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2020-12-11李世平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四个自信高校教师培育

李世平(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他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要力量,为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培育他们的“四个自信”意识,深化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一、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的重要意义

“四个自信”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自信。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大学生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的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程度和自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同样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定力。如果大学生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那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空谈。因此,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不仅要加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而且要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引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使大学生时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和学习,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好该课程对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培育的重要作用。而“四个自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将它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使它真正地被大学生所接受,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客观要求。将“四个自信”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将“四个自信”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同,而且能够使大学生以高度的自豪感去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而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二,将“四个自信”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不仅能够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使该课程紧跟时代的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其三,将“四个自信”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不仅可以净化高校的教育环境,而且能够营造社会主义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并践行“四个自信”。

(三)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缺失“四个自信”意识的现象。譬如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取向扭曲、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受到多元文化外部因素的冲击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使他们误入歧途。针对这些问题,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明确自身的立场,时刻端正态度;有利于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重新找到正确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使大学生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成长成才和创新创造,勇于担当时代责任。

二、当前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高校对“四个自信”意识的培育重视程度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之后,高校将“四个自信”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高校缺乏对“四个自信”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的认知,并没有把此项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存在着形式化、短期性重视。调查研究显示,有些高校把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工作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分配到二级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完成此项工作。而且,有些高校只将“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必修课,并没有融入大学生的选修课与专业课,这就形成教育渠道单一化、任务化。由于有些高校在认识方面存在着误区,从而没有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育大学生“三观”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的培育。有些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校园安全存在隐患,学生违法违规事件偶有发生,这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感知和“四个自信”意识的培育。

(二)高校教师“四个自信”意识的理论知识不完备,教学方式单一

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首先就要求每一位教育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时刻坚定“四个自信”。但个别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不能清晰地勾勒出理论知识框架,自身缺乏一定的政治素养,理论基础较差,不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教学底气不足,在讲解时感染力度不强,对于大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不能用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不仅不能使大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教师自己也缺乏自信。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将理论知识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和新知识学习力度不够,导致有些观点缺乏时代性,对理论知识缺乏全面的认知。

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理论知识进行灌输,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现象,无法通过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解释,从而使理论知识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部分教师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形式,并没有在课堂上做到和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部分教师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大道理”,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知识的讲授只停留在教材上,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让他们真正地掌握理论知识,甚至使许多大学生忽视了“四个自信”的社会价值。

(三)一些社会问题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贫富差距大、收支不平衡、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冲击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还有一些学术态度不端正、教育不平等等问题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使他们缺乏价值判断标准,存在理想信念迷茫、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此外,一系列社会问题被互联网扩大化,有些网友通过互联网故意散播谣言和发送虚假信息。一些对理论知识缺乏足够认识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不当言论误导,甚至误入歧途。有些负面消息在微博上的点击率极高,无数次进行转发和评论,并且热门评论中大多数是网友的负面评论。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很容易影响大学生,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对社会现实产生负面印象。

多元文化的冲击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信仰。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我国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这就使大学生对价值选择存在迷茫和混淆,影响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有的大学生将实用主义、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采用“一切向钱看”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有的大学生沉迷于享乐主义、消费主义,逐渐迷失自我。这些都对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的培育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的培育路径

(一)高校要加大对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的重视程度和教育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时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四个自信”意识。

高校不仅要将“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必修课,还需要将其融入大学生的选修课与专业课,保证每个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和掌握“四个自信”意识,全方位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政治信仰。高校在重视对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培育的同时,还要为教师和大学生提供安全的校园环境。不仅注重校园内的环境安全,还要保证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机制和校园管理制度,为当代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保障。

(二)高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高校教师在转变教育方式的同时,必须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相关理论知识。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教师素质的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其次,高校教师应通过参加各种素质培训活动、学术研讨会议、教学科研活动等,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高校教师要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切实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提高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

高校教师要创新教育方式,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高校教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一,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要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要了解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水平,注意因材施教。其二,高校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结合教材,制作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其三,高校教师要注意创新话语体系,把“四个自信”相关理论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阐述出来,帮助解答大学生的疑惑,促使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思想认知和坚定“四个自信”的意识。

(三)强化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大学生自身教育作用

为达到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育人目的,高校可以借助新旧媒体改善校园环境,强化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可以借助校园报纸、校园电视台以及校园广播,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成为人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高校需要加大力度,围绕有关校园文化的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针对性。比如,可以举办主题班会、评论新闻热点、赏析红色电影、人文学术讲座、节日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有深刻的理解,进而自觉增强“四个自信”意识。

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内化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成效,“四个自信”的培育终究还是要靠大学生将其内化进行自我教育。当今大学生自我意识普遍较强,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基本成熟,并且当代大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需求。高校教师有必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灌输到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大学生要时刻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并自觉地克服不良社会思潮,学会主动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高校教师培育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