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2020-12-12孙闻妮
孙闻妮
(甘肃省平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目前,地球变暖等突出环境问题已经发生,我国同世界各国一样,都面临着环境恶劣变化趋势的威胁。因此运用环境监测技术监控环境变化势在必行。当下,资源问题伴随着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合理利用,促使负责环境保护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快速获取环境污染等方面信息,为他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重要数据参数[1]。我国相对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工作,因为它们能为实施良好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等提供相对有价值的重要数据支持,以改善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促进我国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
1 环境监测技术包含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1 环境监测技术包含的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重要参数,促使负责环境保护的部门或人员及时获知相对有价值的数据,使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得到相对可靠的数据支持。谈到环境监测技术,它主要指有关环境监测部门或机构,对特定地区的环境质量加以监测、监视或管理所应用的特定技术。通过该技术所监测、监视或管理获得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被监测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等情况。环境监测技术所反映的监测结果,能显示相对详细的物理与化学指标,也能反映生态系统的运行情况等内容[2]。环境监测的过程,是一项具有很强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监测过程,既能涉及到环境监测的设计与规划,又能涉及到环境监测的现场调查;既能涉及到环境监测的信息数据采集,又能涉及到环境监测的样品处理;既能涉及到环境监测的数据分析测试,又能涉及到环境监测的数据整理等内容。这样的技术监测,可以保证监测结果的相对准确性,进而为环境污染和进行环境治理等提供相对有价值的数据支持。
1.2 环境监测技术具有的特点
1.2.1 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的要求较高
环境监测技术对环境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提升环境监测技术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为保护环境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等活动提供较好的监测技术支持。
1.2.2 环境监测技术特定区域应用的特定性
环境监测技术的监测内容和项目既复杂又系统,涉及到生态学科、化学学科、生物学科和物理学科等知识,这就需要选择相对特定的区域,应用环境监测技术进行影响环境因素的监测。所以在应用环境监测技术时,需要考虑环境监测技术系统中的各种影响因素[3]。
1.2.3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长期性
由于环境生态系统本身具有多变性,为使获得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更准确与可靠,就需要应用环境监测技术对选定的特定区域进行长期性的工程监测,预测生态环境的相对变化趋势。
2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
2.1 环境监测技术取得的监测成果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经了由简单监测到复杂和多元监测的一个发展过程。过去传统型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对需要监测的生态环境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连续监测,使监测结果的可用性较低。伴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改进与进步,利用环境监测技术监测生态环境也渐渐实现了自动化,并能相对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对生态环境进行全天候的监测。在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建立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2.2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2.2.1 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能力无法适应实际需求
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能力,还无法完全适应对环境实施检测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为检测精度不高[4]。
2.2.2 负责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结构欠缺合理性
因为我国有一些单位、部门或企业并不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导致监测人员的配置出现了不合理现象。尤其是有的地区,单位、部门或企业的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应采用吸纳新型人才和培训现有工作人员的方式,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
2.2.3 缺乏对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良好管理
目前的环境监测技术,还难以获得良好的监测结果。究其原因,是因受传统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有效提升对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良好管理水平。
2.2.4 缺乏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机构
我国缺乏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的监测质量。
2.2.5 生态环境监测的物资储备不足
进行良好的生态环境监测需要充足的基本物资储备。但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未能与国家良性接轨,且还存在诸多接轨问题,特别是受到物资储备不足问题的干扰,造成了对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不小的负面影响。
3 环境监测技术的主要实施要点
3.1 必须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要想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必须完善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我国相对重视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并根据监测的生态环境对象不同,划分了噪声、水质与酸雨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这些网络监测也发挥了它们应有的监测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发生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预示着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我们需要做好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因此,构建相对完善的现代化环境监测网络,确立分级建设环境监测网络规划至关重要。按照我国行政级别,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县级层面,以层级负责形式,打造环境监测网络,切实构建起具有全方位性的环境监测网,担负环境监测之责[5]。
3.2 建设自动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建立自动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时代的要求。生态环境、城市空气、自然水源以及环境污染等,均需实施常规动态监测。只有建设好自动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才能对生态环境中可能出现的污染物质或污染元素实施动态自动监测。我们应该承认,对生态环境、城市空气、自然水源以及环境污染等的自动动态监测是民生所需,也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所需。
4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未来呈现的发展趋势
4.1 生态环境监测将呈现多元化
目前,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我们相信环境监测技术也会不断向前发展。这样,就会在不断出现的新技术的指导下促进环境监测技术实现现代化。在环境监测技术实现现代化前提下,针对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必然会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实践已经得到了证明,在遥感技术出现后,环境监测手段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2 实现生态环境监测设备的现代化
环境监测技术的普遍应用,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特别是利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设备进行生态环境监测是一种未来发展趋势。很明显,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在不断向前,环境监测技术同样也在向前发展,不断问世的生态环境监测设备,将会促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并向信息化和自动化方向迈进,逐步增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实力,促进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
4.3 生态环境监测朝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促使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现代技术化水平得以逐步提升。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化,并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要想获得生态环境监测的可靠信息数据,需要连续的动态全天候监测,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的网络化,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自动化和全天候化,再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共享技术,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信息共享,利于研究,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
5 结论
伴随着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我们还要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改进与进步,向生态环境监测的自动化和全天候化方向发展,为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提供生态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