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
2020-12-11刘春静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刘春静(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而要做到入脑入心,就必须使人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的重要意义,找到科学的路径。
一、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这个责任。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待中国问题,准确把握中国当时和现今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许多看似不能解决的难题。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前提,而入脑入心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这是应然与实然的辩证统一,是“变”与“不变”的融合,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简言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是理论创新与具体实践结合的结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为各种言论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场域,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一定会面对各种言论,有的言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也有言论看不到或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进而攻击马克思主义。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辨别是非。另一方面,网络的不断完善及运用水平的提高,为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的推进提供了一定的契机。网络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场域,扩大了传播途径并用独特的形式丰富了传播的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由“无声”到“有声”的转变;利用视频、微博等形式让传播方式更贴近生活,使人们从不想知到想知,从被动知到主动去知整体转变,实现由传统单向式传播向现代多向式传播的转变。因此,利用网络优势,创新传播途径,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并及时反馈最新动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不可回避的现实需要。
(二)是回应对马克思主义质疑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总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采取质疑的态度。如有人说:“马克思已经死了,共产主义已经灭亡,确确实实已经灭亡了,所以它的希望、它的话语、它的理论以及它的实践,也随之一同灰飞烟灭。”[3]“灰飞烟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能举多久和马克思主义该何去何从的疑问。从这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是如此艰巨。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者割裂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把马克思的个别词汇或者个别话语看作马克思主义,把挑马克思的错当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混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两者的关系。这些非马克思主义者为“为我所用”打障眼法,掩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还有一些信仰不坚定的人,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深不透,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应该多元化而不应该搞“一枝独秀”,要所谓的“百花齐放”。
上述观点说到底,就是不顾事实地怀疑马克思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容忍的,必须做出立场鲜明的回应。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有多种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是其中的方法之一。中国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决定了指导思想不能并驾齐驱。不能用“多元性”来掩盖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一元性”,而要用“一元性”来反抗把马克思主义“多元性”,杜绝一切马克思主义的英格尔斯效应。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得以彰显,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
(三)是使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要求
群众只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才能指导实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理论,不能当作现成的公式教条地运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马克思主义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入人民群众的脑,还要入人民群众的心,这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往心里走、往实里走。马克思主义入脑容易,而入心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如果把入脑看作是传播的过程,那入心就是接受的过程。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因此,要想掌握群众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讲清楚弄明白,这样才可能入脑入心,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实践完美结合,也才能理解“两个必然”的观点,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身实践。
(四)是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特点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列宁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严密的:“马克思的学说具有无限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5]这是马克思主义向内和向外两个向度的思考,即对内追求理论的完整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对外追求理论向实践的不断转化。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深入群众,入脑入心。这样,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开放性得以充分体现。
二、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的方法
任何一种理论,要深入群众的心里,都需要一定的路径、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也是如此。要使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除了人民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外,还要采取科学的方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本身来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因此,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从文化的功能来说:“文化能‘化人’能‘育人’能‘养心’能‘富人’。”[6]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不可或缺的途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两者之间有许多相契合的地方,如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重民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天人合一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实现自身的本土化,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话语语境,完成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入眼到入耳入心的转化,才能更好地被群众了解、接受。现今中国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等,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见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马克思主义走进群众的内心。这为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更进一步说,是为马克思主义的推进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二)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把握程度决定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打铁还需自身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主体与理论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认识主体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严密性与科学性,自觉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指导自身实践;另一方面,如果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深、理解不透,理论基础就打不牢。犹如建筑师修房子,地基是基础,基础不好,外观再好也只是概念中的房子,终究是立不住脚的。因此,应从大局着眼,用心学,不能走过场、摆形式,在学习中彻底吃透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精准传播的前提。传播者如果理论掌握不牢,就可能误传、瞎传,致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因此,坚持读原著、学原理才能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丰富理论的同时,理论自身也能得到发展,形成人数最多、能力最强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群体,从传播个别观点到传播理论实质,再到整体理论的运用,让越来越多的人掌握、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阵地,必须利用学校这个载体壮大马克思主义队伍,扩大社会认同。学生的价值追求程度、信仰坚定程度和国家、社会的目标实现程度是正相关的关系。习近平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7]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教师必须要联系大学生实际状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把传授知识与马克思主义学科结合,把专题研究与系统教学结合,把理论学习与教书育人结合,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杜绝一切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这个高地,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的兴趣,增强吸引力与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直指人心,切实做到入脑入心。
(四)转换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从“传播”到“接受”的研究范式的转变是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如今中国不管是政治、经济的“硬需要”,还是文化的“软需要”,都出现蓬勃发展之势,但是社会日益增长的“硬需要”与社会“软需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依然存在,中国还没有把“硬需要”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软需要”的发展优势。 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识,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8]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也需要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故此,马克思主义必须转变传播到接受的研究范式。与传播相比,接受是现今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正能量,在传播中自觉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入脑入心。
三、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的现实意义
(一)可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
中国人从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将其当作根本指导思想,不是简单通读、熟记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而是当作方法论来指导中国实践。毛泽东作为领导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世界观,还是指导中国行动的方法论。中国“站起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样,中国“富起来”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此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现在是“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期,同样也是一种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依据时代背景对实践经验进行升华,在揭示建设规律的同时积极回应并科学解答现实问题,但是在解决中国问题时不能简单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拿来就用的本本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与中国文化、习俗和实际状况有所不同,因此应该辩证地加以转化运用,杜绝穿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却远离中国实践的非马克思主义。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中国从没有离开过中国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看待和处理中国问题,形成最鲜活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首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其次必须要与中国实际相适应,与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最后要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生搬硬套,要吸取教训并自觉、自信、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切都是和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分不开的。
(二)可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历史性课题的解答,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在理论上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在实践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进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一是对“执什么政”和“怎样执政”的回答,初步形成了党的建设的理论。二是对“革命性质”的回答,探索出一条中国特有的新民主主义道路。三是对“工作中心转移”的回答,形成城乡驱动联合发展的理论。四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回答,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系。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正确解决了中国姓‘资’还是姓‘社’问题,接着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实践证明,“以俄为师”确实给中国带来了短时期辉煌,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民需要的不断提高,时代的不断进步,更多问题就随之显露出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表明,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中国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新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这样,邓小平理论是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样,科学发展观是这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这样。同时,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使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
(三)可培育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最终还是关于人的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直至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和理想。而人的发展与时代、与实践密切相关。今天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环境更加复杂,挑战更新更大,任务更繁重,这就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基础上,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江泽民提出:“一定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并真正深入全体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的头脑之中,成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要求和行为规范。”[9]这是对现实问题和时代问题的回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乎每个人,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将中国梦与自己的梦还有世界的梦结合起来,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要脚踏实地学习,认真研读经典,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义,掌握真本领,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培育一批自觉宣传、乐于接受、敢于捍卫、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新人。
总之,只有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的重要意义,采取科学的路径,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