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实践研究
2020-12-11白军伟
白军伟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学习的过程,该阶段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对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培养,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断引导。作业的功能主要是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帮助学生养成课下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文章针对提高小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实践展开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实践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能够将课上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复习。近些年来,我国对小学教育不断提出“减负”的要求。所以,小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可过分减轻学生的学习程度,避免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巩固。小学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综合考虑。基于此,笔者针对在实践中提高小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出了以下见解。
二、目前作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作业存在多、难、繁的现状
想要对小学教师设计作业的实践能力进行提高,首先就要对目前小学作业布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考虑。只有知道现存问题才可以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进行提高。调查显示,现在很多小学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过程中都存在多、难、偏、繁的误区,并且很多作业内容明显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很多有学历的家长都表示无法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辅导,原因就是作业的难度太大,完全超出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水平,并且学习强度过大使得学生缺少正常的休息时间。
基于此,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小学生对各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仍然靠教师课上的讲解和课后的巩固复习。对于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正式开始系统性学习的阶段。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甚至没有学习能力,所以小学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决定作业强度的关键因素;并且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升学压力相对较小,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生所需的休息时间。小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从长远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不要过于专注于目前学生的成绩。
2.小学作业存在单一化、缺乏个性化的特点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每个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的发展。通过对目前的作业形式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小学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过于单一化,作业形式固定化,导致作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和自动性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对任何事物的了解程度都不足,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但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设计作业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引导,最好可以改变固有的作业形式,以能动性强的作业形式带动学生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基于此,小学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应该避免一味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角度考虑,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小学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这样一来,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就会偏向于将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首位,使得作业的形式、内容等不再固定化,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作业的有效性。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下意识改变固有的作业形式,让作业形式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适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有效的作业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教师的教学进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点。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作业设计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思维较为活跃。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不断创新发展。在小学作业设计过程中發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要求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将学生的思维模式加入作业设计之中,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改变固定的教学模式,选择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节内容为例,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带领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常见策略,这些解题策略主要应用在数学应用题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首先根据几大常见的解题策略寻找相关的数学题作为课堂案例。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对几大解题策略如画图法、列表法、猜想与测试、找规律、转化法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五种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数学教师将每一种解题策略和与之相对应的数学题结合进行讲解,将解题策略的讲解融入题目的讲解之中。
例如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联想与三角形相近的平面图形,在学生联想出平行四边形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寻找这两个平面图形之间的关联。学生经过尝试之后就会发现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推导的难度,并明白转化法的实际应用。对于其他几个解题策略的讲解,数学教师应该继续坚持这一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在下课前,数学教师可以将班级成员分为五个组,每一组成员对应一个解题策略。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下课自己动手寻找可以使用本解题策略的数学题目,并且进行计算。在下一次上课时,数学教师对学生所搜集到的数学题目中具有代表性的进行统一讲解。在下一次作业中,小组之间进行交换,再进行第二轮的题目搜集,以此类推,让全班学生对五种解题策略进行练习。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题目的方法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是否可以应用某种解题策略时,就是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扩宽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小学阶段的课后作业其实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帮助学生加深课堂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的过程。做好小学作业的设计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系统化、综合化地学习各类知识,对所学知识点更加细致地分析考虑。在作业中加入扩展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小学教师在为学生扩宽知识面时应该特别注意把控好课外知识点与课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所以小学教师在进行知识点的扩展讲解以及在课后作业中布置知识点延伸相关内容时,要合理考虑知识内容的安排,确保所延伸知识点不脱离课本,使学生可以很轻松地理解该知识点。同时,小学教师应该认识到要以延伸知识点为出发点,但是绝对不可以过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延伸知识点,最好是帮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完成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多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爱动的特点,小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开展实践性活动,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实践性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作业成为连接学习和生活之间的桥梁,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这一节的内容为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出的不同结论。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之前可以带领学生对之前的教学内容“认识图形”进行一定的分析,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这三类常见的平面图形进行系统的复习,这样一来有利于促进本节课内容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几个小正方体进行拼接,组合成一个物体之后再进行本节课的讲解。数学教师可以让坐在该物体左边的学生回答所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再让坐在该物体正前方的学生回答,接下来让坐在物体右边的学生回答,最后数学教师说出自己在物体后面所看到的图形。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在学生讨论之后,数学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解。这时候有一些学生仍然不太清楚原因,数学教师可以布置从不同角度观察花瓶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促使学生在课后进行实际操作模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理解了知识点,将课堂学习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四、结语
小学作业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扩展环节。小学教师做好作业设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教学的发展。教师在提高作业设计能力时,首先要对固有的作业布置模式进行一定的反思总结,对旧有模式进行反思总结,并且在之后的作业设计过程中坚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颜璐璐.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量——小学美术优化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2019(07):130.
王思孔.基于互联网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9(01):34.
陈颖莉.新课程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实践的研究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9(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