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耦合途径研究初探
2020-12-11丁朝阳汪紫戎
丁朝阳,汪紫戎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新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为在新形势下高校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着眼于学生、教师两大群体,坚持把正确的政治引领、人才的培养方向与我国现阶段发展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立德树人,关心和爱护学生,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为学生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全面培育政治立场坚定、知识与技能扎实、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
1 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不全,影响力不强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5 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特点特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的组织聚集形式和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导致很多区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覆盖不到,影响力不强。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感染力不足,实效性不强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带来工作的便捷,同时也带来面对面沟通的减少。很多党务工作人员因业务工作的繁忙,与学生交流的时间随之减少,不能充分理解学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宏大空洞,不能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内容没有针对性和吸引力,对学生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不足。
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和行为引导协同统一不够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既要统一人的思想,又要协同人的行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严峻,大学生对个性需求不断增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中,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脱节的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行为引导的有效性、创新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2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途径耦合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途径耦合的意义重大,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始终贯穿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作用重大,意义深远。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应着眼于教师、学生两大群体,同心同向,立德树人;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应聚焦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实践平台作用,对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环节进行顶层设计,组织引导大学生在专业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服务中提高技能、加深理解、拓展素质、拓宽眼界,在实践育人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途径耦合,将思想引领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对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党和国家所需人才,现实意义重大[2]。
3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融合的实现方法
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构建以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创业实践以及政治理论课程为依托的长效实践育人机制。
3.1 搭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平台
把学生思政教育与生产实习、综合大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内涵,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党员教师深入学生教学实践一线,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专业教师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青年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教师在课程的讲授中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结合,以理想信念指引学生,以高尚道德言传身教,以扎实学识培养指导。
学校(院)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两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全员参与到育人环节,并融合家庭教育、社会先进人士教育(国内外知名专家报告会、优秀校友宣讲会)、学生先进分子的示范,通过富有专业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和科学化、系统化、层次化、特色化、趣味化的环节设计,增强教育内容的广度与厚度、感染力与吸引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专业技能、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学院党委书记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党政领导与基层党支部对接,实施“专业教师+新生宿舍”的“学生之友”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党课教育、专题理论讲座以及政治形势报告,多同学生接触;开展院长面对面、教授下午茶等“青年之声”活动,回答学生关注的专业和生活问题;辅导员与班主任在教师与学生间搭桥梁、做纽带;针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扬长避短,专注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强化显性教育、创新隐性教育,双管齐下,协同育人;在“两课”教育中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心灵陈述、心理测试、启发讨论、情景互动、行为训练、模拟指导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专业课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上,倡导“传道者先明道、信道”“先传道、后授业解惑”等教育思想,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政治方向和专业技能同心同向的高素质、复合型大学生。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建立学院党委、教工党支部、青年学生“三级”联动:一是实施党政领导干部、专任教师、专兼职辅导员三级联动。支部书记、辅导员利用第二课堂丰富的课余活动育人,专业教师利用第一课堂,将思想引领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学育人[3]。二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环节。以文育人,专业课教师既教授专业课程,又传递人文关怀,做到以理想信念指引教书育人,以道德情操践行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塑造信念。三是教师加强理论修为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利用“三会一课”集中学习,利用自由时间分散学习,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2 创新思政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合,立体开放、协同共赢的育人模式
高校要始终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实践育人全过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开放”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内涵、相互衔接,把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融入生产实习、综合大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内部开放体系得以完善的基础上,与外部开放体系有机互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内部各方向之间、不同学科相关专业之间、校内专业与校外相关产业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相互开放、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党员教师深入学生教学实践一线,亮身份、做示范,提高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的同时,强化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特点特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育人中,在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中心等方面实现有效调整,实现教师共享、设备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显著提高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育人的效能[4]。建立了以“五共”(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协同共赢)为特色的专业“协同共赢”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院(所)合作,极大地提高社会资源参与教育的能动性,使企事业单位从被动接收学生实习转化为主动邀请,全面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利用全社会的育人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引领,实现引领实效。
3.3 营造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融合, 风清气正的外环境与理性平和的内环境
以思政引导教学、以思政促进教学、以思政提升教学,扬优秀,树榜样,不断以视觉的触碰来激发心灵的感悟,来实现对“90 后”大学生的持续性、渗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
外化育人:塑造风清气正的外环境,强化环境教育,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在教学实践中,把思政教育与科研导师制相结合,使课内、课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实践互动,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在塑造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一是任务驱动式科研活动。运用导师讲政治的能力,结合导师研究方向和项目,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二是自发式科研活动。学生自己组建科研兴趣小组,自主选择指导教师,自主设计项目方案,完成科学研究,形成科研成果,导师在指导孵化项目的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三是学科竞赛式科研活动。导师指导学生参赛,延伸科研实训能力培养,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三创”“互联网+”等国家级、省级竞赛或行业、企业组织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活动,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互动,将思想政治工作如“盐”一般溶解于学科竞赛辅导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6]。
内化育人:提升导师讲政治、懂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育人水平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引入团体辅导方法,将“90 后”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多种心里因素调动起来,尊重他们的人格需求,满足个性化的内部需求,以团体辅导为载体,让参与成员互相交往,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支持、鼓励,共同探讨彼此关心的问题,最终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使得成员在互动体验中成长、学习并改进其观念、态度和行为,使他们树立稳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担当,让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在内化育人中实现成效,实现全过程内化隐性教育的功能。
4 结语
高校要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思政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会贯通,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贯穿于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增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使学生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