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人民性
2020-12-11张楚君
张楚君
(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4)
在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方向越来越清晰,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为以人民为中心,这说明文艺创作的基本导向为人民性。文艺创作工作者应牢牢把握人民性的基本指导方向,紧密联系人民的实践生活,既要利用文艺创作彰显时代精神,也要充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文艺创新发展。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生存的重要基石
长期以来,文艺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曾提出文艺人民性的问题,列宁也曾指出艺术根源于人民,要以人民为根基,邓小平从辩证视角更加明确了文艺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即两者存在着相互需要的关系。
人民是文艺存在的重要基础,为其提供了重要物质载体。人民为文艺生存提供了物质土壤和精神滋养,为文艺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生命活力。文艺是精神形态下的产物,离不开人民,需要与人民建立物质关系,与人民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文艺作为精神形态的产物,需要具有物质属性的人民为其提供精神供养。马克思曾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做出了详实地论述,充分证明了文艺活动是“群众”思想的具体体现。
就文艺表现主体而言,不仅仅是人,人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现主体,这是由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指导方向决定的。
文艺创作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导向
“人民性”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是文艺思想不断发展的重大成果,被认为是文艺领域内的真理。马克思文艺理论一直将文艺和人民之间的关系视为重要研究问题,是文艺理论不断深化的重要基础。
为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老师就要常常出新招。我所教的班级每学期都搞点活动,如带学生旅游和野餐、扮蛋与斗蛋等,至少这样自由的空间、欢乐的氛围,孩子们的压力得到了释放,很多孩子事后在日记中描述了野餐的情况和快乐。有个孩子写道:“今天我真高兴啊!野餐让我体会到品尝是快乐的,分享更是快乐的。”班级活动增进了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体验生活,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们的天性、个性、创造力更好发展。活动后的体验是真实的,写出的文章也是鲜活的。
设置问题式、项目制、混合型专创结合精品课程,倡导企业家、创业成功校友、风险投资人、知名教授、创新创业导师走进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渠道、全过程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点燃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通识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操作技能。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曾提到,历史的创造需要以物质生产为重要来源,并且明确指出了历史创造者的重要问题,由此确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直接决定着社会进步程度。对此,文艺发展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首先应明确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即明确服务对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导向是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根本特征,与其它文艺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
通过兵团近年来农机化发展数据,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法GM(1,1)模型,对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如表1所示。灰色系统预测法是一种时序模型预测法,对数据量要求不高,更不要求典型分布,实践证明其预测精度较好[3]。通过预测数据可以看出,兵团在农机总动力和大中型拖拉机方面均呈增长趋势,反映了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将不断地上升,在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程度上有提升空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具体表现
统筹协调创作个性与满足人民需要的关系。文艺工作者具有不同的性格、思想、情感,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表现,这直接影响文艺工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文艺工作者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虽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也会存在相悖的创作思想。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让文艺作品变得丰富多彩,但不仅要具有创作个性,还要能够融入社会,深入了解人民的基本需要,因为任何文艺创作都要与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脱离群众、脱离社会生活,艺术创作便没有了生存的根基。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协调好创作个性和满足人民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历史人物与普通群众的关系。从社会主义视角来看,人民是一个具有政治属性的概念,存在于历史范畴之内。就文艺作品创作对象而言,既要包括历史人物,也要涉及普通群众,这样才能将历史实践活动完整表达出来。就历史人物创作来说,理应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加以呈现,但也不可忽视英雄事迹背后的普通人形象,因为历史人物或者英雄事迹与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只有对历史人物进行全方位的呈现,才能加深人民群众感同深受的程度,这样更有利于体现出英雄人物的示范效应。与此同时,文艺创作应着重观照普通群众的实践生活,将其心理状态呈现出来,这样更能够体现出普通群众对物质文化的基本诉求。
正确处理人民生活与反映社会本质的关系。文艺作品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也要反映社会本质,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社会生活往往包含两个方面,一面是光明的、充满社会正能量,另一面是阴暗的,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文艺工作者应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将现实生活的光明面作为主要内容加以探讨,这需要文艺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触觉去发现和挖掘。就社会阴暗面而言,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阐述社会问题引起人民群众的重视,将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文艺工作者应保持积极的创作心态,能够利用文艺作品引领人、教化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艺思想。
清楚认知通俗化与庸俗化的关系。文艺作品最终要为人民所接受,创作使用语言要确保通俗易懂,能够站在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角度将文艺作品加以呈现。文艺作品语言、形式的通俗化更容易被人民所喜闻乐见,但通俗化并不是庸俗化。在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避免出现庸俗的词语和言论,要向人民传递社会正能量,确保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深度和理论广度。
在新时代,人民在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追求不断增加,面对多样化的人民需求,文艺工作更应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导向,利用文艺作品对人民生活进行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