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分布、类型与保护
2020-12-11唐翔王琼
唐 翔 王 琼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受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影响,福建境内的传统聚落可大致分为闽东、闽西、闽南、闽北、闽中五个区系。[1]位于福建省东北翼的宁德市俗称“闽东”,下辖1区、6县和2个县级市,宁德背山面海,东临东海,南连福州,西接南平,北邻浙江温州,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沿海为小平原,区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宁德的传统聚落特征属闽东区系,在传统建筑材料的特征上呈现出夯土、石材、青砖交汇的杂糅混合。宁德市目前已有中国传统村落151处、福建省传统村落169处,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由于地处沿海,历史上受倭寇侵扰,这些传统村落中又呈现出强烈的防御性特征。目前对福建海防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福建倭寇及倭患与民俗的研究[2-3],福建沿海卫所防御体系与海防聚落的研究[4-9]。本文对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数量、分布特征、类型与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彰显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福建海防传统村落的概况
中国传统村落原指古村落,2012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会议决定,将古村落名称定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目前,我国先后公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计6819处,其中福建的中国传统村落总计495处。
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所辖的9个设区市中,有6个是沿海城市,这6个沿海设区市共有中国传统村落288处,分别为福州47处、厦门0处、泉州42处、宁德151处、漳州45处、莆田3处。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其海岸线北起福鼎市、南至诏安县,长达三千多公里,占我国海岸线总长度的五分之一。这一区域也是历史上倭寇经常侵扰的地区之一。明朝嘉靖年间,倭寇集中力量大举进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倭患平息后,倭寇纷纷南下骚扰福建沿海,福建成为倭患中心。为抵御倭寇,福建自明代开始进行海防卫所建设,明洪武至弘治年间先后共建成卫、所24处(表1)。
表1 明代福建海防卫所分布
倭寇侵扰对福建沿海的居住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村落而言,其影响不仅局限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还体现在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如村落称谓、聚落形态、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地方民俗、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福建沿海防御型传统聚落的特征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海防卫所古村落,这类村落是由明代军事基地逐渐民化形成,既保留其诞生之初的军事特性,如城墙高大、四面城门、城内有水濠,其街巷、民居以及祠堂庙宇又有传统聚落的特征。另一种类型是普通沿海防御型传统聚落,这类传统聚落是在受到倭寇侵犯之后进行村落的防御建设活动,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建设城墙,在原有街巷的基础上增加巷战空间,并将村名更名以“城堡”。福建海防传统村落是对上述两种类型的统称。
福建6个沿海设区城市的288处中国传统村落中,海防传统村落有16处,其分布为:莆田1处、福州2处、泉州3处、漳州5处、宁德5处、厦门0处(表2)。其中3处海防卫所古村落成为中国传统村落,分别是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福全所)、漳浦县六鳌镇鳌西村(六鳌所)、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平海村(平海卫),1处海防卫所古村落成为福建省传统村落即霞浦长春镇大京村(大金千户所)。
表2 福建的中国传统村落中的海防传统村落
续表2
二、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
宁德市自2012年以来共有151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约占福建省中国传统村落数量的百分之三十(表3),在各区、县中以古田县、蕉城区与屏南县最多(表4),除蕉城区外,沿海各县的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分别为福安市17个、福鼎市10个、霞浦县5个。
表3 福建省与宁德市各批次的中国传统村落数量
表4 宁德市各区、县的各批次中国传统村落数量
宁德海防传统村落总计6处,其中中国传统村落5处,福建省传统村落1处,其分布为福安市1处、福鼎市3处、霞浦县2处。从分布情况来看,各区、县的海防传统村落比较均衡,多为普通沿海防御型传统聚落,宁德市仅存的海防卫所古村落霞浦长春镇大京村目前仅为福建省传统村落。
三、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类型与典型案例
(一)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类型
宁德的普通沿海防御型传统聚落,如果其始建年代早于倭患年代,那么它是在既有的聚落基础上进行防御建设,这类村落一般年代久远,其形成历史都早于明代,宁德这类普通沿海防御型传统聚落有福安市溪潭镇廉村与福鼎市店下镇巽城村。宁德沿海还有一部分村落的始建年代晚于倭患年代,那么建设之初防御思想就根植于聚落的营造之中,宁德这类普通沿海防御型传统聚落有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与霞浦县沙江镇八堡村。
(二)海防卫所传统聚落——大京村
大京,古称大金,地处霞浦东南海滨,今天的大京村是大金所城发展演变而来。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下诏设置海防巡检司千户所,江夏侯周德兴执行“高筑墙”战略,在此地兴建城堡,规模较其他千户所大。大京古城堡三面傍山,东面临海,所城周长2800余米,墙高6.5米至9米不等,城垣由块石与乱毛石混合砌筑而成,基座宽5.6米,墙顶宽3.6米,系花岗岩砌成,辟东、西、南三门,其中东门为双重城,半月型瓮城形式,砌石缝均以铁水浇固。瓮城是在城门外修建的半月形护门小城,属于所城城墙的一部分,是所城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所城曾有8个城楼,城上窝铺、炮位等设备齐全,墙下开挖护城河,长约850米。所城与外海烽火门、南日山互为表里,结为犄角,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人称“海涯屏藩”。
所城内街巷相对规整,相互交织构成了“丁字形”的街巷网络格局。大街直贯东西,长约1200米,为条石拼铺的7米宽道路,并于丁字街交叉口处兴建迎恩亭、天地亭、巷里亭、仓口亭等4个跨街亭,并在4个跨街亭所在的街边开凿有4 口水井。1991年大京古城堡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
图1 大京村城堡
(三)普通沿海防御型传统聚落
1. 廉村
廉村,原名石矶津,位于福安市溪潭镇穆阳溪中游西岸。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光禄大夫薛贺为躲避战乱由江左南迁福建,其六代孙薛令之为“开闽第一进士”,唐肃宗嘉许其廉洁贤明,敕封石矶津为“廉村”、水为“廉水”、山为“廉岭”,人称“三廉”,廉村也被喻为“开闽进士第一村”。廉村曾是通往大海的内河港口,也是沟通闽东北和浙南的水陆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村东穆阳溪尚存大小两个码头。
廉村北枕灵岩山,西倚南山,村后有湖山和狮岩山,廉溪蜿蜒形成“腰带水”。村落整体朝向坐西朝东,主要居民点位于穆阳溪西侧,村内街巷中的古官道中间及两侧各铺设一道条石,形成三轨,其间以鹅卵石铺设,其他巷道中间铺设条石两侧铺设鹅卵石,祠堂前,以鹅卵石铺设成花卉、八卦、太极、麦穗等图案。廉村的古民居多中轴对称,主厝居中,前后设天井。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村民筑城墙以御倭寇,称为“廉村堡”,城堡平面呈椭圆形,环绕村庄一周,周长约1200米,西城墙上有古碑一尊,上书“癸水”。廉村堡尚存城门6处,分别为廉门、忠门、孝门、礼门、义门、信门。城堡局部有残损,现保存南北长约450米,东西长约300米。城墙内部用土夯筑,外墙用块石和河卵石垒砌,墙基宽约4米,顶部宽约2米,残高约3米。东墙外为河卵石铺设的泊岸,岸南端有明代修建的宽大石码头。2013年,廉村城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廉村是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进行防御性设施的建设,主要防御设施为城墙(图2)。
图2 廉村城堡
2. 潋城村
潋城村位于太姥山东麓纱帽峰下,村庄南、西、北三面环山,东临东海。潋城村古称“蓝溪潋村”,商周时就有先民在此开基立业,自唐朝以降,人文辈出。理学大师朱熹避难闽东长溪,暂居潋城杨楫家,并在石湖观讲学,拉开了福鼎理学发展的序幕。
太姥山镇作为海防重镇,曾倭患不断。明永乐年间,此处设有储存谷物的潋城仓。清乾隆年间,杨家溪巡检司移至潋城,设潋城巡检署,负责就近巡防缉捕等事宜。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入侵福建沿海,为抵御倭寇,确保御敌前沿粮仓的安全,嘉靖十一年(1532),朝廷委派官员监建城堡,由村里的王、叶、杨、刘等几个大姓分段兴筑,古堡北面依山势修筑,开东、南、西三个城门,城郭周长1127米,高5.6米,宽4米至5米,每个城门宽不足2米,高不足3米,仅可供马车通行,所有的大宗货物都得在城门外拆分运入,城墙由自然石和鹅卵石砌成。潋城呈圆形(图3),城外有护城河绕流。堡内分为四境,古堡曾由一条东西向石板街一分为二,内有环城路,还有长220米、宽1.2米的清水河自西向东走向,中间分渠向南沿街而过。
潋城村也是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进行防御性设施的建设,其防御设施比廉村更系统,主要包括城堡、护城河、粮仓等。
图3 潋城城堡
3. 八堡村
八堡城堡位于霞浦县沙江镇。为抵御倭寇,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由中原迁来的八个姓(彭、蔡、黄、马、游、丁、林、陈)的先民联合集资出工兴建八堡城堡。城堡全长421米,乱毛石干砌而成,有东、西两个城门。西城门设瓮城,城门宽1.6米,高2.5米,厚4米。东城门宽2.0米,高2.5米,厚4米。堡墙用产于当地的青色花岗岩夹插着红色花岗岩方石堆砌而成,固若金汤。城堡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西门是瓮城,规格最大,呈“凸”字形,城墙高约4.5米,全部由2米见方的青石和红色花岗岩石块堆砌而成,城堡外有一条宽约三米的护城河。城内为两条横街与一条直街形成骨架的呈“工”字形街巷格局,。八堡古城堡(图4)于清代同治四年(1865)重修,2010年被霞浦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4 八堡城堡
四、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与保护建议
作为明清海防体系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它是明清抗倭的历史见证与实物遗存;其次,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技术价值体现在先民通过闽东本土的传统营造技艺与乡土材料,营造出适宜时代背景的防御体系,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再次,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美学价值体现在这些古建聚落的土墙、灰瓦、石头城,民居、城楼、城墙等人工遗存与山、海、田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乡土特色分明的闽东人居美景。
鉴于上述历史与文化价值,对宁德海防传统村落提出以下保护建议:
首先,应对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进一步深入的挖掘,对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历史上倭患对传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的影响以及相关文化意义。
其次,进一步完善对宁德海防传统村落中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的认定工作,如对霞浦县长春镇大京村的保存现状进行评估,在符合中国传统村落认定标准的情况下,将宁德市仅存的海防卫所古村落积极申报中国传统村落。
再次,应加强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展示工作,除传统村落的本体展示外,还应结合新的展示技术手段,将实物展示、场景展示、陈列展示与多媒体等高科技展示相结合,探索海防传统村落的多元文化展示,充分实现历史知识科普、历史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统一。
最后,应将宁德海防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将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保护视为明清海防体系的文化保护中的一部分,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延续性。
注释:
[1] 楼建龙:《福建传统民居区系类型概述》,《福建文博》2009年第2期。
[2] 许金顶:《倭寇之患与福建民俗》,《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
[3] 廖春潮:《明初福建倭寇研究》,《黑龙江史志》2012年第3期。
[4] 郑 欣:《明代福建城池的创筑及成因考述》,《三明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5] 尹泽凯:《明代海防聚落体系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6] 严 欢:《明福建沿海卫所防御体系的空间量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7] 林志森、吴正鹏、吴智鑫、谭立峰:《海洋文化视角下的明代福建海防所城聚落形态研究》《新建筑》2019年第5期。
[8] 谭立峰、张玉坤、林志森:《明代海防驿递系统空间分布研究》,《城市规划》2018年第12期。
[9] 林志森、郑 炜、胡捷昭、胡周琳:《论明代闽江口地区海防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