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即创造,游戏即发展

2020-12-10沈海洋

幸福家庭 2020年17期
关键词:手脑王菲陶行知

沈海洋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周边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深深吸引着幼儿,他们的世界充满好奇与幻想。大自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成人的举手投足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灵动的双眸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好学、好问、好玩、爱思考、爱模仿的特性让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启蒙教育者应该为幼儿提供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如何最大化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如何促使幼儿个性的和谐化?如何把握一日活动的结构化?这些问题都提醒着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自己的职责,时刻为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生活为幼儿积累经验,

成为教育的“活教材”

把教育局限在学校,把幼儿封闭在幼儿园,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生活里的繁杂琐事是幼儿创作的源泉,在特定的教育场景下,幼儿会在脑海里上演一幕幕的往事,经过大脑的加工和筛选,把认为适合当前活动的现象表达出来,此时幼儿的辨别智力得到了发挥。幼儿具有好奇、喜欢模仿的特点,对于身边的一切新鲜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会在不断地观察和探索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及相关知识。比如:在游戏中,柳柳成了理发店的理发师,她的顾客很多,许多小朋友都去理发,欣怡坐在那里,柳柳先帮她洗头,然后用吹风机把头发吹干,接着用梳子为她梳头,问道:“欣怡,今天你要弄什么发型?”欣怡回答:“给我弄个漂亮的发型。”不一会,弄好了,柳柳让欣怡照照镜子,看看漂不漂亮,欣怡高兴地点点头,接着柳柳说:“如果你满意就交钱吧,我还要为下一个人理发。”从游戏中可以看出柳柳平时一定去过理发店并仔细观察过理发师的一举一动,从而可以模仿理发师的行为,对理发的全过程掌握得很熟练,并且顺序正确。可见,柳柳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是一个爱观察、爱模仿的小朋友,游戏让幼儿懂得了要怎样“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提供更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空间,根据幼儿好模仿、爱游戏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活动中不断挖掘幼儿的潜力,分析幼儿的个性心理特征,让生活经验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手段,让简单而有效的活动收获意想不到的价值。

游戏为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的

平台,使其在“玩”中学

游戏时间到了,幼儿兴奋地欢呼着,像是约定好似的,他们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又一次开始了不同的全新游戏体验。“快来买啊!便宜啦!买一送一啦!”超市里热闹非凡,一场大促销正式拉开帷幕,小营业员王菲正挥动双手,热情叫卖着,我也被这热闹的景象所吸引,赶紧去“抢购”。在游戏讲评环节,我请小朋友们说说今天的收获,王菲第一个站起来并笑着说:“我们超市今天赚了很多钱,我真的很开心!”“你是怎么想到买一送一的?”我追问道。“因为上次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时,超市里的阿姨告诉我的。”她兴奋地说。

逛超市的生活经验为游戏提供了条件,王菲在模仿超市里的阿姨时,巩固了对“售货”行为的认知,她的记忆力也得到了提高,并实现了自我满足。《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由此可知,生活经验能够推动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再现生活的重要手段。

解放儿童,使其手脑联盟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因此,把幼儿独特的思维和好动的天性相结合是现如今幼儿教育的趋势。幼儿教育的途径较多,但最利于幼儿发展和接受的则是平凡的“生活”和有趣的“游戏”。生活是可“触摸”的教育,实实在在;游戏是可“看见”的教育,真真切切。所以,解放幼儿,让其手脑并用,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无限可能。

《纲要》中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所以,教育因生活而存,生活因教育而兴,二者密不可分。在启蒙教育中,生活对幼儿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遠。爱玩、好动是儿童的“专利”,游戏是他们释放能量的“磁场”,始终保持教、学、做的一体化,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的价值。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前的幼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理论和方法值得现代幼儿教师学习和借鉴。应根据幼儿的差异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发展。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后塍幼儿园)

猜你喜欢

手脑王菲陶行知
泰州:“手脑”协同让高速公路管控更精准
本期“手脑互联网”答案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王菲版《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也那么动听?
王菲室内设计作品
王菲与那英的《岁月》
单身女人当许晴,离异女人当王菲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