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图书出版质量提升研究

2020-12-11陈文静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印制编校稿件

陈文静

(郑州大学出版社, 河南郑州 450000)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出版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图书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图书质量的竞争.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快速发展, 各行各业为了不被淘汰也都融合进入“互联网+”时代. 出版行业也不例外, 已经从传统单一的纸质出版演变为融合出版. PDCA 循环最早由休哈特于19世纪30 年代提出, 19 世纪50 年代美国戴明博士再度提出此模式, 并将其应用于持续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循环活动中. PDCA 循环主要包括4个阶段, 即计划 ( plan) 、 实施( do) 、 检查( check) 和处理( act)[1]. 本文将PDCA循环模式引入到图书质量管理中, 目的是提高出版物的整体质量.

1 “互联网+”提升稿件加工效能

2015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至此, 确立了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2].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 政府部门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不断加大对图书质量的监管力度, 使得出版界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 高水平的精品图书. 如今在全球数字化出版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挑战中, 出版业只有充分利用网络的新、 精、 尖技术, 不断提高图书的内容质量、 编校质量、 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 才能出版更多“正能量”的精品图书.

1.1 “源头”选稿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要从“源头”把好质量关. 在“互联网+”时代, 一方面, 编辑要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各学科研究热点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 另一方面, 通过网络与专家联系, 实现“无障碍”约稿、 组稿及写稿. 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必须树立“质量为王”的意识, 而作者作为内容质量的创造者和提供者,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真假”审稿

“互联网+”时代给剽窃他人作品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编辑可利用“万方检测”“维普检测”和“中国知网”等检测系统甄别稿件的原创性. 目前, 出版社都是采取“三审”制度, 编辑初审是指责任编辑对稿件进行初步审査和评价, 通读全文, 对稿件的内容、 创新性、 科学性、 体例及文字等进行全面审查和研究, 并把握好稿件的政治导向和思想倾向, 然后决定是退稿、 返回修改或是送专家复审. 所以, 编辑初审是确保图书质量的“第一道防线”. 初审合格的稿件再送给专家复审, 复审后再由主编终审. 如果对于一些重点图书, 在难以把握专业性内容质量的情况下, 可以进行外审, 但是外审不属于三级审稿制度的组成部分, 不能替代三审制中的任何一个审级. 通过互联网能实现专家审稿并及时反馈意见, 使编辑、 专家和作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桥梁, 方便即时沟通, 也提高了整个编辑流程的工作效率.

1.3 “润饰”编稿

“润饰”即润色修饰, 精雕细琢. 编辑根据出版目的和读者对象特点, 对稿件进行增删、 修饰, 使其质量得到提高. 作为一名编辑, 必须具备娴熟的文字功底和责任心, 需要对稿件字斟句酌, 修改语法及理清逻辑等, 还要核对引文、 参考文献及数据等, 费时费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此问题迎刃而解. 编辑可用Word的搜索替换功能改正书稿中的问题, 利用网站或搜索引擎判断数据是否准确. 另外, 利用有关网站可以判断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图书质量, 而且能够发现侵权、 学术造假等问题, 避免法律纠纷.

2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

“无错不成书”的观念成了文化生活中令人尴尬的话题, 也使一部分作者和编辑为自己的粗心大意、 玩忽职守找到了借口[3]. 质量是出版社的核心, 是图书的灵魂和生命, 新闻出版总署前署长柳斌杰曾指出, 中国的出版要走在世界的前列, 就要从质量问题入手, 从质量问题抓起. 在全行业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做什么事情都要把质量摆在第一位[4]. 究竟什么是图书质量众说纷纭, 从狭义(局部)的理解, 图书质量就是图书编校质量; 而从广义(整体)来理解, 图书质量就是图书的整体质量, 包括选题质量、 政治质量、 学术质量、 编辑校对质量、 装帧设计及印刷质量等[5].

2004 年12月9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4次署务会议通过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三条明确指出, 图书质量共包含内容、 编校、 设计和印制四项, 四项全部合格的图书, 其判定为合格图书, 四项中有一项不合格的即为不合格图书[6]. 近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图书产品的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2006年10月8日, 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2006年教辅与地图类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情况的通报》中指出: “在总署和各省级新闻出版局以及主管部门检查的790 种教辅类图书中, 不合格图书为64种, 占抽查总数的8.1%; 70种地图类图书中不合格图书为8种, 约占抽查总数的 11%”[7]. 鉴于此, 全国图书出版单位应当设立权威的图书质量管理机构, 制定统一、 规范的图书质量管理制度, 层层把关, 环环相扣, 确保图书质量万无一失.

3 PDCA循环模式的“四个阶段”

PDCA循环模式的四个阶段及内容:

计划(Plan, 缩写为P): 其内容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执行(Do, 缩写为D): 其内容为按照制定的计划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检查(Check, 缩写为C): 其内容为检查计划执行结果, 并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

处理(Action, 缩写为A): 其内容为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 避免重复出现, 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

PDCA循环模式图见图1.

图1 PDCA循环模式图

4 PDCA循环在图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4.1 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PDCA循环所包含的四个内容, 又可细分为八个步骤, 计划(P)阶段包括四个步骤: ①分析现状, 找出问题, ②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 ③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④针对主要原因制定计划. 执行(D)阶段包括一个步骤: 执行、 实施计划. 检查(C)阶段包括两个步骤: ①检查计划执行结果, ②总结经验, 制定标准. 处理(A)阶段包括一个步骤: 把未解决或出现的新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将八个步骤与图书的内容、 编校、 设计和印制进行融合, 可提高图书的质量, 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2 PDCA循环在图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PDCA循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 如果将图书出版和PDCA完美融合, 那么图书的整体质量必定会上一个台阶, 因为选题策划、 三审、 编辑加工、 装帧设计、 印制及发行等工作流程是不可拆分的. PDCA循环与图书质量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书内容质量的把控: ①政治性; ②思想性; ③科学性; ④知识性和专业性.

图书编校质量的把控: ①常识性; ②责任心; ③文笔水平; ④知识结构.

图书设计质量的把控: ①版式; ②审美能力; ③图表质量.

图书印制质量的把控: ①纸张材料; ②工艺技术; ③时效性.

为了把控图书内容、 编校、 设计、 印制四个方面的质量, 结合PDCA循环模式, 给出以下七条解决方案: ①图书必须执行严格的“三审三校”“印前质检”, 必要时可“外审”, 以确保内容质量. ②使编辑及相关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确保内容、 编校、 设计、 印制质量. ③出版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以扩大知识面, 确保内容、 编校、 设计、 印制质量. ④熟练掌握网络技术, 如黑马等软件的使用, 确保内容、 编校质量. ⑤配备各种工具书, 确保内容、 编校质量. ⑥各个部门紧密衔接, 增强团队意识, 确保内容、 编校、 设计、 印制质量. ⑦提高排版、 修图人员的工作效率, 确保内容、 编校、 设计、 印制质量.

5 结语

“互联网+”时代给出版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站稳脚跟必须保证图书质量, 以精品“内容”吸引人, 以认真“编校”信服人, 以独特“设计”打动人, 以平价“印刷”留住人. 数字化出版模式改变了传统纸质稿件出版的生产方式, 出版人员应与时俱进, 在传统出版编辑流程的基础上, 充分结合互联网新技术, 装备各种新型编校软件, 不断提高“硬实力”. 同时不断学习, 提升文化素养, 树立“质量为王”的理念, 保持高度的责任心, 发扬主人翁精神, 使自己的“软实力”也得到提高. 出版社想要谋求长远稳定的发展, 就必须探索新的图书质量管理模式. PDCA 循环是图书出版行业实施全面图书质量管理中值得借鉴的方法之一, 在图书质量管理中运用PDCA 循环模式虽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图书质量问题, 但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成效. 总之, 提升图书质量是一项全面、 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 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不断调整方法和策略, 努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越.

猜你喜欢

印制编校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ABSTRACTS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内容丰富印制精美老挂历成为收藏界新宠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欲称“金奖”,必有其妙——第七届中华印制大奖金奖作品赏析(三)
荣誉与商机共存 第八届口华印制大奖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图书印制时效保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