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
2020-12-10王海莉王丽
王海莉 王丽
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何在?崔允■教授曾进行过这样简单的表述:“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1]这样的三层促进作用是建立在高质量的校本课程设计和开发基础之上。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中,首先要有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才可能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二者长期良性互动发展最终才可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由此可见,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关键,是以此为契机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找到适合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有效且持续的成长通道。
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如何?怎样才能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打造出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有效通道?本文以深圳市高级中学南校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现状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高级中学部分教师开发的入选深圳市委托开发好课程的调研为例,进行具体探讨。
一、核心素养体系下教师群体开发设计校本课程现状分析
2018年至2019年,笔者对深圳市高级中学集团(南校区)165名一线教师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情况问卷调查及个案走访调查研究,结合学校近三年来积累的学生评价反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上述数据显示,多数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并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式为合作开发,但教师群体对自己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认同度并不高,基于教师自我成长需求而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比例不高。具体见下页表1。
调查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是否有课程教材、课程评价方式等简单维度初步分析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质量,并结合课程实施后学校平台收集到的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数据作为辅助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在开发课程时,多数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时会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开发目标,超过一半的校本课程内容源自国家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多数校本课程有配套讲义,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接近70%,具体见表2。基于此,认为校本课程整体质量尚可,但未达到整体优秀的标准。
调研发现,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一线教师面临着时间精力不够、资源缺乏等问题。165名教师中,20~40岁年龄段的青年教师占比64.5%,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占比64%,但愿意进行主动开发的教师数据仅为30%,且集中在艺术、科技类学科;尽管多数校本课程配套了讲义,但超过80%的校本课程没有配套教师用书,这不利于课程的迭代式发展;课程评价是推动课程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因校本课程不纳入国家的选拔性升学评价体系,所以不少教师忽视课程评价。具体见表3。
二、优秀校本课程个案分析与启示
以2016年深圳市好课程“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动手‘做化学”开发过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下图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校本课程从设计到成型,需要依靠上级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案例中,教师个人兴趣如同星星之火,备课组团队介入开发则将星星之火转化为燎原之火,深圳市好课程征集活动则是助燃的东风。
学校教学研究运作的最小技术单位是备课组,每一个备课组根据教学的需要,形成较稳定的教研机制,若以此为基础组建团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不会对教师造成过多的教学负担。同时,上述案例课程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因而由化学备课组教师和生物备课组教师进行联合开发。借助校本课程开发,突破学科壁垒,能够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促进教师的综合素养发展。以备课组组团模式进行开发,还需要以钻研型教师为引领,形成科研共同体,以此带动基层备课团队,以开发校本课程为抓手,让教师实现职业化、专业化。
三、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开放兼容的设计环境,需要开放的运作平台,需要更多的资源介入,需要更多的教师组团参与,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崔允,夏雪梅.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3): 30-34+52.
[2]解慕宗,林建芬,王伟,刘文婷. 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以“深圳市好课程”《“化”说健康》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07): 31-34.
[3]贾建国,张蓁. 学校课程建设自觉表达的内涵、困境与路径[J]. 教学与管理,2019(28): 31-34.
[4]周婧,韦婷婷,鐘桢.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展望[J]. 现代教育科学,2019(07): 146-151.
[5]林德全,刘志军. 未来课程变革的挑战与方向——第十一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综述[J]. 课程. 教材. 教法,2019,39(09): 139-143.
注: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研究”(课题编号:zdfz18059;课题主持人:王海莉)的研究成果。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