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止痛汤治疗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夹湿型临床观察

2020-12-11王兴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气滞灌肠盆腔炎

王兴敏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广东 珠海 519040)

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盆腔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因受病菌或病毒的感染而引起的炎症[1]。盆腔炎是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的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2]。其中慢性盆腔炎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3],表现为慢性盆腔痛、下腹坠胀、疼痛,腰痛、或有月经不调、不孕或癥瘕、异位妊娠、偶有低热、易疲倦、精神不振等。本研究用止痛汤口服及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夹湿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4例,均为2017年2月到2019年2月本院门诊诊治的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夹湿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52例。A组年龄22~50岁,平均(32.4±3.7)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3.3±1.0)年。B组年龄22~50岁,平均(32.6±3.6)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3.2±1.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评价项目包括主症、次症、舌脉,至少具备主症2项,次症3项,参照舌苔脉象即可诊断。其中主症为下腹胀痛或刺痛、疼痛部位固定,腰骶胀痛,经行腹痛加剧;次症为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夹暗红色血块,胸胁或乳房胀痛,白带量多、色白或黄;舌脉为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妇产科学》[4]有关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下腹痛,腰痛且劳累或性交后加重等症状。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有关盆腔炎的诊断标准,辨证分型属气滞血瘀夹湿型,对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病历完整;②年龄大于等于18岁;③经妇科检查、B超检查,白带常规检查等确诊。

排除标准:①因妇科肿瘤、盆腔瘀血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生殖道畸形等妇科疾病引起的腹痛、盆腔痛;②盆腔炎急性期发作期;③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皮肤感染;④精神疾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A组予以止痛汤(自拟)。药用丹参20g,白芍20g,败酱草20g,鸡血藤20g,蒲黄15g,川楝子15g,五灵脂15g,延胡索15g,薏苡仁15g,赤芍10g,黄柏10g,苍术10g,桃仁10g,香附10g。瘀血重有包块加红花10g,莪术10g,没药10g;胃纳差加砂仁5g,陈皮10g;气滞重加木香5g,郁金10g;湿重加黄芩10g,藿香10g;热重加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5g;偏寒加桂枝10g,小茴香10g;输卵管堵塞加路路通15g,王不留行10g,青皮10g;小便不利加车前草15g。日1剂,浸泡约30min,加水煎煮0.5h,取汁200mL,复渣再煮,取汁200mL,混合均匀,分早晚2次温服。

B组止痛汤灌肠。止痛汤浓煎至100mL,冷却至40℃左右,于入睡前进行灌肠,要求先排空粪便,体位取头低臀高位,将100mL药液经直肠灌入,灌肠后体位取卧位,保持药液于肛管中2~6h,日1次。另用止痛汤煎煮至200mL,温服,日1次。

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经期停用)。

3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评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主症包括下腹胀痛、腰骶疼痛不适,白带异常,症状由轻到重,以0、2、4、6分进行评分;次症包括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同房或劳累后腹痛加重,症状由轻到重,以0、1、2、3分进行评分。最后将各证候评分相加,计算总评分,得分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

疼痛程度: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以0~10分进行评分,得分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严重[6]。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包括腹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妇检体征消失时间。

4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中医证候评分为0分,妇科检查、B超检查提示无异常,6个月内未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中医证候评分减少2/3以上,妇科检查、B超检查明显改善。有效:症状有所改善,中医证候评分减少1/3~2/3,妇科检查、B超检查有所改善。无效:未达“有效”标准。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s)

症状 时间 A组(52例)B组(52例) t P下腹胀痛治疗前 3.3±0.7 3.4±0.5 0.838 0.202治疗后 2.5±0.6 1.7±0.3 8.600 0.000腰骶疼痛不适治疗前 3.6±0.9 3.7±0.8 0.599 0.275治疗后 2.8±0.8 2.1±0.6 5.048 0.000白带异常治疗前 4.2±1.0 4.1±1.1 0.485 0.314治疗后 3.0±0.8 2.4±0.6 4.327 0.000治疗前 2.1±0.5 2.2±0.4 1.126 0.131治疗后 1.7±0.3 1.1±0.2 12.000 0.000乳房胀痛 治疗前 2.0±0.6 2.1±0.5 0.923 0.179治疗后 1.7±0.4 1.2±0.3 7.211 0.000同房或劳累后腹痛加重月经不调治疗前 1.9±0.5 2.0±0.4 1.126 0.131治疗后 1.3±0.4 0.8±0.2 8.062 0.000总评分治疗前 12.9±3.3 13.1±3.4 0.304 0.381治疗后 8.3±2.6 4.9±2.0 7.474 0.00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52 5.8±1.6 3.1±1.3 B组 52 5.9±1.5 2.4±1.6 t 0.329 2.449 P 0.371 0.008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d,±s)

表4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d,±s)

组别 例 腹痛消失时间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妇检体征消失时间A组 52 4.8±1.7 5.9±2.0 11.4±1.7 B组 52 2.3±1.2 2.6±0.9 6.3±1.2 t 8.664 10.850 17.674 P 0.000 0.000 0.000

6 讨 论

慢性盆腔痛属中医“妇人腹痛”“癥瘕”等范畴。《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云:“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又云:“妇人之病,血寒集结,胞门寒伤,此皆带下。”《诸病源候论》言:“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手太阴、少阴之经……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马宝璋主编的《中医妇科学》也提出“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褥期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至痛连腰骶者,称为妇人腹痛”。说明慢性盆腔痛病机主要为经行产后,胞脉不闭,风寒湿热侵犯,随着疾病进展机体正气进一步消耗,各器官功能减退,经络堵塞,脾肾功能因而受影响。患者体易抑郁,气血失和,气机不畅,血行受阻,久病伤络成瘀,瘀停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另外天气潮湿,机体易外感湿邪,湿性黏腻,易袭下焦,致病不易痊愈。多表现为舌质暗苔黄腻,脉弦亦表现气滞血瘀夹湿之证。因此,治疗原则是行气、活血、散结、祛湿[7]。

中药具有调节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机体功能、改善内分泌、促进毒素排除等功效,且能使气血通畅、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因此能预防疾病复发[8]。止痛汤具有祛瘀行气止痛、活血祛湿功效,灌肠有利于静脉丛直接吸收中药向盆腔组织弥散,提高盆腔血药浓度,还能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9]。中药方中黄柏祛湿,五灵脂、蒲黄能活血化瘀并散结止痛,赤芍、丹参活血化瘀,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活血、镇痛,鸡血藤行血养血,白芍养血、止痛。口服联合灌肠方式给药,能提高机体药物浓度[10],快速改善疼痛等症状。结果显示,B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A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A组,其原因可能是灌肠给药有利于药物直达病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因此疼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甚至消除。止痛汤口服联合灌肠能益气扶正,改善机体微循环,提升机体免疫能力[11-12]。此外,总有效率B组高于A组。说明联合用药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女性的生殖器官静脉丛密,血运丰富,且直肠黏膜和盆腔器官相邻、管壁薄、组织疏松,灌肠给药可使药物保留于直肠区,经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后经下直肠静脉、肛门静脉、髂内静脉直接进入体内参与循环,使药物直接浸润、渗透至盆腔临近组织,具有见效快、生物利用率高等特点,从而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治疗过程中将药液温度控制在40℃左右,使其与机体温度相近,能避免药液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刺激[13]。

综上所述,中药汤剂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夹湿型效果较好,且不易复发。

猜你喜欢

气滞灌肠盆腔炎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妇科千金片辅助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盆腔炎非小事! 详解4个常见的盆腔炎症状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慢性盆腔炎患者该如何保养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