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知行合一”的园本教研模式与内涵
2020-12-10付海霞
付海霞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优秀的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南师大虞永平教授曾指出:“幼儿园课程具有传递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因此,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化音乐资源,发挥其功能,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青年教师对现有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资源了解甚少,通过怎样的途径帮助青年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与生成,从而使园本教研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真”教研?本文以大班奏乐活动“拔根芦柴花”为例,浅谈我园“知行合一”的园本教研实践做法。
一、“知行合一”的园本教研模式
(一)共情,活动前追溯作品背景
受当下外国音乐、流行音乐的影响,很多青年教师对我国传统音乐及其背景并不熟悉,想要充分挖掘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资源,首先要了解作品背景。如进行大班奏乐活动“拔根芦柴花”时,在师培开始前,教师要追溯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到该作品选用的音乐是一首著名的扬州民歌,其体裁是劳动号子,并且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乐曲中的芦柴花是芦苇的花,而芦柴根还具有药用价值。从而走近作品甚至作曲家,理解乐曲旋律表现的活泼欢快情绪及作品内涵,引发共情体验,一方面为师培中更好地用肢体表现作品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寻找作品本身值得挖掘的价值点。
(二)实践,教师在师培和体验中感悟
充分了解音乐背景后,我们请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开展或创新奏乐活动,然后借助幼儿园教研团队进行现场实践和研讨。这里的实践指的是执教教师当老师,其他参与教师当幼儿,亲历整个学习过程,并现场研讨和指导。在“拔根芦柴花”师培活动中,两位执教教师的活动程序如下。
执教教师甲:1.执教教师直接示范身体动作(拍手跺脚、拍腿、拍肩、拍头、跺脚拍手、跺脚拍手右手上举颤摇手腕、跺脚拍手);2.全体教师跟学身体动作;3.执教教师分配身体动作分组练习;4.执教教师指定分组配器方案,指挥全体教师进行乐器模仿动作演奏;5.执教教师指挥全体教师合乐演奏。
执教教师乙:1.执教教师讲述创编的情境性故事(芦柴根是一味中药,可以下火,治疗肺热咳嗽。小明嘴巴上火了,我们一起去拔芦柴根给他治病吧);2.执教教师示范情境化身体动作(拔根擦汗、捣药、放药、煎药、请~喝、身体健康);3.全体教师跟学情境化身体动作;4.全体教师共同商议情境化身体动作的分组并练习;5.全体教师尝试根据乐器的音色,设计合适的配器方案;6.全体教师共同商议分组配器方案,并按照商议好的方案进行乐器模仿动作演奏;7.执教教师指挥全体教师分组合乐演奏。
研讨现场:
专家:执教教师乙为“拔根芦柴花”匹配了有趣的故事情境,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执教教师乙:我站在小朋友的角度想加入情境故事,活动好玩了,我才有兴趣参与。然后我查了下芦柴花可以制成药材,就设计了先拔花再制药,制成药后喝了才能治病,就有了“请~喝”的动作和最后的身体健康。
教师A:确实如此,加入了故事情境线索后,我才理清了动作顺序,记忆难度降低了。
教师B:我也查了,但不是芦柴花而是芦柴的根才有药用的价值。
执教教师乙:怪不得要拔,根深,要用力才能拔上来,才会出汗,所以才要擦汗。
教师C:可以想一个生病需要帮助的情节,故事贯穿始终,幼儿在一节活动中始终能在情景中学习更好。
专家:群策群力之后,创编的故事情节更合逻辑,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
分析:研讨过程中,教师们一致认为单纯动作学习枯燥、无趣味,且不利于记忆;调整后加入情境线索,改变为情境动作,更具游戏性,更易于理解、记忆。为乐曲匹配有趣的故事情境,不管是对幼儿还是对教师都更易于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情境,记忆乐曲的节奏型,且使得活动更具逻辑性、游戏性,同时也便于倾听、解读音乐,让整个活动更加的舒适、合理,更符合幼儿的认知、学习特点。这种互动式的研讨,让在场每一位参与教师都亲历过程,在角色换位中更好地了解幼儿学习特点,久而久之,教师基于幼儿经验设计活动的能力便会增强。这样的教研,使参与教师完全走出“旁观”行列,成为教研主人。
(三)优化,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调整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优秀的传统音乐资源也不会一次就设计成功。在落实到幼儿的第一次活动实施后,通过园本教研我们发现活动设计还存在问题:
1.身体动作及预令
教师在实践后,发现孩子在每个乐段前有对于教师清晰提示的预令需要。三个乐段的身体动作分别有不同的情境含义,对应不同的语令提示。为了帮助幼儿掌握乐段的衔接,教师进行了三个乐段更加细致的语令思考。第一乐段之前为拔根准备;第二乐段之前为“制药三个步骤”的语令,分别是“捣药准备”“放药准备”“煎药准备”;第三乐段富有情境性地說“请~喝”。在进入指挥环节,制药三个步骤,预令还需要念对应的乐器名称“圆舞板准备”“小铃准备”“铃鼓准备”。
2.故事的逻辑线索
原来的故事:有一种花(出示花的图片)生长在水边,看上去像狗尾巴草,它是什么花呀?它叫作芦柴花,芦柴花还能治疗上火呢。小明(出示小明图片)最近上火了,你们知道什么叫上火吗?就是头晕,眼花,还会长口腔溃疡。妈妈用一个锅(出示锅的图片),煎药给小明喝,治疗上火。
修改后的故事:小明最近上火了,头晕眼花,还长了口腔溃疡。有一种植物的根,有清热解毒治疗上火的功能,它是什么植物(出示芦柴花),让我们一起来拔出芦柴花的根,帮助小明吧。修改后的语句更加精炼,有指向性,如指向芦柴花的根和幼儿要做的任务。去掉了会引起幼儿发散更多与主题无关的多余的故事成分。
3.结果的反馈
活动中,虽然让幼儿在活动中以选择芦柴花的各种照片的方式来寻找芦柴花,并且拔了有药用价值的芦柴根,渗透了科学领域的植物特征知识。但是没有说明每次小明喝完药后有什么反应,我们应该让幼儿看得见自己的努力成果,这样他们更容易有成就感。第二次活动,我们调整了故事、教师预令,加入了情境图片的运用——小明每次喝药后都有变化,让幼儿看得见自己努力的成果,在找花游戏中增强趣味性,让幼儿有目的地主动参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传承,幼儿在传统和现实中成长
在整个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都参与其中。幼儿在活动中利用各种资源收集有关的信息,在收集的过程中了解了传统音乐资源的相关信息。同时还可以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如在科学区将真实的芦柴根放到区域让幼儿观察,或在美工区了解各种花的结构,制作花等,将集体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使传统音乐资源得到了传承,让音乐的教育变成以音乐为载体的通过音乐的教育。另外,传统音乐资源审美性、愉悦性及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等也有很好的教育价值,“知行合一”的园本教研形式,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手段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在传承传统音乐资源的同时促进了幼儿的能力提升。
(五)梳理,经验的归纳与总结
一个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经验进行及时梳理,再次的研训。“研”研究的是教师个性的问题,“训”是通过园本教研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让全体教师做到“知行合一”。如“拔根芦柴花”活动中,教师及时归纳每次活动的同类问题与经验,总结出情境的游戏化、指挥及预令的使用、人际互动的方法等策略,便于其他奏乐活动借鉴。
二、“知行合一”的园本教研内涵
1.搭建教師理论到实践的相互转换支架
“知行合一”的园本教研让教师亲身经历、真实感受,把握核心内容、创新适宜方法,每一步都会促发教师主动思考,发掘自身的潜力,让教师不仅明白为什么,还明白怎么做,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为教师搭建每一步理论到实践的相互转换支架,让教师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行中有思考。
2.注重研训过程中的生发和运用
“知行合一”的园本教研注重研训过程中教师根据作品情况、幼儿经验生成创新,注重教师的理念融合。鼓励教师基于幼儿经验、问题,大胆创新生发出更加适宜的活动情境、适宜的教学手段,更关注教学过程情境性、趣味性、经验与延伸。
3.强调研训过程的支撑
每颗种子都渴望成长,只要有适合的土壤和环境,就会凭借内驱力破土而出。教师就像这颗种子,需要激活内驱力,提供成长支持。这样的教研形式强调全体教师在研训活动中积极参与、深度卷入,而不是作为局外人在旁边听一听、看一看,让研修成了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在研训的过程中,鼓励教师思考在前,激发专业自觉,并创设条件支持教师动手尝试。若教师遇到困难,幼儿园则会通过团队支持、专家支持为教师及时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困难。
4.资源有效利用的需要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很多都是教师的创新课,并没有完全成熟。且幼儿园规模有限,尤其规模小的幼儿园,没有太多的班级、幼儿资源让教师用来反复实践,需要我们的教学相对成熟,因此采用先师培再在幼儿身上实践的教研形式是比较适宜的。师培过程看似成人对着成人上课,执教者通过这样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同伴互助能获得更多基于幼儿经验的经验,另一方面锻炼了自身的现场调控能力,提升了个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