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现状调查与对策

2020-12-11黄铭珊廖雨旋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育人

黄铭珊 宋 维 廖雨旋 周 婷

(1 .2 .4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1;3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13)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作为现阶段大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确保高校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各高职院校均出台了一系列健全学生资助体系的政策,建立了以奖学金、学生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学生资助体系。[1]但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各校都会出现不同情况的问题与困难,例如奖学金的一些评定细则、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问题等。为切实了解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本文以福建省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就如何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调查研究,力求推动和帮助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发展。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中调查问卷的形成是作者根据多年在福建省高职院校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经验以及相关专家学者访谈交流后自主设计而成,有针对性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资助工作人员、就业单位等不同群体设计了差异化的问卷内容,对福建省内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其中《福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调查与对策分析学生调查问卷》共29题,均为选择题,内容涵盖基本信息4题,家庭情况3题,资助政策及渠道了解情况3题,资助体系相关15题,资助满意度3题,问题及建议1题;《福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调查与对策分析教师调查问卷》分为辅导员、资助相关行政人员及教师3类,共设计30题,均为选择题,内容涵盖基本信息5题,资助政策及渠道了解情况3题,资助政策宣讲及落实情况7题,资助体系相关12题,资助满意度2题,问题及建议1题。问卷设计内容全面,内容分布合理,具有较强的使用性和研究价值。

(二)调查对象

以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不同高职院校学生2500人,教师180人。考虑到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调查,所以经济困难学生占所调查人数的比例较大。本次调查共发出学生调查问卷2500份,回收2368份,回收率94 .7%,发出教师问卷180人,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100%,符合调查研究预期。

(三)调查方法

通过在福建省高职院校中发放调查量表、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对告知院校学校资助体系进行研究和比较,找出目前资助体系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促进资助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学生资助评价评估体系,建立诚信教育长效机制,将资助与就业、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拓展资助渠道,丰富完善资助模式。

三、福建省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不一,主观成分占比过大

高职院校的资助主要是为了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业问题,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因为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只有做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的精准识别,才可以真正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学生。但据调查看,目前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盖章确认,但各部门的工作能力良莠不齐,可信度不高;高校难以具体深入调查与核实每位学生的真实材料和具体生活支出,部分学生为了拿到补助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这些都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资助工作面临困境。

从调查结果来看,如图1所示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的困难等级认定程序对经济困难学生困难等级的认定存在问题,人为因素大,比较形式化,主观倾向性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等级评定往往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一方面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会刻意隐瞒家庭的真实情况,出现诚信意识不强的现象;从图2“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中家庭收入填写情况”的调查结果统计看来, 有超过1/3的学生有着隐瞒家庭真实情况的现象。另一方面,各地区对家庭情况困难的认证标准不同。比如黑龙江2019年低保户的认定标准是556元,而上海市低保户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是1160元。[2]从图3“政府对贫困认定工作的影响作用”的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来,有39%的学生认为各地在出具证明时标准不同或把关不严,18%的学生认为政府滥开证明。而这种认证方法的差异和政府认定工作的不到位势必会导致学的不公平。

图1

图2

图3

(二)资助体系不够完善,全面帮扶重视不足

随着高职院校资助困难学生工作的深入,可以逐步转变为各种形式的资助模式,但由于经验不足,方法不多,虽然对物质资助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资助模式和管理方式,但是对精神帮扶和能力提升方面还是缺少重视。家庭困难学生往往来自经济落后地区,他们在生活花销,生活见识方面都会感觉到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距甚远,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而且他们因为家境困难,对工作就业也有着较高的期待,如果学校仅仅采用单纯的经济资助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为此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能力培养方面才是满足多方位资助需求的有效供给。

从图4的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这一改变。在对“您认为经济困难学生面临最主要问题和压力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中,虽然经济压力占据了较大比重,但是人际交往,情感,学习,就业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因为很大的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来自于农村,他们到了大学就和城市学生的差别体现了出来,不自觉地存在一定的自卑心态,感觉可能会被城市学生看不起,他们更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和同学接触交流,在人际关系上把握不够到位,部分学生还有可能长期处于孤独的境地。换言之,人际交往问题使他们更容易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图4

(三)资助育人结合不够,激励功能难以实现

资助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更是一种育人精神上的脱贫脱困,可以让被帮助的学生懂得感恩,增强进取精神,将来能努力学习,回报国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和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受到资源禀赋的限制,资助形式大多表现在单一的经济支援,在思想上的教育引导力度还不够,没有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激励作用。

从调查数据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比例超过20%的班级只有7%左右。这绝大多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是单纯的依靠学习或者社会的贫困资助补贴,缺少一种化贫穷为力量、奋发进取的精神。

四、改进的建议与对策

(一)健全资助育人体系,探索主体多元的资助支持系统

目前,就福建省内高职院校而言,绝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以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勤工助学、临时(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几种主被动形式互补的资助构架。在这样的资助体系下,资助来源、资助认定、资助管理,甚至资助评价的主体单位都归属于学校资助管理相关部门,这有利于提高资助效率、保护学生隐私,但同样资助的功能和权利过于集中也势必会造成学生满意度的下降,同时也可能会形成一环出错而环环出错等常见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逐步构建多元主体的资助工作体系。从资助来源看,可以积极引入社会资助资源。制定合理化的社会资助政策,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建立社会资助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助来源的多元化。并且在与社会资源的合作过程中,还可以在人才培养、生产实习、定向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从资助认定看,建议政府部门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家庭情况认定时,能尽可能地统一标准,严格把关,摈除主观因素做到客观公正。同时,学校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认定机构,提升资助认定工作的公信力。从资助评价看,要拓展评价主体的内容,将学生评价、资助机构自评、社会认可度评价、家庭满意度评价等多层次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反馈,从而对现有资助体系进行反复的修正与改进,形成资助体系迭代的良性循环。

(二)深化资助育人功能,构建全过程资助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在经济资助帮扶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持续增加资助育人方面的资源投入,努力构建覆盖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系统化的资助育人体系,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脱困的同时,实现其心理脱困、能力脱困和精神脱困,为新时代国家建设输送优质人才。首先,要构筑心灵港湾,依托学校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形成富有针对性的困难学生心理支撑课程,利用心理问卷、心理沙龙、心理咨询和心理课程等方式聚焦经济困难学生的新生适应、学习压力、恋爱焦虑以及自信心建立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辅导提升。其次,要搭建学习平台。经济困难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软件课程等方面有或多或少的短板,针对类似课程对经济困难学生采用适当形式进行提前辅导与帮助,对于其自信心的树立、学业成绩提升、学习环境融入都有非常显著的提升作用。再次,要打通实践环节。实践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应该加强其在实践环节上的投入,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最后,要铺就就业之路。能否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是检验学校育人成果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检验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经济资助做得再好,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就业,无法完成由“大学生”向“工作者”的转型,无法实现从社会“输血”到为社会“造血”的转变,那么高校资助育人功能都是打折扣的。简言之,高职院校应完善资助育人功能上的不足,形成更系统的符合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体系,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树立感恩回馈社会的正确就业观念,匹配合适的就业岗位,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好就业、就好业。[3]

(三)提升资助育人精准度,搭建数字化资助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5G、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日趋成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数字化精准资助变为可能。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各自办学特色和学科技术优势探索构建一套从学生行为数据捕捉、大数据动态分析、多层次精准认定、经济困难学生预警、终端可视化呈现以及动态评价与反馈一体化数字资助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的真实、客观、响应迅速等优势,实现传统资助认定、资助评价的数字化转型,再与现有资助认定结果进行比对、融合,从而实现对“隐形困难学生”的深度挖掘,对“假性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度和针对性。[4]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资助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学生数据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也是各高职院校日常工作范畴,如学生入学信息、心理普测数据、学生餐卡使用情况、学生每日门禁数据、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等。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数字化资助平台实施过程中各数据之间的相互融通与学生个性画像的精准算法。举个例子:对于学生每日门禁数据中进出学校的时间相对固定的学生,如每周一、三、五晚6点离校,晚11点返校的学生,可形成校外兼职或校外培训的初步筛选,再结合其学生餐卡使用情况、家庭情况登记表等大数据综合分析可进一步筛选确认出部分靠日常兼职来维持生活的“隐性困难学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学生数据融合前一定要做好数据安全和保密工作,谨防由于数据泄漏或数据篡改而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

五、总结

在国家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立足本职,直面挑战,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符合高职院校实情,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资助育人体系,并依托大数据和智能化环境的背景积极在精准资助方面持续发力,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与问题,为国家脱贫攻坚战役贡献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一份努力。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