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力
2020-12-11陈媛媛
陈媛媛
摘 要 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应思考如何产生驱动学生认真学习美术课程的诱发力。除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应变,以及对学生课堂反映的有效评价等方面,都会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继而产生美术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获益。
关键词 诱发力;美术学习;内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1-0159-02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是对义务教育的一个权威表述。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同样适应这一表述的内涵。
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授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其是否喜欢美术、是否具有学习美术的天赋,在义务教育中都是美术教育的对象。这是义务教育课程强制性的体现,但是这种强制性,只是课程的强制性,也就是说全体学生都必须上美术课,至于学了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却没有办法做强制性的规定。2016年8月,江苏省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至“十三五”末,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将在江苏省每个市推行。按照省里要求,今年南京市已将艺术类课程的考核纳入中考。
将艺术类课程的考核纳入中考就能使学生真正获得美术教育的功效吗?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其诱惑力并没有大到能够让其全身心的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而最终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是可以通过短时间、强记忆进行准备的,这样的美术教育收效自然只能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在美术教学行为中如何“产生”驱动学生认真学习美术课程的“诱发力”。
一、丰富教学内容,诱发多样技能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根本目标不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的美术人才,做画家,当设计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学习,拥有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极不自信,或是畏惧拿笔画画,总是用“我不会画画”“我画画太丑”之类的理由逃避完成绘画类的作业。这类学生大多数在幼年时的家庭、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接受的都是以绘画形式为主的学习,且他们身边的成年人通常习惯用“像不像”“仔细不仔细”“漂不漂亮”“干不干净”之类的标准来评他们的画。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该如何让他们重新找回绘画的兴趣和自信呢?
在教授苏少版美术一年级下册《雪》这课时,学生对下雪天时的趣事回忆最多的就是:玩雪、打雪仗、堆雪人。作业时,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安全模式”——以一个雪人为画面主体进行作业绘画。少数在幼儿园就经过培训的孩子会画上两三个小人,表现下雪时小朋友一起玩雪的样子。在多年的教学记忆中有个顽皮的男孩子在《雪》这课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上,笔者和学生还在讨论雪天趣事时,他就一直兴奋地拿着铅笔在图画本上左挥右舞地画了好一阵。看到他快乐的样子,笔者没有打扰他。待笔者宣布本节课作业要求、学生们纷纷开始动笔后,笔者不动声色地走到他身旁默默地看他本子上到底画了什么。那时他正对着自己的涂鸦小声地叽叽咕咕,还左边一团,右边一团地画着大圈小圈……笔者忽然明白了他的快乐,正准备跟他聊一聊,他突然察觉到了笔者的存在,赶紧将图画本压在手臂下,怯怯地看着笔者说:“老师,我没带彩笔……老师……我不会画。”
“你是在画打雪仗吧?” 笔者微笑着开门见山对他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是啊!”他眼睛一亮:“老师你怎么看出来的啊?这……乱七八糟的……”他似乎想到了什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你肯定跟好朋友打过非常激烈的雪仗,那时你们玩得特开心吧?”笔者指着他画上飞舞的曲线和一团团黑圈圈说。
“是的,是的!老师……我不会画人……”
“不会画人没关系,老师下次教你。你现在这幅画让老师回想起我小时候打雪仗时的情景,感觉特好玩。我把画笔借给你,你能不能用白色油画棒和水油分离法再画一幅你和好朋友打雪仗的画啊?”
“可以啊!谢谢老师!”他爽快地答应了,还故意大声地说,吸引着其他同学的目光,似乎想让他们都知道老师要借给他画笔用了。
待他用油画棒和水分颜料重新完成了這节课作业后,笔者特地邀请他跟同学们说说他画中的趣事,他很开心,至此之后,他没有再跟我说他不会画了。
在美术课程中,绘画只是众多美术活动中一种形式而已,此外还有泥塑、版画、纸艺、雕刻等不同类型的造型表现。仔细地涂出色块只是一种绘画方法,还可以涂鸦、渲染、拓印、拼贴。绘画常用的水彩笔、油画棒也只是众多美术工具中的两种,还可以使用水墨、水粉、粘土,甚至各种实物……让学生体验丰富的教学内容,依据内心情感做自由的表达,感受绘画、制作的不同方式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诱发出学生表达美的自然能力,重新点燃他们的审美自信。
二、把握教学目标,诱发多种情感体验
美术课,常常被很多人称为“画画课”,美术老师,也常被人称为“画画老师”,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的内心中将美术课定义为一种技能型课程。因而有一些老师常常会不自觉地将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行为都趋于这种定性,导致学习绘画技巧,成为了美术教学的唯一,以致教学价值目标的全面缺失。
例如,苏少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远古的动物朋友》是一节很受学生喜欢的课,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对未知的、远古的动物充满好奇与想象。但是在笔者听过的课中,很多教师会将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画“恐龙”上。从霸王龙到梁龙,从恐龙的头说到恐龙的四肢,再从食肉恐龙说到植食性恐龙,似乎除了恐龙,远古世界就没有其它的生物了。在这种方式教学下再看学生的作业,他们描绘的恐龙形象不是和老师的范画相似,就是和百科书里的图鉴相似。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通过书本、影视作品所了解到的各种远古动物的形象,其实都是科学家、艺术家根据古生物化石想象出来的。这也正是本节课真正的立意所在:让学生通过对考古学家发掘的古生物遗骸、遗迹的了解,大胆想象远古生物的样貌及生活习性的细节,并将其用绘画或手工造型方式表现出来。在造型表现中,学生不单可以表达对某种或某几种远古动物的喜爱,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表现出某种远古动物的凶恶或温顺,或是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自然法则的理解。
如果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只能用临摹的方式复制他人的绘画,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那么教师们所做的教学工作只是类似于在培训一些拥有绘画技术的工人,这样的美术教学无法达到美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升孩子审美素养的基本要求。
三、正确评价导向,诱发持久兴趣
兴趣是促发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指对实施美术教学的过程及教学效果作出客观的、科学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直观地价值判断和监控,也常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贯穿、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全过程之中,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的教学评价也是与教学同步并行的持续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课程不断发展。
目前,大多数教师认为的评价就只是在学生完成作业后的那个“自评、互评、师评”的环节。其实在整节课中,教师的每一次针对学生答问的回应,都是在进行“评价”。积极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不断激发学生思考与想象,讓学生思维的火花不停迸射。
例如《天外来客》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作品后,提问学生:“你想象中的天外来客是什么样的?”
一生说:“我想象的天外来客只有一只眼睛,身体圆圆的……”
教师说:“哦,现在想来,它的样子有点可爱,你能再说说它身体的其它特征吗?”
学生继续说:“它没有手没有脚,身体很滑。”
教师追问:“难道它就是个球吗?”
学生继续补充:“它是像球,但是谁也抓不住它,它很滑的。”
教师说:“非常有趣的天外来客,我真想见见它。”
在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教师运用恰当而有效的评价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视觉观察、启发思维、激发兴趣、鼓励创造、形成态度,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美术学习素养,这是美术教学评价实施中的重要内容。
四、家校交流成果,诱发审美情趣
如果教师只教会学生用画笔等工具表达情感,却没让家长学会欣赏,到头来,家长的不恰当评价可能会令教师的教学回到原点。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运用合适的APP,以短视频、线上画展等形式分享学生的作品,交流美术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正确欣赏孩子的绘画内容,体会孩子的表达;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促进家长和孩子一起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美术课程的价值观取向,是以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良好美术素养和健全人格的人。义务教育阶段从符号转向语言、文字、图形,从最简单地运用工具改变物质材料的形态、色彩,到依据一定的功能要求和审美的标准进行新的创作,美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与人类文明相携相拥,共同发展。美术教育与美术课程也在这其中相伴而生。
学习美术,会使人们更加感性,更具有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操作能力,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化的需要,能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美术教师,要常以学生立场思考分析美术学习对于他有何吸引力,以此把握教学目标,巧妙破解教学重难点,诱发出学生美术学习的内驱动力。
参考文献:
[1]谢地.社会美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的作用[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9(10).
[2]武洁.家长参与儿童美术活动模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6).
[3]邓福星,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