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解与实践
2020-12-11吴明友
吴明友
摘 要 结合多年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经验和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提出对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解,旨在为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字校园;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5-0001-03
1 前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要求在2022年之前实现数字校园覆盖全部建制中小学,并把“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纳入八大行动计划之中。随即教育部又发布《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明确了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原则、模式、内容、流程等要求,是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性文件,是建设的总目标、总原则,具有指引方向和基础制约作用。那么在具体的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如何把《规范》的各项要求落实、落地?笔者认为一定要弄清数字校园的概念和内涵,把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痛点、难点,从而结合学校实际需求认真分析,明确建设路径,系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2 数字校园建设的困惑
概念上的困惑 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从来不缺概念,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智能化校园、未来学校等概念层出不穷。结合各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理解为:数字校园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信息化环境,包括对校园基础设施的改造、教学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流程再造。而对智慧校园的理解,业界更是众说纷纭,大体是指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体化环境,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的充分融合。智能化校园是指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以更高水平接近人的智能形态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家校连接的一体化环境。未来学校也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概念,它的特点体现在学习空间的再造、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课程体系的重构。
在众多的概念面前,基层学校应该如何面对?笔者认为概念是专家们的事情,不必太在乎。仔细分析几个概念,其实数字校园是基础,把数字校园建设好了,其他更多的是应用层面的提升。
规划层面的困惑 很多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比較盲目:
一是缺乏整体规划,目的不明确,表现在一些学校主要是跟风、盲从和攀比思想在作怪,看到其他学校建了,自己学校也要上,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为建设而建设,更谈不上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二是建用分离,各自为政,表现在学校内部缺乏统筹,设计和使用部门缺乏沟通;
三是缺乏区域协同,效益不高,表现在区域缺乏统筹,比如资源建设平台、管理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等建设项目,学校与学校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技术层面的困惑 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停地上项目、做系统,导致学校内部不同系统间数据规范不统一、数据无法共享,系统分离,无法互联互通;学校内部的应用系统平台孤立、空间不通、多点登录;数据不流通、使用复杂,不支持移动端,师生不愿意使用。
服务层面的困惑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往往存在集成商和厂家分离的情况,集成商不懂技术,厂家不接触用户,导致应用培训不到位、后续开发不到位、技术响应不及时,还经常存在集成商、厂商相互推诿的情况。
3 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解
理想的数字校园是什么 谈到理想的数字校园,那肯定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笔者认为至少
应该满足:方便快捷、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和智能化教室;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应用系统;伴随式数据采集的大数据中心;靶向精准的学生学习评价和生涯规划;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资源;触手可及、基于云端的教师教学资源;高效的、数据共享的家校互联等。
一把手工程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必将产生革命性影响”已经成为共识,而这种影响必将带来教育教学过程的流程创新与再造。数字校园首先要解决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痛点,而这些痛点正是校长治理现代化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数字校园建设需要学校校长亲自挂帅,规划设计要体现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策略。同时,数字校园建设更需要校长领导下的学校全员参与。
需要软硬兼施 数字校园是以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为特征的信息化环境。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因此,数字校园建设不应是简单的硬件设备的堆积,而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单纯的硬件集成不是数字校园,没有教育教学应用就没有灵魂。在规划和设计中一定要应用驱动,从实际的需求出发来进行整体设计。比如对新高考的选课走班系统建设,绝不是每个班安装电子班牌,能进行电子考勤就算完成了,而应该是让学生的数据在各大应用系统中流动起来,和学校门禁、宿舍管理、班主任、学生家长、学校管理等其他系统进行关联,能够伴随式地采集学生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同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人永远是第一要素。《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到的“三全两高一大”的“两高”就是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教师培训应和数字校园建设同步进行,甚至在应用系统开发中就要有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全程参与。
要确保网络安全 要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法》,信息系统(网站)等级保护达到国家要求,配备上网行为管理系统,有线无线实名上网,网络设备日志保存时间应不少于六个月,所有公共计算机安装杀毒软件和还原系统。
需要和厂商斗智斗勇 数字校园由基础网络建设和若干应用系统组成,涉及诸多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往往是由一家企业来做系统集成。集成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经常会把厂家的价格压得很低,但是学校的技术支持和产品的二次开发又需要厂家的支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厂家在项目中因为没有相应的利润保证而对用户的需求不愿意及时响应,而集成商在项目完成后基本上就把后续支撑推脱给厂家,集成商和厂家相互推诿,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用户。所以在项目启动和实施过程中,用户一定要就技术支撑、响应时间、二次开发、软件更新等内容与集成商形成约定,甚至可以以保证金等形式加以约束,避免出现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等问题。
4 数字校园的建设实践路径
确定“云+网+端”建设模式 “云+网+端”的建设模式是教育部数字校园规范的明确要求。
云,是指云计算以及用以支撑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及资源。近年来,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云服务的快捷访问、安全保障、运维优势,已经完全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网,通常指互联网,就目前而言,学校普遍使用的是有线和无线两种:有线网络有三个层级,底层是电信网络,中间层是计算机及硬件终端网络,最上面一层是用户及节点网络;随着5G商用的全面推进,高带宽、大连接、低时延的无线网络将快速覆盖学校,极大促进数字校园的教学应用。
端,是指终端,有硬件终端和软件终端之分:硬件终端就是计算机、手机、各种传感器及交互终端等;软件终端就是网页登录界面、软件终端程序和各种APP等。
采用“云+网+端”的模式,可以节约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硬件投入,同时在网络安全、网络运维方面减轻学校负担。
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该市在2003年就建成覆盖全市的教育城域网,全市中小学统一接入、统一出口、统一网络安全管理,并且采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建设资源和管理平台,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全市制定了教育城域网环境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学校基于城域网环境来建设数字校园,资金主要用于校园基础网络和终端建设,然后租用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等运营商的光纤线路接入教育城域网市中心,依托全市共享的教育云承载学校的教育教学应用。这种模式平稳运行到现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得到快速整体推进。绵阳模式成为全国首批区域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典型应用示范案例。
整体规划,分步推进
1)要结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和国家要求来进行整体规划。规划的编制可以聘请专业部门和人员深入学校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学校各个使用部门的人员参与,避免设计和使用的脱节。此外,厂家经常会用一些现成的技术方案来应对学校的需求,看似简单快捷,却不符合学校实际,如果按这种方案招标,必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要多加注意。
2)细化技术方案。技术方案要满足学校需求,但也要留有冗余,要有一定的技术前瞻性。应用系统建设要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数据接口,要打通各部门、各系统的现有应用,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规范操作,严把质量
1)严格施工监理。数字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网络建设关键环节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施工进行监理。特别是网络布线、IP地址规划、交换设备配置等项目,一定要做好技术资料、IP地址分布、线头线卡标示等基础工作。
2)严格履约验收。数字校园建设内容众多且技术要求高,项目完成后应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要求进行履约验收。项目单位是履约验收主体,可委托第三方有资质的机构单独验收,也可根据工程量的大小自行组织验收。要成立针对项目的专业验收小组,并要有学校使用部门的人员参与。可将验收人员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对招标项目逐一进行验收。对隐蔽项目一定要有过程资料、施工图纸和网络标识,对应用系统一定要有测试报告和使用手册等技术文档。只有在每项内容都验收合格的情况下,整个网络验收才算合格通过;若其中一项不合格,应视为整个网络验收不合格,要求中标方进行整改,直到合格为止。
3)强化项目培训。数字校园建设完成后,必须对每个项目进行使用培训,要让用户熟练掌握每个应用系统的操作方法、使用流程。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5 结语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到2022年之前,数字校园建设要覆盖全部建制中小学。这就意味着今后几年,数字校园建设将成为各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工作。笔者希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能不断优化路径、解决痛点,为信息技術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