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血:可能是缺硒“惹的祸”

2020-12-11上海市中医药大学血液科博士夏乐敏图片提供

中老年保健 2020年6期
关键词:动物性溶血性细胞膜

文/上海市中医药大学血液科博士 夏乐敏 图片提供/壹 图

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遍布各组织器官和体液,对许多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和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硒缺乏容易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下降,不仅可能引起癌症、心血管病、肝病、白内障、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而且还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威胁人类健康。

硒缺乏:红细胞细胞膜容易受损

我们知道,成熟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 天。正常情况下,全身成熟红细胞总数中每天约有1/120 因衰老而消亡,同时,有相等数量新的成熟红细胞生成,如此,使得人体内成熟红细胞保持恒定。某些原因,如硒缺乏,会使得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过早或过多地被破坏,就可能发生“溶血”。此时,通常骨髓会加速造血,以补偿红细胞的不足。但是,如果红细胞的破坏能力超过了骨髓最大代偿能力,以致新生红细胞不能补足破坏的红细胞数量,就会发生贫血,这种贫血被称之为“溶血性贫血”。

研究证实,硒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抗氧化,是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强力抑制剂,能“抗衰老”,保护红细胞细胞膜的完整性。如果人体缺乏硒元素,红细胞细胞膜的膜结构完整性很容易受到破坏,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一旦红细胞的破坏能力超过骨髓最大代偿能力,就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

老幼孕缺硒:更易受到伤害

国内外一些研究发现,胎儿缺乏硒元素容易出现发育迟缓;缺硒的新生儿中,早产比例较高,并且容易发生溶血性贫血。除此之外,孕妇和青少年也是容易缺硒的人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机体营养消耗大,如不注意及时摄入营养素,也容易出现硒缺乏,进而出现溶血性贫血。

研究人员还发现,老年人是贫血高发群体,进一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老年贫血患者的血液中,大多硒含量不足。分析认为,老年人缺乏硒元素和平时营养摄入不足有关,加之机体代谢减缓,容易出现红细胞寿命缩短,发生“溶血”现象。再加上骨髓造血能力衰退,来不及补偿,最终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发生。

饮食均衡:预防硒缺乏的宝典

根据中外科学工作者对食物含硒量的测定我们可以发现,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含硒量>蛋白质含量低的食品含硒量,其顺序为动物内脏>海产品>鱼>蛋>肉>蔬菜>水果。可见,动物性食物含硒量较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摄入动物性食物不断增多,但是,饮食习惯还是以食用植物性食物为主,这可能导致动物性食物不足,硒的摄入量偏低。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粮食主要种植地如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均为低硒地区,其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这也可能造成食用这些地区粮食的人群普遍缺硒。

一般来说,我国成年人除食物之外,可每日补硒25 微克左右;缺硒成年人每日应补硒50 微克或75微克以上。在天然食物中,富硒大米、富硒小麦、海鲜、蘑菇、鸡蛋、大蒜、银杏等含硒元素都比较高,因此,缺硒人群可以适当多摄入一些这类食物。可以这么说,只要食物摄入适当,硒元素缺乏及其导致的溶血性贫血是可以预防的。当然,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硒制剂。

摘自《大众医学》

猜你喜欢

动物性溶血性细胞膜
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危害与控制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皮肤磨削术联合表皮细胞膜片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宫永宽:给生物医用材料穿上仿细胞膜外衣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香芹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影响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动物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