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时代张恨水及其作品传播路径探析

2020-12-12曹敬波谢家顺

长春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张恨水文学作品媒介

曹敬波,谢家顺

(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张恨水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师,其作品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方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情节跌宕起伏,结构严谨完整,深受读者青睐。张恨水的作品有120余部,每一部在文学传播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仍有大批读者。其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形成3次热潮:20世纪初,张恨水作品主要通过报刊连载形式进行传播,并有少量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作品,形成了轰动效应,掀起张恨水作品传播的第1个热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恨水作品通过著作出版、学术研讨、戏剧影视作品改编等传播形式,形成了张恨水作品传播的第2个热潮;21世纪初,张恨水作品经过电视剧的改编播出,达到其传播史上的第3个热潮。回望张恨水作品传播的3次热潮,无不与国内媒介的发展历程关联密切。新媒介时代,文学作品与新媒介结合,不仅可以扩展文学的传播渠道,更拓展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接受视野。

1 新媒介时代文学传播的嬗变与转型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1]。在众多信息传播的样式中,文学作品是媒介传播中最重要的传播内容之一。纵观文学传播发展史,文学作品随着传播介质与接受形式的不断变更分别历经了口耳、文字、印刷、电子的传播时代。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包括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我们进入了新媒介传播时代。麦克卢汉说:“我们激增的技术创造了一整套新环境。”[2]新的传媒科技的运用带来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等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新媒介时代带来了文学的生产与创作、传播与接受、交流与消费等多方面的嬗变。

1.1 传播样式丰富化

随着新媒介时代的来临,文学场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这场巨变深刻地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理念,文学的表现形式在新媒介时代下更加丰富多彩,也因此产生了新的文学样态——新媒介文学。新媒介文学针对新媒介影像化、便捷化的特征,在文学生产过程中注重实像化,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1.2 接收行为个性化

不同于传统媒介,新媒介时代带给受众的是爆炸式增长的各类信息。这种井喷式大数据所带来的数字化生存促成了新媒介时代读者接受行为的个性化。数据的大幅增长带来了新媒介之间激烈的竞争,为了吸引受众,基于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偏好和特点等关键词进行个性化的推送,成了新媒介时代文学接受行为的新趋势。

1.3 传播形式视听化

截至2019年,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7.25亿[3]。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曾提到“现代生活就发生在荧屏上”[4],说明了现代人对于媒介尤其是对“屏”的依赖。相比传统的文字阅读,新媒介通过画面和声音把文字更加直观、立体、形象地呈现给读者。

1.4 传播渠道多样化

如果用伊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观照当下媒介,那么新媒介是集时间与空间于一体的融合性媒介。新媒介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体。传统文学作品主要是以纸媒进行传播。新的媒介技术对于文学传播的渠道进行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使文学作品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与丰富化。

1.5 传播模式互动化

新媒介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最大变革之一就是互动性的增强。以传统媒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是单向度的,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很难针对作品本身在传播系统内部进行信息反馈,交互性很差。新媒介时代,信息传播是双向的、互动的、即时的。每位受众都有接受、传播、反馈的权利,这种传播模式的变革正是亨利·詹金斯所预言的“参与式文化”时代的到来。

2 新媒介时代张恨水作品传播路径探析

一直以来,新媒介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麦克卢汉认为,面对新的媒介,旧的媒介并非消亡,而是成为新媒介的一种,当下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发展更是如此。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诞生会对之前的媒介做有益的补充并形成新的传播路径,而不是取代它。面对新媒介的浪潮,“旧媒介”只有保持开放的态势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同理,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张恨水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自1924年问世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张恨水作品的魅力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借助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和解读,产生不同的意义和美感,呈现出符合时代语境的文化价值。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文学领域的创作、传播与接受环境都发生了巨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旧媒介”已失去其传播的功能,新媒介时代,“旧媒介”走上了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

2.1 从电子书到有声读物:“声”临其境的“撞染”效果

施拉姆曾探讨受众选择信息传播途径的影响因素,认为回报和付出的比例起到决定性作用。相对于体量巨大的纸质版报刊书籍来说,方便又环保的电子书的优势显而易见。当各种报刊和书籍的翰墨之香还在读者的手指尖环绕的时候,集文字、图片于一体的电子书崭露头角,20世纪90年代末,以因特网为载体的张恨水小说电子文本的出现曾一度造成了“张恨水热”[5]61。

20世纪90年代末,电子书还处于最基础的电子书1.0时代,只是印刷书籍的电子版,一般只有文字符号,其表现形式相对单调。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进步,电子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再被静态的文字符号所限制,还以各种有声读物APP为载体,这种主要诉诸于声音符号的有声读物,不仅包括文字、图片,还包括一些“超链接”等表征性符号的使用。类似于新媒体广播的有声读物被嵌入手机媒介,不仅是因为其方便快捷,还因为其作为不饱和媒介(电视电影为饱和媒介)的可叠加性,即受众可以边听广播别做其他事情。同时,通过有声读物APP的使用,受众的阅读空间更加生动形象、开阔丰富,阅读体验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

张恨水作品有着通俗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以及平民化的视角等特点。以被影视改编版本最多的《啼笑因缘》为例,张恨水十分注重京味意蕴的塑造,比如京味十足的语言、生活起居、风俗习惯、人文环境等,都在小说中当作背景环境进行了描写;以《春明外史》为例,小说里写了几百个人物,清浊雅俗无所不包,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一幅“清明上河图”。这些作品中的环境,可以通过有声书中的背景音乐与场景音响进行生动展现;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极具塑造力的声音进行演绎;语音、音乐、音响元素的搭配,对于文字符码的场景还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声音极具沉浸感的表现形式使读者在听文学的同时,又有一种“声”临其境的“撞染”效果。

2.2 从电视剧到网络剧:互动性与沉浸化的视听体验

距离张恨水作品的上一次传播热潮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当年的电视观众已经转变为如今的网络用户。媒介环境的变化,改变了用户的信息接受习惯;时光的更迭,变更了用户的审美期待。网络剧最新的发展趋势——“互动影视”或许能给用户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正如上文所述,新媒介时代带来了传播方式的互动化,用户不再是被动的、单向度的接受,而是喜欢参与文本甚至决定剧情的走向,互动影视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

互动影像把观众变为剧情的决定者和参与者,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兴趣。利用这种新颖的形式,将张恨水的作品进行这种互动化的呈现,不失为一种新的传播路径。试想,如果运用互动影视的呈现方式,那么《啼笑因缘》中樊家树与沈凤喜、何丽娜、关秀姑之间的每条感情线都能发展成一段完整的剧情,会不会吸引更多年轻用户的关注呢?届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不仅仅指的是文学抽象性能指意义上的哈姆雷特了,而是以影视具象化所指上的哈姆雷特。

网络剧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弹幕”的存在。弹幕指的是在视频网站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起初只是运用于A站、B站这种年轻人喜欢的二次元网站中,后被普遍运用于各类视频网站。弹幕的存在为用户与文本之间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对话关系。用户可以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评论,剧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张恨水十分注重了解读者的需求,往往根据调查来变更自己小说的剧情发展。“张恨水始终把读者放在第一位,他曾先后两次对大众阅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一次是书摊调查,另一次是其亲自下乡赶场调查农民的阅读状况[5]59。而网络剧的弹幕正好契合了张恨水先生乐于了解读者的心理,也更加适合新媒介时代文学作品互动化传播的趋势,有利于张恨水作品的网络化传播。

2.3 社交媒体:贴近性与碎片化的传播倾向

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短视频,作为社交媒体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一键转发的可分享性。“分享,让分散的内省式的个体联接成了以作品为中心点的网状群体,阅读的个体行为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6]新媒介时代社交媒体盛行,受众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加小众化、长尾化,信息爆炸的背景下,能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即意味着胜利。保罗·利文森提出了媒介演进的“人性回归”理论,他认为媒体演进是人为选择使其更为接近人类官能的结果[7]。利用社交平台传播,不仅拓展了文学作品的传播路径,而且还延展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视野。读者的能动性、参与性与创造性的不断提升,一方面可以增强用户黏性,另一方面可以反过来影响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同时,社交媒体要想持续性地发展,就要与优质的内容相结合,提高其媒介平台的审美格调和内容质量,两者相辅相成。

传统的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新形态的文学越来越成为混合体,集各种媒介形式于一体。除了文字语言的媒介传播之外,还有广播影视、网络、游戏等另一类传播媒介,传统的文学与这些形式通过数字化进行互动[8]。社交媒体属于其中的范畴之一,社交媒体是人们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观念、见解与意见的平台。具体到作品传播建构上,主要选取以张恨水的小说、散文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上的文字节选,类似于心理鸡汤式的文字。比如,拥有105万粉丝的微博账号“爱读书”分享:“以为远方很美,却不知道那里并不适合你。——张恨水《金粉世家》”。另一种是微博用户通过点评的形式生成的文本。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中的张恨水很受年轻人的喜爱,已经成了文艺传奇的文艺男作者代表。比如,“花了一下午看了本文学评论集。张恨水真的是太有趣了……此人还是个奇才,有一次上了麻将桌下不来,左手麻将右手文章,最后还是按时交稿,有时候还是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写文章,完事了还不忘给老婆买顿夜宵吃。张哥真狠人啊。”年轻一代的读者更愿意以这种异于主流的形式来理解自己所看的文学作品,这也是当下社会以“萌”文化为代表的发展潮流。顺应这种趋势和潮流,在向年轻一代传播张恨水作品、塑造张恨水形象时,要抛弃传统学术研究、知识考古式的展现方式,而应该以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塑造张恨水的形象。具体可以通过年轻人的语言方式、严肃而不失幽默的反差萌的形式把张恨水的人格魅力、小说散文进行潮流化、年轻化的流行化传播。

在社交媒体中,微信路径则“补偿了其他路径日渐稀缺的私密性、封闭性和精简性,延长了读者的时间感”[9]。在微信平台,研究张恨水的公众号有“张恨水研究会”,主要更新一些学术界对于张恨水的研究进展情况。除了公众号,微信里关于张恨水的文章主要以张恨水的散文以及张恨水的生平轶事为主的大众化的传播。因为张恨水的散文篇幅通常都比较短,适合微信平台用户阅读短文的习惯。比如,张恨水的散文《女人赶什么时代》、情感语录等。

在短视频APP上,张恨水作品主要有以下传播路径:一是文学快读。结合短视频比较短的特点,在几分钟之内读完一本张恨水的作品。通过通俗化、世俗化、娱乐化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小说的大致情节。比如,抖音号“有书快看”的一期视频:“5分钟看完《啼笑因缘》一男三女的爱情告诉你,门当户对的重要性。”二是名人轶事。主要讲述张恨水的传奇人生。比如,抖音号“青史说”:“《金粉世家》张恨水,靠一只(支)笔,养活13口人。”三是影视碎片。以抖音为例,对张恨水作品传播相对广泛的是2003年版的《金粉世家》。其中以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爱情为主要传播点。传播的内容一是冷清秋第一次与金燕西见面的瞬间,二是金燕西与冷清秋在成片的朝阳花地里奔跑的画面。这两个画面被誉为影视剧最值得观众回味的经典瞬间,所以在短视频的平台上传播得比较广泛。这些经典的影视画面通常还伴随着《金粉世家》的影视主题曲《暗香》与《让她降落》。这种经典的视听元素,有利于观众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产生通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为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爱情故事所感动。

3 结语

作为“网生代”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通过新媒体“阅读”张恨水及其文学作品。新媒介时代所有的媒体传播形式都为张恨水及其作品提供了一个“超链接”,根据这个新媒体文本的“超链接”激发受众反过来去探索与阅读能够展现一部作品完整内容与精神主旨的文字文本,从而再次实现张恨水文学作品的传播热潮。通俗文学并不像其他文学样式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语言模糊性,其先天的通俗化、大众化与故事化的属性决定其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有利于进行媒介化的传播。张恨水的作品在诞生之初就备受读者追捧,是通俗文学作品大众化传播的典范,其作品中蕴含着现代意识,无论是商业化的文本,还是城市化的呈现视角,以及注重受众的阅读心理等特点,都决定了他的作品是符合也是适宜与新媒介进行结合发展的。随着媒介形式的变化,媒介内容也在进行相应的变革,媒介决定着文学作品以何种形式呈现。无论是在新媒体还是旧媒体上呈现,无论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都是张恨水作品不断解构与建构的一次过程。为了适应不同媒介的传播,张恨水作品一次次的改编与重构就是张恨水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不同媒介相互结合形成的新的文本与传统纸质版书籍形成互文,让张恨水作品一直保持一个开放的、多元的、融合的姿态,不断丰富张恨水作品的内涵,让张恨水及其作品超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猜你喜欢

张恨水文学作品媒介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止谤莫如自修
书,最优雅的媒介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文学作品与数学
“淡定哥”张恨水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