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传播视域下的《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探析*
2020-12-11陶建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文/陶建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一、引言
我校为贯彻国家教育部自主院校开设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内容,提高自身综合办学能力,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调整传统课程建设不足,借鉴其他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提升《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二、品牌传播视域下《管理学原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比低
部分《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重视度不足,体现为学生评价制度不完善,依然采取传统试卷测评方式,这种方式侧重灌输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时高校并未投入更多的关注度,造成实践课时较少,教师为了保证整体教学进度,实践时往往让学生走马观花的浏览一遍,大略学习即可。
管理专业教学时,实践课时相比于理论课程占比较低,各大高校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时,单门应用型课程中实践课时占比低,理论课时明显高于实践课时。虽然理论学习较为重要,但实践教学作用也很显著,教学时要均衡两者关系,这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校管理学专业根据年级划分实践教学内容,通常低年级学生实践在校内完成,侧重学习管理学理论知识;高年级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或企业实习进行学习,对自己的开发能力进行锻炼。部分学生存在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分离的情况,并没有进行很好衔接与融合,造成空有理论知识无法熟练运用,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少
管理专业本身特点显著,实践教学需要用到大量设备工具,同时占地面积大且维护难度大,造成实践教学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资金,一些高校本身承受这部分教育经费存在压力。同时,实践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主要为理论研究,从事科研工作,本身缺少管理实践教学的经验,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向学生传授具体的实践经验。
高校对教师学历、学位有着严格要求,这也是建设强大师资队伍的基础,有助于提升院校科研水平。但就目前情况来说,很多院校存在引入人才以应届毕业硕博生为主的情况,虽然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年轻教师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媒介融合,有助于科研工作进行。但这些教师普遍缺少管理从业经验,实践知识缺乏,甚至没有任何实践经验,这就造成教学过程中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管理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校企合作针对短期校企合作设置,目的在于开发技术或培训人才,一旦项目完成这种合作就会终止。这种合作模式深度不足,既无法推动企业转型,也无法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双方合作缺少持续性。高校教师负责开发与讲授基础理论课程,自身缺少实践经验;企业教师则负责讲授与开发实践课程,缺少系统理解理论知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割裂情况,融合与渗透不理想。
(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验室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功能齐全的媒介实验室是理论知识转为实践能力的枢纽站,实验室将教学与行业联系起来。但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大部分院校认为人文科学专业不需要实验室。此外,即便建立完善的教学实验室,但受到媒介技术发展及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实验室建设理念较为落后,不能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后期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
管理学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价仅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存在,对评价结果的利用不足,造成教学评价仅停留在纸面上。现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考核学生,不重视考核与监督企业导师、教师等。同时,评价形式主要为考卷答题,也就是结果考核,并未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评价结果很多时候仅作为学生成绩体现,无法促进与约束教师及合作企业。因此,高校无法通过教学评价持续完善教学体系。
三、品牌传播视域下《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一)改革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及实施的主要载体就是教材,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如,原教材中并没有清晰界定实践岗位工作能力主线与流程,实战任务模块较为缺乏,引入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参与教材内容的建设,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材改革时发挥优势,围绕岗位工作过程重写结构原有教材内容,依据岗位工作重构知识。
需要调研与分析实际岗位工作,实现工作与教学之间的结合与对接,塑造真实的工作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质量校企合作管理学原理教育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岗位实习,给教师提供丰富的企业资源,保证教师掌握业界先进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前瞻性。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通过提升学历或访学等方式,掌握更先进的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留言、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在教学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避免出现一刀切辅导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学生也可以在网上留言等待教师解决,其他同学看到留言后如果自己可以解决也能回复,增加同学之间的合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合理设计教学大纲
在管理学专业教学中,教学大纲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它能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可以说教学大纲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纲领。而且管理学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状态,所以在进行大纲设置时,需要根据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和人才建设等状况,顺应时代,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安排上,都应进行适当改变,使整个大纲富有弹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毕业后找到一份称心工作,从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另外,在教学大纲设置上,还应具备一定超前性,毕竟管理学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状态,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对该领域未来几年发展动态进行了解和预测,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和特长进行针对性学习和提高,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对于管理学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建设“双师型”团队
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应用校企合作模式时,学校对于部分用人需求不大的企业,尝试整合双方资源,成立职业教育集团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这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的有效模式。小企业通过加入高校的职业教育集团,可以获得满足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与集团内部的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方便企业相关业务的开展。对于高校来说,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岗位,满足学生不同实习需求。学生在校实习期间就可以进入意向企业实习,参与到企业工艺改进及产品研发活动中。高校实现走出去,又能引入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建立校内产业学院或研发中心,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情景,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通过建立长久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对岗位技能进行合理划分,双方合作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培养与引导、专职和兼职方式深入合作,或直接让教师参与企业工作。将企业合作作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通过学校资源展开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可以引入学工结合方式,形成校企合作的新形势,实现彼此优势互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也可以引入企业品牌,借助股份合作方式完成办学,进行员工岗位教学,实现理论实践、技能生产的有效融合。大幅度提升高职管理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市场输送高质量的管理学人才,间接推动行业技术发展。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首先,发挥新媒体可视化优势。我们在进行高校管理学原理时借助视频的信息承载与表达教育内容,这样会有良好的画面感,同时融合管理学原理内容优势,构建个性化的内容传播,提升受教育者的用户体验。合理运用场景技术,丰富教育媒介形式并创新教学传播手段。管理学原理过程中可以利用场景教学优势,了解学生活动内容,借助场景教学,立体化展现传播内容,增加画面感。其次,创新思想文化传播形式与载体。新媒体背景下存在多种媒介形态,传播方式增加,传播渠道持续增加,给传统高校管理学原理传播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校管理学原理要充分融合各种媒体形态,丰富思想文化传播形式与载体。高校管理学原理应该注重融合与创新这些学习端口,形成一体化的资源传播渠道,做到“多种终端,一键同发”。
在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学原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多借助社交媒介,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教师借助网络媒介进行资料下载、输入、传输等。因此,高校管理学原理教师一定要树立媒体思维,掌握一定跨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对于网络媒体的参与和应用意识。跨界应用意识是网络媒体和高校管理学原理教育融合发展的产物,随着融合的深入,整个边界融合度越来越高,实现行业之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对于该现象,作为高校管理学原理教师要与时俱进,将自身教学能力、知识、手段等与网络媒体结合、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多方取材,多渠道传播,达成协同引导和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品牌传播视域下做好“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有助于提升院校综合办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实际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推动我院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