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

2020-12-11吴丹丹

时代人物 2020年29期
关键词:中国化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吴丹丹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引入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鲜明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还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级意识,阶级斗争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民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为了对抗秦朝末年残暴的统治,并建立了“张楚政权”。起义中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第一次明确体现了中国农民阶级对于阶级意识的朴素认知。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个在实践中变化发展丰富的思想,其对于阶级的划定并非仅仅是根据社会结构的简单划定。何为阶级?阶级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组成,阶级意识的觉醒至关重要,意识到自己的利益与周围人利益的一致,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并且在利益一致的人群中有强烈的归属感,才能真正归属于一类阶级,才能在压迫中联合起来,对抗统治阶级并且维护自身的利益。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次次起义,尽管最终都失败,但是却促进了阶级意识的不断觉醒,促进了阶级斗争思想的不断进步,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斗争精神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精神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文思想基础

在这样的斗争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亦形成了其对于“人”的存在的形态理论的描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和“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诚然,今天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路与这些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回望几千年前的古老人文文化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些朴素的大爱以及人本思想的体现。如庄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家,更认为人的自由、价值、尊严是根本,他推崇无为而治,与民生息,"齐物"平等,"无贵贱"的大平等观。在庄子的思想中,无为不代表无所事事,不作为,而是尊重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能自由充分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顺应自然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命运的发展不应该受到社会统治的束缚,不应该被刻意的安排,唯有人可以顺应天性,自由发展,不被统治,不被迫害,才能够达到理想的人生状态。这些体现在中国古老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影响深远,尽管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依然可以与马克思主义中深刻远大的人文思想呼应。同时,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文政治立场,尽管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这一政治立场不可能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受,但是重视人民的力量和利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诸多体现,例如“立天子以为天下”,君主“为天下治天下”这样的理念是民本论与公天下论的交结点,立君为国,天下为公,意味着统治阶级不能一味地凭借权势来谋求私利,要为广大民众谋求福祉。再如孟子,他继承了先贤“重民”思想,还提出“民贵君轻”以及“制民之产”等。他认为社会要素中民众的作用之至关重要的,是影响国家存亡的根本因素,孟子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尽管这些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不免都是为了帮统治者更好的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他们都看到了人作为个体发展的基本需求,这些都是重视人民的生活和利益的体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生长在这样的古老文化的土壤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相结合,符合代代中国老百姓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才更容易并且更深刻地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且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中亦不会过时,展现着其作为科学指导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物观文化基础

从唯物历史观来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是生产力观点。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追溯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尚未达到纯粹的唯物史观,但是他们早在几千年前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也能看出对于生产力的重视,在《汉书.昭帝纪》中记载:“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在《汉昭帝论》中:“霍光不学无术,未称其德,然轻徭薄赋,与人休息。”在《清史稿.李棠阶传》中:“为今日平乱计,非轻徭薄赋不能治本。”“轻徭薄税”这一理念充分体现着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视。在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唐朝,正是由于对于生产力以及科技的重视,使当时的国力位居世界前茅。唐朝时期,经济水平位居全球第一,同时在沿海地区还专门设立市舶司,负责对外贸易。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水平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尽管这些举措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中国人民对于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可以被忽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使人们切身体会到了其优越性,才更能取信于民,深植于国人心中。

对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反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包含有四种观点:自然论,元气论,崇有论以及神灭论。自然论发端于老子,老子所推崇的“道法自然”,这是对天命观、宿命论的反对。在对道的描述中,老子勾画了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道法万物”的规定性使得“道”具有了唯物主义思想倾向。元气论发端于庄子,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在先秦两汉也有很多思想用“气”“元气”来解释宇宙万物,这是古人用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的体现。崇有论是为了批判贵无论而产生的,其优点是直接就社会存在说明社会存在,试图以道家的“有”为最高范畴引申出一条更为切实可行的内圣外王之道,突破了传统思维的“天人感应神鬼学说”。神灭论发端于荀子,荀子说:“形具而神生”,这相当于回答了“物”与“我”谁决定谁的根本性问题。 在范缜的《灭神论》中认为:“形”是实体,“神”是作用,作用不能离开实体而存在。这是对荀子基本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和阐述。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经历了漫长的认识和发展才对“物与我”“天与人”进行带有唯物色彩的区分,这是唯物思想的发端,尽管不能与马克思主义纯粹的唯物史观相提并论,但是也将唯物理论的思想播种在了中华文化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也改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文化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的基础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历久弥新,引领者中国人民走向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生活。

猜你喜欢

中国化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