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效率

2020-12-11陈斌欧柳青亢荣吴曙映

电器工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标准化规范标准

陈斌 欧柳青 亢荣 吴曙映

(1. 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2. 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

在现代企业的生命周期内中,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管理质量与工作秩序,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优劣与否,也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提升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效率的相关话题展开探究讨论。

一、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定义概述

在社会济活动的视角下,“标准化”这一概念经历了长时间的丰富与演变。1934年,学者盖拉德在其研究论述中提出,“标准”是一种依托口头语言、书面文件、模型图解等载体形式确立的规范,各类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工作职能、工作义务、工作态度等,都可被纳入到规范体系之中。1972年,在著作《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中,学者桑德拉将“标准”解释为“经过公认权威部门批准的标准化工作成果”。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共同给标准下的定义来看,“标准”被定义为“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据此,将上述基本概念代入到企业领域中,可对“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作出如下定义:为了使企业形成最佳秩序、获得最佳效益,对企业经营发展中可共同使用、重复使用的概念、行为、权利、义务等制定规范标准,并由企业权威部门依照合法流程发布与执行的管理性建设活动[1]。

在此基础上,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应尽可能地做到“全覆盖”,即制定出“人”、“事”、“物”的规范标准并执行落实。其中,“人”的标准化涉及到岗位资质、职业态度、工作绩效、综合素养、仪容仪表等;“事”的标准化涉及到生产活动的标准管理、事故问题的标准处理、工作会议的标准召开等;“物”的标准化涉及到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等。

二、提升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效率的理论基础

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始终与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相伴而行,因此在发展中产生、积累了一系列的优质理论。从目前来看,企业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可遵循、可运用的理论基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项。

(一)手表定理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为“当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当前的准确时间;而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其认知与行为便会趋于混乱,无法对时间形成更正确的判断”。所以,为了避免管理执行冲突、工作秩序混乱的情况发生,企业在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各项标准规范时,应严格保证标准的唯一性,尽可能地避免标准内容模糊或有较差的情况发生。

(二)生命周期理论

在企业管理的视角下,该理论还可细化分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行业生命周期理论”、“需求生命周期理论”等多个子理论。其中,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的整体发展轨迹分为“发展”、“成长”、“成熟”以及“衰退”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企业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经营特点、管理要求与发展目标;行业生命周期理论与需求生命周期理论,则是分别从行业市场、客户需求两个方向出发,对与企业相关的行业动态、市场形势、产品要求、客户需求变化轨迹等进行阶段划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时,应积极分析、预测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形势与趋势,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标准规范与战略决策,以此避免标准固化、管理僵化带来的经营隐患与发展风险[2]。

(三)戴明环理论

该理论亦称“P D C A循环理论”,其主要将管理活动分成“计划”、“执行”、“检查”以及“处理”四个环节,从而建立起持续趋优、周而复始的闭环管理体系。基于戴明环理论,企业在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时,一方面要保证规范标准在内容体系上的完整性与持续性,制定出严格、科学的计划标准、执行标准、检查标准与处理标准。另一方面,对于管理体系与建设活动本身,企业也应积极融合戴明环理论,对当前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挖掘与闭环处理,以促成企业管理质量、经营质量的阶梯式上升。

三、提升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效率的阻碍与难点

结合相关经验来看,企业提升标准化体系建设效率的阻碍与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准化体系建设缺乏全面性

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决策与执行上未达全面覆盖,是我国企业经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具体来讲,还可细化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在管理对象上缺乏全面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变革发展中,“人”、“事”、“物”三个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制度设立、管理实践时,很多企业人员往往会表现出“厚此薄彼”的倾向性,如“重生产管理,轻人事管理”、“重人事管理,轻物资管理”等。这样一来,便很难实现人因风险、成本风险等方面的有效规避,不利于企业工作秩序与经济效益的稳定保障。在此基础上,即便是在同一要素的管理中,也存在相应的全面性缺乏问题。例如,在培训、考核基层职工时,很多企业会拘泥于专业技能、工作绩效的标准化评价与提升,而并未对职工的道德素养提起重视。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出现徇私舞弊、以公济私等负面情况,或发生工作以外的消极事件,对企业的财务业务安全、社会公共形象产生损害[3]。

第二,在管理环节上缺乏全面性。由戴明环理论可知,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包含计划、执行、检查与处理四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丢失,都会对体系整体的闭环趋优能力造成削弱。现阶段,很多企业在“检查”、“处理”两个环节中表现得并不积极,即只重视各项标准规范、制度条例的编制与执行,而疏于对标准管理下落实效果、突出问题的考量。在此背景下,企业的各项管理标准大多趋于固定化,且收效甚微。

(二)标准化体系建设缺乏实际性

在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出于知识储备不足、管理观念落后等种种原因,会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中盲目奉行“拿来主义”,从行业或网络上照搬、挪用其他企业的管理标准、制度模式、规范流程。此时,由于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难免会发生规范标准与企业实际相脱节的问题,进而导致各项制度条例、规范要求形同虚设,可操作性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因为相关制度条例、规范要求与企业实际存在过大偏离,基层职工很难做到按规作业,故而还会引发大量、频繁的管理冲突与工作矛盾,不利于企业内部优质氛围的构建。

(三)标准化体系建设缺乏深入性

要想保证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效率持续处于高水平,就必须要实现各项制度条例、规范要求在职工群体、生产实践中的深度渗透。但从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企业无论是在领导人员的管理重视上,还是在职工群体的配合响应上,标准化体系建设均没有达到理想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并未在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决策与执行中体现民主性、公平性与科学性,从而在根本上弱化了制度条例、规范要求的群众基础;其二,企业的建设手段过于僵化、直接,缺乏精神文化层面的有效融合,进而使得职工群体未能从心底里认可标准、接受标准、执行标准,导致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企业管理沦于“喊口号”的形式主义困局。

(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条件相对不足

企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需要多种内部、外部资源条件作为支持。若基础性的支持条件相对不足,那么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例如,在电动机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中小型旋转电机通用安全要求》(GB/T 14711)、《高压交流电机定子线圈及绕组绝缘耐电压试验规范》(JB/T 6204-2002)、《罩极异步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JB/T 4269-2013)等技术规范为企业的工艺标准、检验标准提供了有力编制依据。反之,若没有此类技术规范作为支持,企业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模糊探索状态,其生产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也会随之降低。再如,“人”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各项事务的执行主体,其综合素养水平对标准化体系建设发挥着直接性的影响作用。此时,若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对标准化管理的相关知识、技能了解不全面,或缺乏专业化、人性化、艺术化的管理能力,即便各项制度文件已近乎完善,也难以达到高水平的基层执行效果。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解决人才资源条件的缺陷问题,是提升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效率的最紧迫需求。除此之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事务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工具的配备与应用水平,也深深地影响着其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四、提升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效率的可行思路

(一)促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全面覆盖

做好管理对象、管理环节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中的全面覆盖,是企业各项制度条例、规范要求发挥作用、树立权威的最基本前提。一方面,要保证“人”、“事”、“物”三者在标准化管理中的面面俱到、相互协调。例如,在同一生产项目中,为了保证产品达到最佳的产出效果,符合客户与市场的切实需求,相关企业既要对各岗位工作人员提出标准要求,如严格坚持按图作业、工作期间不离职守等,也要对相关生产事务提出标准要求,如设备故障及时处理、生产现场保持清洁等,还要对各类物料设备提出标准要求,如确保数控机床走刀稳定、严格检查材料规格等;另一方面,要做好规范标准落实执行的全程化监督管理。例如,在某产品技术工艺标准发布并应用到生产实践后,相关人员应对标准调整前后该产品的生产合格率、故障发生率、生产效率、客户反馈等信息进行全面采集,以此分析标准的实际价值,以及标准中仍存在的缺陷问题。其后,再根据采集分析结果,对标准实施进一步的优化升级。通过这样的方式,相关技术工艺标准对企业生产质量、经营效益的促进作用可得到不断提升,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水平也将持续增强[4]。

(二)保证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可操作性

企业在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工作原则,保证各项制度条例、规范要求与企业目前的经营状态、发展阶段相符合,严格杜绝照搬、照抄其他企业标准的情况发生。例如,小型企业在制定人才培训活动标准时,若盲目地借鉴大中型企业过于严密、繁琐的培训计划,将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浪费,很难获得与培训投入相对等的效益回报。再如,在技术参数标准、工艺流程标准等方面的体系建设上,若定制化产品生产企业未意识到自身的经营特殊性,仍采取市面上常规产品的生产标准,也会发生产品质量与客户需求相偏离的情况。所以,为了保证各项标准贴合实际,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与价值性,企业需要定期对自身的发展阶段、经营水平、业务类型、客户需求、市场要求等进行评估分析,并制定出个性化的制度标准、管理战略。

(三)发挥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构建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从精神上提升广大职工群体的企业归属感、工作凝聚力、团队向心力与管理信任感,是企业提高标准化体系建设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企业可围绕制度条例、规范要求等话题内容,进行文化活动的创新设计与组织开展,如知识问答比赛、团队辩论赛、主题文艺晚会、案例分析会议等。这样一来,企业职工可在准备比赛、参与辩论、编排节目、讨论案例等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企业制度、工作标准进行主动认知、积极学习与深层记忆,从而化解标准化体系建设流于形式、浮于表层的弊病问题,为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战略要求的顺利落实、标准执行提供支持。

(四)夯实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支撑条件

夯实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支撑条件,为各项制度条例、规范要求的决策规划与落实执行稳固“土壤”,也是提升标准化体系建设效率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企业应通过外部吸引专业人才、加强职工培训力度、 派遣人员外出学习等方式,组建出一支职业技能、道德素养、标准意识、应变能力等均处于高水平的管理团队,为相关标准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企业也应积极做好技术、物资等的优化革新,合理引入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大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PLC生产控制装置等资源,以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信息化发展,促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效率提升。此外,企业还应加强行业内部的动态交流,既要做好各类优秀管理经验、技术工艺的学习,也要促进公共视域下技术规范、经营标准的建立,从而进一步实现企业秩序、市场秩序的标准化、健康化。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一个蛮长且复杂的过程,企业在实践中势必会遭遇或面临一系列的弊病问题与风险隐患。所以,企业必须要遵循手表定理、生命周期理论等基础理论的行为要求,做好企业文化、信息化工具等的有效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各项规范标准的实际性、创新性与动态性,以便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助力。

猜你喜欢

标准化规范标准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标准化简述
来稿规范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忠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