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实效性分析
2020-12-11苏跃飞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
文/苏跃飞(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
一、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内涵及价值
(一)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内涵
“品牌”是现代管理学的一种管理技术和管理思维。在商业领域中,“品牌”通常是指“一种符号、称号、名字、设计、标志或以上各种的集合”,“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普及度。目的是使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同业者、竞争者提供的相同产品或相似服务。利用品牌效应在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早已成为现代企业立足市场的不二选择。而将这种经济领域的“品牌”理念植入高校党建工作则是为了借鉴企业管理经验与模式,使高校党建工作突出特点与亮点,形成更加成熟的系统与机制,进而提升广大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的认同感与接受度。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就是以强化党的先进性为核心,贯彻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服务社会和师生,有效展现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目标,产生较强先进性、号召力和影响力,能起到教育、引领、示范和服务等作用的党建工作平台和媒介。
(二)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价值
1.有利于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也强调,只有牢牢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强化党的建设,大力推进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才能有效保证党的教育政策和决策部署在高校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打造对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有利于深化和拓展高校党建工作内涵
将企业管理中的品牌建设理念引入高校党建活动,其最典型的价值之一就是有助于促使党建工作更加深刻、富于内涵使党的建设在高校中更加具有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厚重感、丰富性。高校在党建工作打造品牌的过程就是从传统模式下相对外延向更加内蕴的高水平发展。这个提炼、凝聚与升华的过程集思维开放、案例典型与思维创新于一体,不仅以品牌建设使高校党建更加不拘一格、独树一帜,而且在团结和带领全体师生上更具凝聚力与号召力。如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打造的党建品牌“红绿蓝”。“红”是理想信念,“绿”是素质提升,“蓝”是学风建设。短短三个字便涵盖了从思想到实践、由内而外全方位的厚重底蕴与基层党建丰富的形式与内容。从政治素养培育到创建公益平台,再到完善制度与机构建设,三个字的党建工作品牌凝练了该校基层党建从支部到一线的方方面面,真正突出了品牌建设的核心特点,也达到了品牌构建简约、简洁、简练但绝不简单的目标。
3.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有助于健全和完善党组织与师生的联系制度,促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展现,通过教师和学生党员个体影响力的增益效应来推进党组织影响力的全面提升。高校各级党组织在教育实践中破难题、化矛盾、维稳定的工作机制与途径,充分体现了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建设提供智力保障的重要作用。高校品牌创建能够使高校各级党组织得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得以发挥,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能有效展现大力提升各级党组织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群众的向心力。
二、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建设常见问题
(一)缺乏品牌科学定位
将企业品牌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党建的探索刚刚起步,不仅在实践经验层面相对匮乏,即便是思想观念上也存在认识不到位乃至误解等局限。比如部分高校党建工作缺乏对品牌建设的科学定位,误以为党建工作品牌就是形式化、形象化的LOGO、名称或宣传口号。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产生的后果不尽相同,比如部分高校将党建工作品牌建设与常规党建活动一概而论,或是误解为党建工作品牌建设如同企业品牌宣传,只重宣传力度而忽视内涵打造,或是缺少党建工作品牌建设长期性、连续性、系统性的认知,而是阶段性、局部性、片面化,不同时期不同品牌,不同品牌对应不同活动内容等。这些指导思想方面的误区与偏颇不仅造成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缺乏内涵、形式主义和简单肤浅,也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品牌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对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实效性的负面影响因素,也是新时期高校提高党建工作品牌有效性需要特别加以超越和突破的地方。
(二)缺乏创新优化意识
企业在创建品牌时常常殚精竭虑,惟恐无法在只言片语中木秀于林、突出重围,因此格外强调与众不同。而这只有通过创新与创造才能达到高度的排他性。同样,高校党建工作品牌也需要突出创新性、创意性,以品牌的新、奇、变引领高校党建工作实践不断优化与提升。然而实践中恰恰有部分高校的党建工作品牌缺乏创新优化意识,反而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循规蹈矩,习惯于一成不变、千篇一律。这种状态不仅严重制约了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实效性,而且越来越脱离基层、远离群众,成为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形式主义。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创新求变的活力,这些高校无论是党建工作品牌建设还是日常党建活动往往一潭死水、波澜不起,不仅毫无党建活动应有的生机、生命力,而且与广大党员干部、普通群众交流受阻、互动不足,造成基层党建逐渐虚化、弱化、边缘化。
(三)缺乏品牌推广力度
从品牌传播的进行角度分析,高校党建工作的推广度普遍不高。推广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高校内部交流的方式进行宣传,还有部分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推介党建成果。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到推广方式的局限。推广、宣传是品牌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但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塑造的主要传播方式还常见于网络、海报和广播等,对师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利用不多。另一方面是忽略了受众的推广作用。教师和学生党员、广大共青团员和群众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受众,忽视了对这些不同类型受众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的考虑,也是在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建设遇到瓶颈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一)以两化一性彰显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规律性
发挥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实效性,充分尊重品牌建设的规律至关重要,也就是以科学眼光遵循企业品牌建设时应有的原则。落实在党建工作品牌,就是要突出个性化、特色化、针对性(两化一性)。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走出一条既贴近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又能够区别于同行的道路。这样的党建工作品牌才能得到本校师生、党员、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进而在人员、资源、思想意识各方面不断汇集力量,才能在越来越坚实的群众基础上持续提高、发展。高校才能在党建工作品牌建设中形成亮点,树立良好且鲜明的形象,对外产生显著影响力,对内生成强大号召力。不仅有助于本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宣传推广,也有利于帮助校园内外的党组织与普通群众充分理解和认识本校党建工作的内涵,才能在提升党建工作品牌实效性的同时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二)以创新与继承传统推进党建工作品牌内驱性
作为党建工作中的新生事物,品牌建设显然具有典型的创新创造元素。然而一切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的空穴来风,而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之上的融合、叠加、跨界,是重新融合传统元素之后的灵感迸发和再创造。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实效性不能对传统全盘否定,而是需要坚持创新与继承优良传统双轮驱动。比如校园内的传统宣讲、展示、主题讨论等在思想理论上的不断巩固,而走出校门的社会公益服务与志愿者活动则是理论在实践操作层面的落实与升华。只有当两者有机结合,高校党建工作的品牌建设才能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共同发展基础上发挥有效性。
(三)以制度建设提升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系统性
企业的品牌构建历来是耗时费力、精益求精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更有全面、详尽的管理制度辅助与支撑。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发挥实效性同样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以提升品牌建设的系统性。组织机构、项目规划到宣传推广等方面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项目规划制度建设方面,党建工作品牌建设需要成为高校党建日常工作的常态化核心组成,要以明文形式确定品牌建设的直接责任方、间接责任方。要在制度条款中明确各项建设原则、宗旨、步骤、流程、形式、内容、实施细则等。宣传推广制度建设方面,除了制定明确的操作办法落实宣传推广的策略与形式外,还需要形成理论分析研究的机制,才能在宣传推广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条例、创新方案等。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实效性正在或已经在越来越多高校实践中得以体现,其不仅使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基层党建工作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格局与个体特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党建工作思想和形式的局限性,因而越来越成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的切入点。不过,从个别高校在党建品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现,这些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并未发挥应有实效,仅是不同程度的形象展示。因此,提升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实效性的核心并非仅仅在于打造符号或标志,而是要以党建工作品牌引领思想观念的突破。只有通过品牌建设引入管理理念与工作模式,以此促进党建工作实现系统性与规范化,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建设才能发挥促进与提升作用。这才是高校提升党建工作品牌实效性的关键,也是最终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