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下行,饲料成本承压
2020-12-12
据国家统计局对24 个省 (区、市)流通领域9 大类50 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3 月下旬与3 月中旬相比,7 种产品价格上涨,39 种下降,4 种持平。 其中,生猪本期价格为35.2 元/千克,环比下降4.1%;豆粕为3210.7 元/吨,环比上涨9.7%。 生猪价格环比下降、 豆粕价格环比上涨, 既反映出生猪养殖量的积极变化, 也显示出养殖成本上升的压力。
生猪价格下降的背后是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自去年10 月份起,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回升。 养殖场户前期补栏的后备母猪陆续产仔,新生仔猪数量增加, 基础产能恢复的效果开始显现。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 当前能繁母猪、 生猪存栏、 新生仔猪三者均增加。 据对全国400 个定点县监测,2月份,全国有27 个省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 比1 月份增加5 个省份,进入3 月份延续了这一好势头。我国生猪养殖中, 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大头, 主要原料包括玉米和豆粕。 其中,豆粕是蛋白饲料的来源,由大豆加工制成。 国产大豆的主产区集中在东北地区。 数据显示,3 月中旬开始, 东北地区中储粮直属库陆续挂盘收购新季国产大豆, 不少直属库的收购价格为4200 元/吨。由于国储收购价格较高, 国产大豆价格整体上涨。 3 月末,黑龙江地区国产大豆主流收购价格为4300 元/吨,优质大豆收购价格突破4400 元/吨。
豆粕价格为何上涨? 中粮期货研究中心豆粕团队分析认为, 前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畜禽产品出栏节奏被打乱,2 月下旬畜禽出栏开始恢复,3 月份恢复正常, 压栏导致豆粕消费增加。 从国内看,主产区黑龙江物流运输成本增加, 加上终端豆制品生产陆续恢复开工, 贸易商对大豆后市行情看涨。 从国际看,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 人们对港口运输存在一定担忧,豆类价格大涨。
我国饲料与生猪产量均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但蛋白饲料原料大豆的进口依存度较高。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进口大豆8851 万吨,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85%左右,其中从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比例分别为65%、19%、10%。今年1 月至2 月,大豆进口1351 万吨,同比增长14.2%。
生猪养殖业该如何应对成本压力? “长期以来,蛋白饲料原料以豆粕为主, 而其他杂粕使用量相对较少。 如果利用低蛋白日粮技术,饲料中豆粕用量可大大降低, 既能缓解大豆原料供货的影响, 又能降低饲料成本。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说,2019 年我国猪肉产量4255 万吨,按料肉比4.5∶1 计算,需要消耗配合饲料1.91 亿吨。 而推广低蛋白质日粮技术, 可减少豆粕用量近千万吨。
事实上,豆粕价格上涨,市场主体会自行调整饲料配方。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胡冰川说, 饲料成本占规模牧场成本的70%。此前,饲料中豆粕使用比例高, 价格便宜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豆粕价格上升,选择其他替代品将变得经济可行。“例如,过去大麦、高粱通常作为酿酒的原料。 此前,国内玉米价格高,这让养殖场户转而使用高粱和大麦作为饲料替代品。 随着棉籽粕、菜籽粕、 花生粕等杂粕在猪禽低蛋白质日粮技术中的应用, 饲料配方多元化正在加快实现。 ”
记者了解到,对于豆粕减量,我国饲料和养殖企业积累的经验不少, 常见的有杂粕日粮, 就是用棉粕、菜粕等杂粕替代部分豆粕,并辅以氨基酸等提高杂粕饲料转化率。当前, 生猪价格相比去年同期依然处于高位,养殖利润相当可观,对豆粕价格上涨在可承受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