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山水乡农谚的发展与传承

2020-12-11杜颖妍吴冬燕

时代人物 2020年29期
关键词:农谚水乡农耕

杜颖妍 梁 欣 吴冬燕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 527300)

佛山,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如醒狮文化、功夫文化、粤剧文化等备受人们瞩目,但鲜为人知的水乡农耕文化也同样不逊色。它是一种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产物,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佛山水乡农谚是农耕文化的象征符号

佛山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水乡农谚的类型繁多,有如“深耕浅种”和“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的耕作技艺类;“谷雨人去田,立夏人归田”的季节时令类、“冬晴百日暖,冬冷百日寒”的气象规律类等等,它产自农耕文明,却不局限于农田耕作,融合进养殖业、渔业、畜牧业中,有如“未到立夏吹北风,十眼鱼塘九眼空”,而“人养猪,猪养田,田养人”更是体现了人类劳动与自然界之间良好的生态循环。

正所谓“公土打公墙,有理走四方”,正是依据前人的生产经验总结,现代生产才能有所依,其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成果,它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丰富,体现民众智慧的上升性以及民俗语言的概括性,展示了民众的农耕文明思维,价值取向和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为后世研究当地农耕文明提供丰富文化资料。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是一种适合口头流传的通俗性语言载体。而农谚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而且也为我们展现了民众的智慧和中原地区的风貌,体现了民俗语言独特的魅力。农谚还是一种休闲娱乐工具,能够繁荣农村文化,在封建社会农耕文明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带,生产生活围绕农耕劳为中心和主轴,农耕文化不可避免地浸染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更是如活化石般记录着人们曾经的辉煌与艰辛。因此,农谚是村民守住一方水土之乡愁、乡恋的重要载体。

佛山水乡农谚的发展现状

水乡农谚发展过程中的外部因素

就地理位置而言,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形平坦开阔,河网密布,土壤肥沃;而且气候适宜,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适合水稻种植;同时佛山作为人口大城之一,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如此种种,水稻种植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使佛山成为了富饶的鱼米之乡,而结合了劳动人民经验成果的水乡农谚也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同时反哺于农业耕作,又于实践中被多次改造、精炼和升华,实现螺旋式发展。

佛山水乡农谚发展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佛山经济飞速发展,非农建设用地增长快,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大量耕地,致使耕地锐减;同时人口流动不断加快,人口密度也位居全国前列,致使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传统的农业耕作已不占优势,对作为衍生物的水乡农谚也造成一定的冲击。

除此之外,农耕土地的面积化、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政府征地、以及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带来的农村空心化问题也对传统农业耕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由传统农耕文明衍生而来的农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遭到了巨大的挑战。

佛山水乡农谚的传承及与对策

佛山水乡农谚传承的必要性

首先,在佛山农耕文明的发展和传承中,农谚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从口耳相传到书面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和当地相关的天气规律和农耕状况,丰富了对佛山本土文化研究的语料资源。而因为环境的变化,现在的气候状况或许和农谚所反映的地区气候状况有所差异,但是通过对农谚内容的解读,可以对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加深了解,感受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时劳动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时的吃苦耐劳和坚毅质朴,对农谚进行研究加深了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发掘,更加了解自己的“根”,有利于提升了人们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并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文化自信。

其次,农谚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有些甚至会融入带有乡音的口语和俗语,具有地区文化的独特性,而佛山市下辖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区,总面积达384849公顷,地广人多,农谚传播的口音与内容多变却基本同源,比如高明区有“雨湿社公衣,一月雨不止”[1],而到了顺德区则有“淋湿土地衣,阴百日”[2],因此不管是哪个分区的农谚,虽表达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大体依旧是同根同源,是联系的存在,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便于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最后,农谚不仅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封建时代曾为农耕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而且至今仍辅助着现代化农耕生活,社会日新月异、社会结构不断更新,许多农谚虽未必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但其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功能在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传承农耕文化正是当下党的美丽乡村建设战略下的一个重要考量,佛山水乡农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研究农谚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社会功能有利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传承佛山水乡农谚的对策

保护和传承水乡农谚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在教学上,可以在不同学段的学校开展农谚的相关特色教学,组织并推进“农谚进校园”的活动。在教育中融入农谚的相关内容,开展水乡农谚特色文化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了解到熟习,再到研究农谚的意蕴,可以引导学生对农谚就行深入研究和对比教学,或以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提升对农谚的关注度,让学生学会解读农谚的内涵,体会意蕴,并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和积累。

在宣传推广中,可以抓住新媒体的机遇,让农谚在人们的视野中重现“C位出道”。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新媒体宣传推广手段,让许多以往沉睡在博物馆、图书馆等书香文化厚重之地的经典书刊或文化古籍里的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都重新焕发了新机。为了提高农谚的“存在感”,让农谚“C位出道”,我们可以创新农谚的传播方式,尝试利用当下流行的小视频和公众号推文等途径,让佛山水乡农谚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去,拥有更多机会去认识农谚,了解农谚,让从前只局限在农业、在老一辈农民生活中的农谚文化走出记忆深处,结合当下时兴的歌曲旋律,兼之以配图插画,进而获得“出道”的机会。

培养、设立农谚的传承和负责小组。佛山水乡农谚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并非一朝一日能够轻易实现的,甚至需要耗费许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多方的协作,尤其是专业人士的努力。农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机械化发展,人工投入相对减少。诚然,知晓和运用农谚的人便随之减少,倘若没能让农谚走出农耕文化的圈子里,农谚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因此对待农谚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要以系统性的方式来进行思考,从源头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就开始做好,从事专门非遗保护的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保护小组来对农谚进行收集、整理和汇编,并对从事农谚研究的专业人员在人力、物力上进行的支持。

佛山水乡农谚在现代农耕文明乃至传统文化间夹缝生存,它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应消逝泯灭于尘土,无论是让农谚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还是紧随新媒体机遇的发展来传承传播农谚,抑或专业人士的努力,都要只有真正做到坚持对佛山水乡农谚进行传承和保护,将传承落到实处,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农谚、自发性地保护农谚,甚至灵活运用蕴含在农谚中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只有各方戮力同心,共襄助推,才能让农谚的传承发展柳暗花明。

注释

[1]雨湿社公衣:二月初二下雨。

[2]淋湿土地衣:土地,指二月初二土地神诞。

猜你喜欢

农谚水乡农耕
蝗虫农谚试析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水乡哪里美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秋日,跑在农谚里的父亲
农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