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

2020-12-11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辽宁沈阳110818

关键词:钢琴音乐艺术

程 妍(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辽宁沈阳110818)

钢琴教育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创造性思维、审美品格等综合文化素养的有力途径。音乐表演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注重技术训练、加强艺术修养、提升综合修养的同时,更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教育理念、教学质量、艺术实践、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重新审视与评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从而使音乐表演类的高校钢琴教育更加科学化、多元化。本文通过分析高校钢琴教育存在的不足与可改进之处,对比国内外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继而探讨新时代高校钢琴教育的新模式与新思路。

一、新时代高校钢琴教育的现状

高校、教师、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三个基本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尤其以钢琴为媒介的音乐教育,其教学实践围绕教师、学生、音乐三者展开。“教育思路、教授方法、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四个方面的接洽与融合,是开展高校钢琴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将高校、教师、学生、音乐四个主体进行对位落实的方向。当前,音乐专业院校的钢琴教育模式存在四个主体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招生需求与学生质量不匹配,导致教学水平与学生能力不接洽

高校每年的招生数量有一定的硬性指标,需要按要求完成,部分高校还存在扩招的需求。当完成指标以及达到数量成为招生的首要目的时,对生源质量的把关难免会相应作出妥协与让步。而在减少对生源质量严格把控的同时,高校对于招聘教师的硬性要求在逐步提升。近年来,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音乐院校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艺术学院和学科,全面推进高水平师资引进,以博士研究生为起点的招聘要求,在优化学校人才队伍结构,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可是,对教师素质的高标准、严要求与对学生质量把关的宽松相互矛盾,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问题重重,使有限的教学时间不能被最大化地有效使用,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准受到影响。

(二)基础钢琴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其与高校钢琴教育衔接不顺畅

当前社会上音乐教育类机构种类繁杂,面向儿童和青少年两个群体的钢琴启蒙类及基础类教育数量众多,但良莠不齐。相较于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严格准入,基层钢琴教育对于师资水平与能力的评判缺少统一的标准。而基础教育作为钢琴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塑造学生在技巧性的应用、逻辑思维上的表达、音乐感知方面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水平的启蒙教师不但能掌握教学规律,合理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更能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音乐才能与潜力,使学生少走弯路。正是由于基础类钢琴教育在质量把控上的缺失,而高层次教师的辐射面又不足以覆盖到整个钢琴教育的市场,导致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专业正统的训练,而艺术功底的不扎实影响了他们进入专业类院校之后的继续学习。

(三)学生专业能力与文化水平不均衡,导致文化知识结构不完整

音乐体现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索,因此,文化知识结构的完整对于培养优秀演奏家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钢琴教育所涵盖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对钢琴这门乐器的学习,而且还包括对音乐理论、视唱练耳、视奏、即兴演奏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需要具备领悟力、感知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周广仁、鲍蕙荞、魏廷格等钢琴教育界专家曾多次表述过,文化水平对于音乐专业的学习至关重要,个人的学习习惯、认知能力、悟性等综合能力都是学好音乐不可或缺的素质条件。由此可见,音乐表演人才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然而,当前社会对于音乐专业类的学习还普遍存在一定误区,即在学生文化课成绩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以应试为目的,以学习音乐为“退路”,以完成大学学业为目标,将音乐的学习作为一种职业出路。然而,文化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的缺失,不但不会因为所学的专业不同就有所改变,而且还会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逐步显现某种能力的缺失,影响了学习质量。对音乐专业学习认知的不全面,与生源扩张、质量下滑的现象相叠加,形成了高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国内外专业院校教学模式的对比

作为西洋乐器,钢琴的起源可追溯至18 世纪初,300年的历史使其在西方艺术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继世界上第一所音乐学院于18 世纪末在巴黎成立后,华沙、维也纳、伦敦、波士顿等地的音乐学院相继创办起来。最古老的音乐学院至今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其所形成的从基础音乐教育到高等音乐教育的理念有着稳固的基础和完善的系统。

(一)课程设置

艺术是相通的,不同艺术形式可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音乐与舞蹈、建筑、诗歌、绘画之间都有着深刻的关联。对不同艺术门类的了解在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也会间接地对音乐表演起到作用。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国外的艺术院校除了开设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等专业课程之外,还会开设提升学生鉴赏力和审美水准的美术课与诗歌课,以及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辩证类课程,加深文化素养的欧洲史、世界史等文学类课程,甚至教授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等语言类课程,等等。以外语类课程举例,语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地域与国家气质的体现。语言和音乐息息相关,著名钢琴演奏家约尔格·德慕斯曾经说过:“若要研究西方音乐,知道、了解、感受德文,至为关键。音乐离不开作曲家所用的语言。那些最伟大的作曲家,多数说德文,其创作也确实呈现德文的语韵与句法。”[1]由此可见,熟悉一门语言的发音吐字,对掌握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文学和绘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则更加多元。文学中的戏剧性、叙事性等元素,绘画中的色彩、形象等因素,均在音乐中有所体现,都需要全面地学习与了解。

基于国外院校的课程设置理念,我国高校的音乐类课程设置也可以相应地增设英语之外的语言类课程,还可以加强跨学科的学习,如与普通高校联合开设美术、戏剧、电影方面的鉴赏课;与美术学院、表演学院等进行学术交流,举办联合作品及展演,等等,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当前,国内音乐院校致力于高水准的、全面的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其目标不应仅局限在对于一门乐器演奏技巧的掌握,而是更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完善,要在与艺术相关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有所建树。

(二)曲目规定

目前,国内音乐类高校对于学生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与考核方法多数是指定作品流派与作曲家的硬性曲目规定,并按抽选的方式进行考试。此种模式在内容上欠缺灵活度与个性化,使学生在曲目选择上受到一定制约;而且考试方式缺乏完整感,学生缺少上台演奏的严肃感与仪式感。相比之下,国外院校的考试方式多数是以独奏音乐会的形式体现的,曲目由学生自由选择,这样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动力,而且音乐会的形式也为考试赋予了艺术性。此外,国外院校会在“一对一”的专业课之外进行“一对多”的集体观摩课,即要求同一位教师的所有学生参与演奏并讨论,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也使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增强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三)教师考核

在当前高校教育体制下的教师职称评审多数与科研成果相挂钩,教师考核也多以教学公开课、教学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但是对于音乐表演专业来说,对乐器的演奏水准更是最具价值的核心能力的体现。对专业教师演奏能力的考核,恰恰是很多高校重科研、轻实践的体制缺失的一环。而在国外音乐院校,任课教师每年或每两年一场的独奏音乐会,是必不可少的硬性考核要求。教师上台演奏不仅代表自我约束与自我要求,而且更是对学生最好的言传身教。当教师们的音乐会成为同行间交流学习的互动机会,进而建立新的体系与考核机制的时候,由此形成的具有竞争性发展态势的教师队伍,将会吸引更加优质的生源,从而培养新生代的表演人才。正性循环所形成的高质量阶梯式培养,可以最终落实到基层教师队伍建设之中,从而形成从音乐表演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师水平的一体化。

三、高校钢琴教学模式新设想

(一)采取科学化、精细化的分层级教学定位

虽然音乐是感性的艺术,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它需要理性的思维和手段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需要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学习诉求的差异调整教学思路。不论是团队还是个人,都可以按照其能力及意愿划分为四种类型:高能力高意愿、高能力低意愿、低能力高意愿、低能力低意愿。针对不同学生类型,相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待高能力高意愿的学生,即拥有一定能力与资质并具有勤奋上进的学习愿望,可采取“授权”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人发挥空间,增强其创造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教学方式以交流、探讨为主。对待高能力低意愿的学生,即拥有一定资质但缺少个人学习兴趣,可采取“参与”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专业以外的探讨,以增强学生的个人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对待低能力高意愿的学生,即追求进步但缺乏扎实基础,可采取“辅导”法——在肯定学生学习心态的同时,适当地降低教学起点,将教学重点更多地集中在灌输基本方法与思维方面,满足学生的进步需求。对待低能力低意愿的学生,即个人意愿与能力都不够积极,可采取“命令”法——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用低起点弥补其在过去钢琴学习中的不足。在评价体系中,也可对应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分层级的评价方式。面对专业素质较高的学生,对其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面对专业素质一般的学生,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法。对于教学对象的分层级定位与相应采取的精细教学思路,对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教学方向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结合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

在高校钢琴教育教学中,不仅要针对“大学生”的群体特殊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还要针对“钢琴”的专业特殊性,在掌握系统的理论与演奏技巧的同时,强调提升对美的认知和鉴赏能力,注重感性情感投入与理性逻辑分析的有机结合。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与艺术情感的同时,也要着重挖掘学生理性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学生对自我学习的掌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以及应采取何种练习方法加以改进,以便最终取得进步并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找准提出观点的角度,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理性分析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因此,对于新时代全面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应更加注重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以及二者相辅相成的能力。

(三)跟随大数据时代,建立信息化数据库

钢琴是声音的艺术,对“声音的训练”极为重要。为建立对声音的听觉概念,授课模式以传统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方式为主。在传统授课模式不变的同时,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对于大数据的运用,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并录入数字系统,实现数据累积。通过教师对教学经验、教学心得进行文字的总结和提炼,继而将其转化成生动而具有说服力的系统资料,形成直观数据,以此作为高校对于生源信息和教学成果的有效掌控。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在校期间,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动向也是高校对于学生培养的价值体现。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使高校根据信息记录对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式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和改进。

(四)注重打造品牌价值,增加实践交流机会

高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应重视品牌价值的提升和推广,以点带面,树立优质教师培养优质学苗的口碑。好口碑可以形成吸引优质老师的良性循环,有助于打造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高校在优化自身系统与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与外界的学术探讨、信息交流,如与俄罗斯、欧美等具有深厚艺术底蕴的国家的专业院校之间多维度的合作交流,加大联合培养力度。音乐具有凝聚所属文化环境和艺术内涵相统一的特征,文化环境也在塑造不同风格的音乐演奏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通过深入不同风格的文化环境去学习和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纯正的音乐感受;从教师交流的角度来说,在交流与观摩中可以接受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训练方法,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与艺术环境,以便更好地思考和分析可借鉴的培养模式,提高和改善教学的不足,进而提升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快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尝试跨专业、跨类别、跨领域的合作,探索创新多样化的艺术实践形式。

四、新时代高校钢琴教育的意义

从某种层面上说,音乐艺术也是文化的反映,音乐演奏家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的责任。高校钢琴教育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音乐梦想;另一方面也在于让古典音乐之美得以传承和弘扬。钢琴教育除了对键盘、对乐器的技巧掌握,还需要审美的培养、文化素养的熏陶,需要具备敏锐的感知力与不断提升自我的诉求。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音乐反映着最内在的自我,反映着主体的内心生活。”[2]随着钢琴教学的深入,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越发深刻,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构建优秀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高校与教师当以此为使命,保持开放性的学术眼光,拓宽研究思路,转变观念,适当革新,以音育德,以德育才,努力培养具有时代气质的艺术人才。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艺术
纸的艺术
纸钢琴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