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数学课堂的多元构建
2020-12-10施静
施静
摘 要:打造快乐数学课堂,是理想数学教学的追求,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师应关注情境引趣,让学生快乐学习;还应重视游戏激趣,让学生快乐活动;也应通过故事促趣,让学生快乐探究。引领学生积极地投身于知识形成的探究之中,让数学课堂充满快乐、充满灵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快乐课堂;多元构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度解读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用童话开篇、游戏活动、故事情节等内容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让学生走出枯燥的数学概念学习、机械的数学计算学习等怪圈,让课堂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得数学课堂趣味横生,从而诱发学生内心那份对数学学习的渴望,体会到实践操作的乐趣,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使快乐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旋律。
一、情境引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把情境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利用情境之意,引发课堂情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知识,努力把它与相关的话题、景物等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个有助于学习深入的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学习充满趣味。
如,在一年级“比较大小”教学中,教师就得善于用打比方等策略,让原本枯燥的概念记忆,变成有趣的情境助力学习,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表述中初步建立大于号、小于号的表象。同时,将它们与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大于号、小于号的形象变得具体、直观,使学习理解不断加深。
一是引导观察,形成感悟。大小比较是教材安排于10以内数认识学习之中,其缘由很简单,那就是学生已经建立了数的概念,知道像1、2、3、4、5等数的存在意义,以及形成了物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学生深度把握数的认识,形成大小关系的建构,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建立了经验储备和提供了思维支持。
当然,在这一过程的学习中,教师要紧扣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观察情境图入手,从理解相等关系入手,为学生顺利理解大小关系,并学习用大于号、小于号等抽象符号表明大小关系提供支持。
二是利用感悟建构概念。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变成动画式的学习情境,结合多媒体优势,特写需要深入解读的内容。比如,为帮助学生建构等于的认识,形成等于号的概念,教师特写小猴子的个数与小兔子的个数,并通过一一对应的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形成等于的感知,进而引导认识等于号,使得等于号的学习建构有效形成。引导学生说一说2本数学书和2本语文书是一样多,明白2=2的基本要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于号。
观察小松鼠的个数,以及小狗的个数,在一一对应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小松鼠的个数是5个,比小狗3个要多一些。因为一一对应的小狗只有3个,小松鼠多出了2个。故而帮助学生形成5比3多,3比5少的概念,进而初步形成5大于3,3小于5的表象,建构对应的认识。多少概念的形成,也就为学生理解大于号、小于号提供丰富感知。同时,为帮助学生建构更为细腻的比较符号表象,形成较为深刻的学习记忆。教师还应在用活学习情境的基础上,让大于号、小于号变得更生动、更形象,从而使得学习变得更有趣,最终促进学习理解的深入,加速建构。为帮助学生有效感知与记忆小于号、大于号,在丰富的情境下,教师结合打比方的方式,把大于号、小于号编成儿歌来教学,让学生在儿歌诵读中理解符号,建构符号。“模样像箭头,帮助比大小,开口对着大,尖头对着小。”易记、易悟的儿歌,会让学生记忆犹新,也能帮助学生学习使用这些符号,形成扎实有效的学习经验。
二、游戏激趣,让学生快乐活动
游戏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也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媒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解读游戏活动,并灵活地把数学知识整合于其中,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静态的知识学习、机械的学习训练等,变为有趣的游戏活动,实现玩中学,学中玩,从而让数学学习快乐起来,也让数学课堂充满欢乐的因子。
如,在一年级“5的认识与读写”教学中,教师就得重视游戏活动与5的认识教学的整合,努力通过有趣的情境、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理解5的含义,掌握5的读与写,从而实现5的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更充满智慧,也使得数学课堂沉浸在欢乐之中。
创设比一比情境,认识5。教学中为引导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1、2、3、4、5等,就得创设比一比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5在生活中的存在,理解5的构成,使得5的学习有趣有味。设计问题,引发探究。“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找5的游戏活动,看谁找得快,找得多?”活动一开始,学生就踊跃地发言。“我有5个手指”,“我有5支铅笔”,“这是5个硬币”,“五角星有5个角”,“我的衣服上有5个纽扣”,“这是5本练习本”等,不同的发言,意味着不同的思考。比赛找5活动,促进了学习的投入,促进学习兴趣的提升,使得整个学习变得有活力、更快乐。
引导尝试,认清5。说出5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学生对5的理解深入,对学习有所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还得引导学生去找一找5的存在。“刚才,大家说得都很棒!你在哪里还看到过5,用有5的物体来告诉大家?”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进行着尝试探索,努力寻找身边的5。“你们看,这把小尺上,这个就是5”,“这本字典上有很多的5,你们看这里是5,这里是3个5(是555)”等。丰富的感知,能够助推学生对5的认识加深,也为他们提炼5的认识,建构5的认知,抽象5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扎实的表象,让整个学习活动更显自主性,也充盈着探究的快乐。为建立5比1、2、3、4等大的概念。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游戏活动。比如,设计一个“找位置的游戏”,让5个小朋友围着椅子转圈,其他小朋友唱歌、拍手,一起互动。听到口令,“找一找自己的位子”。5个小朋友会就近找位子坐下来,却发现还有1个小朋友没有位子了。
生动的游戏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通过找位子,感悟到5比4大,4比5小等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有效的学习建构。
三、故事促趣,让学生快乐探究
故事开篇是小学数学教学最为常见的方式,也是让数学课堂鲜活起来、生动起来的重要策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把握教学内容,精准地使之与故事结合起来,并以此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故事中明悟数学知识的本质,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从而实现高效学习、有效学习的打造。
如,在一年级“2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知识的本质,领悟数数与序数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此情境下积极思考,快乐探究,进一步凸显序数与数数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学习的不断深入。
整合数学知识,编写故事。为帮助学生科学地领悟序数排列与数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教师就得把简单的习题做些改编。如原习题,“有一串鲜花,红花的左边有8朵黄花,它的右边有7朵紫花。这串鲜花一共有多少朵?”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会感到无趣,进而对知识学习没有太多的关注。所以,教师就得把这个问题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分析、学习思考,进而助推学习的深入,让学习活动充满快乐。
思考故事情节,感悟知识。紧扣问题,把它改编成这样的小故事:放牛郎王二小赶着10头牛去草地吃草。回家的路上,他骑在一头牛身上,数着前面有5头牛,后面有4头牛。连续数了好几次,都是这样,他急得哭了,怎么只有9头牛呢?我的那1头牛被谁偷走了……故事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原理的再回味。学生经过分析后,都发出笑聲,“真是个大笨蛋,还有1头牛不是被他自己骑着吗?9加1不就是10头吗?”笑声中,学生的质疑,也使得学习思考有了依据。同时,也为学生研究前面的习题提供了思维支持。
学生在故事中获得了这样排列的规律,总数是前面的加后面的,还得加上自己这一个。所以,学生会很快地理解那串鲜花的排列,知晓鲜花总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要把激发学习兴趣作为有效教学的敲门砖,让学生在兴趣饱满的状态下,积极探索,大胆思考,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既充盈着活力,又闪烁着智慧,更流淌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