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竹八法通 书画本来同
——董寿平《水墨竹石图》赏析

2020-12-11季振涛

老年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竹石用笔竹子

□季振涛

《水墨竹石图》 董寿平 104.5cm×58cm 山西晋祠博物馆藏

董寿平(1904-1997),原名揆,字谐柏,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杜戍村人,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因仰慕清初画家恽寿平之品德,遂改名为寿平。其出身诗书世家,高祖董霁堂为清中叶著名书法家,祖父董之焕为清咸丰年间翰林,以诗书著称于世。董家文物书画收藏甚丰,这为其书画艺术成就的取得提供了必要条件。

董寿平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画,刻苦自学。自宋代苏轼、米芾与米友仁父子以降,文人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人常作“梅、兰、竹、菊”聊以自娱,董寿平先生亦不例外。其绘画初从花卉入手,后精研山水,尤以梅竹及黄山风景而著称。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是元代书画家赵孟在其《秀石疏林图》的题跋,也是我初观董寿平先生《水墨竹石图》时映入脑海的一首诗。此作笔笔沉稳扎实,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马虎,即使是淡墨勾勒的竹梢,也是挺拔劲健、英姿勃发,有一种郁勃之气。其用墨简练,湿笔过处有如雨后翠竹一般,枯笔落后有如随风飘舞;构图奇中有正、正中含奇,将竹子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起笔、行笔之处,俨然书写一般,笔力的刚强与笔毫的柔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线条极富弹性、生机和活力。

在艺术创作中素有“胸有成竹”之说。董寿平先生认为,一幅画作在创作之始,看着眼前的白纸,胸中便要构思好画面,这便是“胸有成竹”。但当第一笔落下,画家则应“胸无成竹”,而后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不被“成竹”所束缚,尽情抒写胸中之意。启功先生生前曾回忆说:“我常在董老画的墨竹作品前近看远看,总觉得他画的枝枝叶叶都是书法的点画,而整体却是一片竹林,他善于将书法融于绘画之中。”董寿平先生亦曾多次讲到,其所画竹子是用中锋“写”出来的,而不是用侧锋“撇”出来的。所以,美术界称董寿平的竹子为“寿平竹”也是恰如其分的。

董寿平先生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作画强调主观意趣的表达,注重笔墨,多将书法技巧引入绘画之中。这幅《水墨竹石图》用笔酣畅淋漓,笔墨自然,运用笔墨浓淡变化的层次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竹叶随笔锋自然流淌、全因势出,与所画的竹竿一样,完全是用书法的用笔来展现绘画的技巧。他在绘画中将笔墨的审美提到了极高的地位,追求秀雅蕴藉的效果与趣味。正如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一诗中所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画同源”之理,在董寿平的《水墨竹石图》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自古以画竹称雄于画坛者屡见不鲜,如北宋的文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但董寿平的风格隽永,独具一格。欣赏其笔下的竹子,很难确切地说出他师法于哪个画家或哪个流派,但却风格鲜明、不悖古法。古人把画竹称之为“写竹”,一个“写”字道出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董寿平画竹的用笔方法与传统书法最为接近。在他看来,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书法功底才可能把竹子画好。董氏笔下的竹子,“力量感”与“气息”贯穿始终,充斥整个画面,无论是顶天立地的长竿还是局部的末节枝梢,都充满力量,那种斩钉截铁般的笔力,足可彰显出他在书法上的超然功力与深厚造诣。

“书画同源”,是董寿平先生在书画实践中始终遵循的准则。他不仅在画坛上颇具盛名,在书法上的造诣也不容小觑。如其书作《苏轼海棠诗轴》,用笔老辣、干脆,笔力雄健,气势雄强,气息贯通全篇。董寿平在书法上的造诣,为自身绘画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基础。自古以来文人的绘画与书法是密不可分的。苏轼十分强调行书的重要性,并将它引入即兴创作的文人画中,成为文人画具有的一种笔墨技巧,这种抒情性的行书技巧,成为书画结合的重要传统;米芾则认为:“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将绘画与书法看作是一种笔墨游戏,以此来“写胸中逸气”;黄宾虹先生亦有“书画同源,贵在笔法”之说,强调了绘画用笔与书法用笔的相同之处,指出笔法是绘画与书法的基本手段,离开它,绘画和书法就无法展现。《水墨竹石图》中的用笔技巧,可谓“得青主觉斯之传,笔无二管,艺有同归”矣。董寿平在书法上的造诣促进了绘画的长足发展,绘画上所取得的成就亦为书法的进步提供了滋养的沃土,从而令书画相得益彰。

薄松年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美术史教程》中有云:“强调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趣味,重视笔墨性能的发挥,以诗文题画作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书法、文学与绘画结合为一体……他们特别注重主观意趣的抒发,作画聊以自娱,写胸中意气,不言‘画’而名为‘写’,以表现自己的特殊追求。”绘画与书法都以线条为基本的表现形式,董寿平的画作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书法意识,绘画中的线条、墨色,处处都透露着书法的意味。

董寿平先生融书法、绘画为一体,以书法的笔意来“写”绘画之法,从而使作品显得更有生命力。他将自己深厚的文化修养转化为书画艺术上升的阶梯,以书法来促进绘画,用绘画来提高自己书法上的艺术成就,完全追求性情的表达和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书写,为后人留下了丰硕的艺术财富。

猜你喜欢

竹石用笔竹子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竹石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难忘“竹石”监督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名家趣话
文佳兰与她的《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