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城市低碳高质量发展把脉

2020-12-11刘长松

阅江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专著指标体系试点

刘长松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曾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本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从国际对标来看,未来城市化进程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城市的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公共服务、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推动城市低碳发展不仅是中国的国内事务,也是影响全球的大事。为落实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必须加快实施城市低碳发展战略。

政策试点是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方式。2010年以来,我国已开展三批国家低碳省區和城市试点,6个省和81个城市参与试点工作。评价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成效与经验,对于下一步低碳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研究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中国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方法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可谓恰逢其时。

第一,专著集成构建了中国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色与亮点表现为两方面。首先,依据低碳相关性、内涵差异性、自身特色性、政策导向性、区域差异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价领域与指标。其次,该指标体系对城市进行分类评估,考虑不同城市的差异性,兼顾阶段性特征,对试点城市的低碳发展状况既可以纵向评估,又可以横向比较,进而全面准确地衡量城市低碳发展水平,为低碳城市的考核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专著运用上述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三批低碳试点城市的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低碳试点城市在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完善碳数据基础管理、强化法律保障、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先行探索,碳排放总量增速放缓,碳排放强度下降明显。但是,试点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激励保障体系不健全,政策合力未形成,达峰路径不清晰,低碳政策连贯性较差,缺乏政策实施细则,等等。

第三,专著提出了分类标准,把试点城市分为工业主导型、生态优先型、服务业主导型、综合发展型四类,这一分类方法把评估结果与低碳发展模式、路径结合起来。比如,服务型城市要重点控制交通、建筑和生活领域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工业型城市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绿色低碳经济增长点;综合型城市应实施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生态型城市应把握生态资源禀赋,合理布局生态产业和生态基础设施,加快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

第四,专著结合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特点提出了建议。在弱激励弱约束的政策环境下,首先,以“低碳+”和“+低碳”战略为指导,把低碳发展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创新要素充分结合,把低碳模式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形成低碳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布局、治理体系。其次,围绕低碳规划、低碳建设、低碳治理等环节,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注重城市政策工具的配套使用和低碳城市适用技术的推广。再次,建立完善城市能源和碳排放的统计核算体系,“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支撑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专著虽然在方法学上比较传统,但实现了理论支撑与方法学构建相结合,尤其注重应用性和操作性。低碳城市建设没有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板,需在遵循共性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集成创新,指标体系只是提供了可选的工具箱和政策集,为各地在低碳试点建设过程中提供参考,进而探索出更加多元化的低碳发展路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动态调整。比如,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态、产业布局、功能分区等直接影响城市整体能耗与交通出行需求,实现职住平衡,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塑造安全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等都是低碳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该专著的出版有助于推动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找准病因”“精准施策”,释放更多低碳发展红利,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沈丹〕

猜你喜欢

专著指标体系试点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PCT协作式检索和审查(CS&E)试点将于2019年3月1日重启
厉震林和他的电影研究
翻译专著与教材的成功嫁接
国资委力推国企改革“十项试点”
我国自然科学古书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