯粹的社会阻力、纯粹的被克服的对象,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了。

但是,若以“需要”为逻辑起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就具有双重否定性——“需要—发展—需要”,其演变逻辑就变得丰富而灵动起来。首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当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动力源泉,促使后者解决,实现一重否定性;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一旦获得解决,就反过来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了另一重否定性。经过否定之否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自我解决,历史获得进步。在这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逻辑起点,也是逻辑终点,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是逻辑演变的重心环节。之所以“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是主要方面,是因为它作为矛盾转化对象,始终是被动的,缺乏主动精神和价值规定性。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则与之相反,不仅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生成理由,而且也是其自我否定、自我演变的根据,并且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自我逻辑演变设定了价值目标,即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逻辑转化,历史获得进步。

而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在逻辑演变的逻辑起点,客观上也反映出我们党提出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出“共建共享”发展理念。

三、社会主要矛盾实效逻辑分析

从理论上讲,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是自在的,不会因为我们在主观上把它揭示出来而生成,也不会因为我们未把它揭示出来而消失,那么,我们党为什么要把它揭示出来?因为把它揭示出来,会对它的社会效应产生制约作用。虽然不管是否把它揭示出来,它都会产生社会效应,问题在于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是积极进步的社会效应?还是消极反动的社会效应?从理论上讲,如果确认社会主要矛盾中消极的、被动的一方为主要方面,那么,主观上把它揭示出来,就会产生双重社会效应:一方面有利于我们集中力量克服它,另一方面也会对历史进步产生负面冲击力,会影响人们的自信心。如果确认社会主要矛盾中积极的、主动的一方为主要方面,那么,主观上把它揭示出来,就会产生积极社会效应。例如,反映中国近代历史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如果主要方面聚焦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上,虽然明确了斗争对象,但同时也会造成畏惧心理,毕竟两大主要敌人(事实上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敌人)非常强大。相反,如果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在中华民族和劳动人民上,明确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社会力量,就会产生动员人民大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社会效应。

同样道理,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虽然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直接对象,但它毕竟是消极的、被动的,是作为矛盾解决的一方而不是作为解决矛盾的一方出场。若只聚焦“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现状而忽略或者遮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价值诉求,人们就容易对4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产生误解,这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利的,甚至会被历史虚无主义用来诋毁党的领导。另外,也会把“发展是硬道理”单向度曲解为GDP增长,使得社会发展见物不见人,这不利于在实践中贯彻党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反,若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仅表明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现状是建立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基础之上,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发展水平上升过程的表达,而且为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确定了动力源泉和价值目标,有助于动员人民群众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汇聚人心、精神动员的作用,这使得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所具有的积极的社会效应充分展示出来。

有人认为若承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可能会违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这些基本原则。其实,这种观点本身混淆了广大人民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区别,认为强调“人民的需要”优先性就等于主张“享受”优先性。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动力,满足人民的需要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广大人民“需要”的重要性不仅不会否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还表明了为谁发展、谁来发展的问题。换言之,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仅与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这些基本原则并行不悖,而且为其标识了发展的目的性、价值性,有助于更好地贯彻党的发展理念。

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为什么把社会主要矛盾主观揭示出来,就会对其社会效应起到制约作用呢?因为揭示社会主要矛盾会产生俄狄浦斯效应。所谓俄狄浦斯效应,就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制约了客观事物本身演变的过程和结果。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认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演变的组成部分,发生的结果看似是纯粹客观的产物,实际上已经打上了主观选择的烙印。客观自在的社会主要矛盾未被主观揭示出来,它的自我逻辑演化是自发的,结果上的得与失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发生;一旦被主观确认并用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它的自我逻辑演化就是自觉的了,结果上的得与失就会在自为状态中发生,一方面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更有力度、更有效果;另一方面这种社会效应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一旦主观上确认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发展便会打上主观意志的烙印,由此对社会实际发展产生的俄狄浦斯效应可能是积极的,促进社会发展,也可能是消极的,阻碍社会发展。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才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总之,从社会效应上看,确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党揭示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就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使之成为自觉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揭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明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答了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生产力逻辑与人民群众逻辑何者优先问题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生产力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理解二者的优先性?反映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发展”与“人民的需要”分别表达出生产力逻辑与人民群众逻辑,二者相提并论,何者优先?一般认为,生产力逻辑优先,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同样强调人民群众的优先性,“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6]。实际上,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生产力逻辑的优先性贴上历史唯物主义标签是一种教条主义表现。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因为要确认矛盾转化的逻辑根据,所以“生产力”是逻辑起点,具有优先性,而反映人民群众逻辑的“阶级斗争”则是“生产力”提出逻辑转化要求后的一种回应。而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因为要确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反映人民群众逻辑的“人民的需要”恰恰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的逻辑起点,具有优先性。[7]

(二)解答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动力还是阻力的问题

从哲学上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从政治学、社会学上讲,“矛盾”指的是社会问题,例如,“有的牵涉复杂的部门利益,有的在思想认识上难以统一,有的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矛盾越大,问题越多”[8]。这些矛盾应该是社会发展的阻力。那么,社会主要矛盾是需要克服的阻力,还是需要发扬的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和确立价值目标,它通过自我辩证否定之否定运动——“需要—发展—需要”,推动历史进步。由此表明,社会主要矛盾不是需要克服的阻力,而是不断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一般矛盾之间的区别不是简单的主要与次要关系,而是制约与被制约关系,社会主要矛盾内在逻辑演变过程就是所有社会一般矛盾被化解、被克服实现历史进步的过程,因此,它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样属于社会发展动力,只不过二者反映历史运动的逻辑层次不同,社会主要矛盾动力论是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论在具体历史阶段层次上的反映。正因为如此,在全面深化改革阻力向动力转化环节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转化的着力点。”[9]

(三)有利于贯彻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钥匙,是讨论的主题,这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三层含义:从发展目的上看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从发展动力上看体现出发展依靠人民,从发展趋向上看体现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三层含义集中起来看,就是以人民为发展的动力主体,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讨论的对象是“发展”,但“人民”是讨论的主题,是“发展”的要义,所以,具有核心性。正因为如此,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对在实践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有助于厘清党和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党对历史进步起什么作用?仅仅作为群众的一员发挥动力作用吗?既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就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那么,党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呢?如果党没有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揭示出来,不去有意识地领导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现实问题,就意味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完全客观自在,只能通过自发的力量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那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在逻辑演变不仅曲折、迟缓,而且还可能会中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未必能够成功地转化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动力。[10]叙利亚人民、乌克兰人民对发展的需要同样强烈,但他们却不得不面对战乱的事实,因为人民的主观“需要”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源泉还需要具备一系列主客观条件。我们党不仅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揭示出来,使之有效发挥俄狄浦斯效应,而且逐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为人民的主观“需要”成功地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创造条件、提供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动力生成与逻辑转化,起到重要的推手作用。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1]4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如果说人民群众是主体动力,党就是有力的推手。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一事无成;没有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就是一盘散沙,难成一事。

(五)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建立在基本满足“温饱需要”基础之上的新的更高需要,是在社会发展中对改革开放初期揭示出来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扬弃,因此,具有承前的历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其启后的历史作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是对“温饱需要”线性扩张,而是在广度和深度上具有台阶式的飞跃,它不仅反映出当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反映出未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因此,辐射到今后三十年的发展空间,是对“强起来”的全程写照。因此,它既立足当下承接过往的发展成就,又着眼未来憧憬将来的发展愿景,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猜你喜欢

日益增长生产力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欧盟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优秀诗歌作品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建国后历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