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明昌,扶贫路上的“菇神”

2020-12-10陈霖

环球人物 2020年23期
关键词:统战部黑木耳木耳

陈霖

1964年生于山西大同,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科技扶贫十五年杰出贡献者”,现任山西农业大学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常教授,半个月了,菌棒出不了木耳,怎么办?”一天清晨5点多,常明昌接到中阳县菇农打来的微信电话。常明昌揉了揉眼睛,打开视频,让菇农带他看看菇棚。“不要紧!木耳正催芽呢。你记得给它通风换气,防止高温高湿。”挂了电话,他把这话转发到木耳栽培的微信群,提醒其他人注意这个问题。

截至今年11月23日,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产业扶贫是指将某个领域发展成具备规模的产业,有了产业链,老百姓能保证就业、获得收益,因此是脱贫的重要方式。就在第二天,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常明昌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他将食用菌做成规模化产业,对脱贫事业做出了贡献。

领完奖,常明昌回到位于吕梁山的中阳县,这也是第八十三个应用了他所发明改良的食用菌技术的县。吕梁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中阳县刮大风时尘土飞扬,在这里待上一天满身是土、脚上裹泥、嘴里含土。这种地形地貌制约了经济发展,曾有一段时间,山西一半的贫困县在这个山区。今年,常明昌成为中阳县食用菌产业的顾问,手把手指导农民种菇。他的微信里有几十个食用菌栽培群,每个群有上百人,他常往群里发栽培的注意事项,又跑现场教农民。

菌类为何能帮助农民脱贫?菌菇能拿来吃,还能分离出各种活性成分,制成保健品和药品。它有丰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能卖好价钱。因此,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到了菌类之一的黑木耳能帮助扶贫,并赞“小木耳,大产业”。

几十年来,常明昌从在实验室房前屋后种植食用菌,再到将其做成一个省份的重要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他农业理念的转变。这要从30年前的一顿麦当劳说起。

受到麦当劳启发

大部分人印象中的灵芝如手掌大小,大的也就如脸盆,而记者眼前的常明昌正拿着一朵直径1米的灵芝。

菌类分为草腐菌和木腐菌,前者可用草、秸秆、麦草、杂草栽培,如双孢菇;后者要用玉米芯、木屑、枝丫材等栽培。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食用菌人工栽培產量很少,但实际上,华北地大物博,森林繁茂,深山老林里有着种类繁多的食用菌。这个学科在当时尚未完全建立,有非常大的开发空间,不少人投入研究,比如青年常明昌。

常明昌生于山西大同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小时候每天5点起床,冬天去地里捡料炭,秋天捡土豆、白菜,母亲鼓励他“男儿不吃10年闲”,父亲告诉他“人穷志不短,吃尽苦中苦”。他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考上了山西大学生物系本科,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大学生。

他师从著名食用菌专家刘波,开始接触菌菇,上山采菇考察成了日常。“我喜欢菌菇的特殊气味,它们奇形怪状,也特别好看。”不过在那个年代,采标本既困难,又危险。一次,常明昌上山采菇,待得太晚,下不了山,为躲避野兽,就爬上树蜷缩在树杈上,用塑料雨衣裹住自己;采集标本时最怕打雷,因为随身携带的铲子、剪刀等工具大多是金属的,一旦被雷击中,十分危险。

几年下来,常明昌成了小专家,大学毕业便到山西农业大学当助教。那时,一般发表4篇论文就能升为副教授,常明昌没用几年就发表了45篇。

1991年,他到北京参加研习。当时,国家已开放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许多知名国际企业在中国开店,比如被视为“西方餐饮文化标志”的麦当劳。常明昌第一次见“洋玩意儿”,那时一个月工资114块钱,他花了21元买了份基础套餐:一个汉堡和一杯可乐。“真没吃饱,想再点一份,但吃不起了。”常明昌摸着肚子,正要走出去,服务员帮他开门,说“谢谢光临”时特精神,一问,服务员一个月能挣400元。

那天晚上,常明昌失眠了。“我搞的研究、写的文章有多大意义?能对社会干点啥?我能让平民百姓笑得像麦当劳的服务员那么开心吗?能让他们一个月挣400块钱吗?”

从那时起,他领悟到“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真正含义。“如何把知识变成真金白银?我搞的学问看起来高大上,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要为社会生产的需求服务,才有活力,也才能体现我的价值。”很巧的是,他回山西后偶然到访一个村子,穷乡僻壤,孩子衣衫褴褛,只能采野蘑菇卖点钱。他想:如果农民能种很多蘑菇去卖钱,生活不就好点了吗?

当时正值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国家开始鼓励创业,他找校领导,想开发技术并推广到市场,经批准后创办了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但当时创业的人凤毛麟角。常明昌推着小推车收罐头瓶拿来做实验,路过的人冲他喊:“教授!在收罐头瓶啊!”

常明昌回忆着,对记者苦笑:“那个年代还没形成创业氛围,知识分子最要脸,做企业最重要的还是得放下脸面。有人连讽刺带挖苦喊我,我不管那些,就对他说‘你家有没有罐头瓶?5分钱一个卖我吧。”常明昌像垦荒一样埋头干,培育出能大规模种植蘑菇的新技术,比如黄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抹泥墙栽培灵芝香菇猴头菇。这意味着,种蘑菇不再局限于原先的庭院经济模式——在农民房前屋后、地下室等闲置空间种植,而能在更大范围内栽植食用菌。

1999年,他到国家级贫困县安泽县蹲点,把农民用来烧火的树枝、玉米芯、秸秆、锯末拿去种蘑菇,花了两年为全县新增4000万元产值,还陆续建了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

自那之后,常明昌的足迹遍及山西全省,他栽培的食用菌则销往全国。他在临县、汾西等40多个县区开展产业扶贫,培训4万多名农民,推广300多个品种,还建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香菇、木耳、杏鲍菇、灵芝、北冬虫夏草等基地,创造了约36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时任国家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在一次会议上说:“有个山西小伙子能把蘑菇从庭院经济做成产业化模式,再到工厂化模式,是把蘑菇‘做透了,他是‘菇神啊。”常明昌“菇神”的称号就这样传开了。

种出唯一夏栽的黑木耳

在中阳县的蘑菇生产基地,上万个菌棒整齐排布。这个产业已成为中阳县的支柱产业。事实上,产业扶贫得以开展,不仅需要科技专家,还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双管齐下,方能奏效。

2018年,中共山西省委统战部成立山西统一战线助力脱贫攻坚深度贫困“百千百”工程领导组,山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徐广国任组长。统战部定点帮扶中阳县。当时,徐广国到中阳县考察,看到农民院子里的木头长了木耳,发现山沟里也有黑木耳,判定中阳县适合栽培木耳。而统战部能协调党外人士等资源,可以快速聚集资源开展脱贫工作。常明昌是九三学社成员,今年徐广国找到他,想请他帮助中阳县进行食用菌栽培。两人聊了两个多小时,结束时,常明昌问:“徐部长啊,咱真干吗?”“当然真干!”就这样,常明昌被任命为中阳县食用菌产业顾问,带领团队为本地制定木耳发展规划,并指导农民栽种木耳。

提起“伯乐”徐广国,常明昌颇有感触。徐广国是黑龙江人,曾在牡丹江市担任市委书记,任职期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中国黑木耳有2/3在东三省,其中大部分在黑龙江牡丹江的东宁市。”领导的重视鼓励了常明昌。一次,徐广国去村里考察,“噌”一下蹲下,用手掰开混杂牛粪的土块,查看土质状况。常明昌说:“徐部长是省委领导呀,来中阳县十几次考察,蹲地下直接掏牛粪查看,还到学校看望我们团队,这是真想干成这事。你说你感动不感动?我一个基层工作者,能不拼命干吗?”

常明昌开始着手,首先就是把栽培技术教给农民。他带领团队赶往中阳县,跑遍7个乡镇,调研木耳基地。为了让老百姓明白种菇道理,常明昌用熟悉的事物作比喻。“菌丝好比是根茎叶,蘑菇是果实,孢子是种子。”农民一听,很快就懂了菌类不同部位的功能。“给蘑菇喷水要先下毛毛雨,毛毛雨有多小?就是你把莲蓬头朝天喷,落下来雾状的水,莲蓬头离远一点就是中雨,不同季节要下不同的雨,才能保证菇的生长。”这样比喻,栽培方式一目了然。

常明昌还给农民上“思想课”。他每次去村里,就带上录像带、U盘,播案例给农民看。渐渐地,农民明白把蘑菇种成集中连片能提高效率,快速挣钱。

相较于其他地区,中阳县的黑木耳极具特色。这里木屑资源丰富,气候干燥,不易发霉或形成病害;晚上冷,植物新陈代谢低,营养消耗少,能保留药用成分。再加上天然的山泉水,种植时也不用农药,种出来的黑木耳几近天然,肉嘟嘟的,像小碗一样,肉质肥厚,被俗称为“碗耳”,咬起来很劲道。中阳县还培育出全国唯一能在夏天栽培的木耳。

种出了木耳,还得卖出去。这就要提到“消费扶贫”、以买代帮。统战部联合当地各大民主党派以及企业家,请他们对点购买农户的黑木耳。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决定召开全国食用菌创新产业大会,让农民直接对接市场。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今年夏天,疫情仍存在不定期、小规模暴发的情况,在那时办千人大会,风险很高。“反对声很多,万一发生疫情,各层级政府都要被追责,不少领导怕发生疫情、怕担责任,这能理解。可是,农业是有时令的,农民能等吗?产业能等吗?”

好在,统战部顶住了压力。为了避免疫情发生,统战部和当地政府进行了省市县各个层次的防疫措施:排查报名参会人员的路径、来自中低风险区的人进行核酸检测、开会地点要在通风的大会议室、严格控制座位距离……今年8月8—9日,中阳县成功举办了全国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小木耳、大产业”学习研讨会,这也是该会首次在华北地区举办。

当时,全国有18个销售蘑菇的经销商来到中阳县,会场的黑木耳全部售出。经销商摸着肥厚的黑木耳,直接與菇农对谈,还去地里查看,果然形成了“产销对接市场”的模式,也就是菇农能直接与买家联系,增加了销售。农民种木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中阳也获得了“中国十大木耳种植基地”称号,被称为“华北木耳第一县”。就此,这里形成了木耳生产生态链和扶贫产业链,率先蹚出新路子,促成传统农业的转型。

“请尊重像薇娅这样的带货主播”

今年10月,常明昌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同获奖的还有“带货女王”薇娅。她搞直播,帮农民卖产品。

薇娅刚火起来时,常明昌看到网上有人评论:薇娅不就是搞直播的吗?谈起这件事,常明昌为她叫屈:“请尊重人家,像薇娅这样的主播帮老百姓卖出去了多少东西?凭什么瞧不起这个行业?每个时代都有新技术,这些年有了直播带货,通过科技把农产品转化成生产力,这是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

这是常明昌对现代农业的理念。10年前,现代化农业得到重视,那时的常明昌做农业已有20多年,他意识到农民群体已大大不同。“以前是青壮年劳动力,现在干农业的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劳动强度大他们干不了。而且,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农业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是不愿干的。所以应该发展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农业也应该有4.0,才会吸引‘新农民和非农业行业的投资人,促进这个行业良性循环。”

中阳县有个现代化的菌棒生产基地。生产车间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便于随时调控温度,生产过程全自动化。“365天能天天生产,摆脱气候影响,苍蝇也飞不进去,能实现真正的有机农业。”这个基地每天最多能产20万个菌棒,并发给农民朋友。“这就好比生产的即食食品,人们拿回去热一热就能吃。老百姓拿着这些菌棒,直接放地里,加强通风换气,增加水分湿度,就能种出木耳。”

“农业是啥?”常明昌曾这样问他的朋友,大部分人却答不上来。“人们总以为种植养殖加工就是农业,但按照生物领域划分,还应加上食用菌种植。”

常明昌的每个朋友圈都会用蘑菇图标开头,蘑菇是他的“自画像”。“植物是大自然的生产者,它们有阳光就能生长,可以产出瓜果蔬菜;动物是消费者,大动物吃小动物,动物吃植物;而动植物的尸体要如何处理?它们能被菌类分解,菌类是大自然的分解者、清道夫。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是个清道夫、垦荒者,用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减少贫穷。”

图说:

在常明昌心中,蘑菇是他的自画像。图为中阳县的棚栽木耳,他站在黑木耳“墙”边。

1999年,常明昌(前右)在安泽县给农民做菌菇栽培培训。

青年常明昌(右)经常跟随食用菌专家刘波上山采集蘑菇标本做实验。

2020年,山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徐广国(前右二)在中阳县考察并指导木耳生产,常明昌(前左二)正在介绍木耳状况。

生产车间里的流水线,一株株菌棒逐渐成形。

2020年,山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张晓光(左二)调研新品种白玉木耳。

2020年10月,常明昌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获此殊荣的还有“带货女王”薇娅。

猜你喜欢

统战部黑木耳木耳
会“变身”的黑木耳
黑木耳成为扎赉特旗农民致富新产业
毛泽东给表侄文九明的信
巧洗木耳
六盘水市委统战部开展走访退休老同志活动
发现木耳
木耳变形记
黑木耳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