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婴幼儿的绘画
2020-12-10李茜
李茜
对婴幼儿时期的绘画发展,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比如美国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将2~4岁儿童的绘画称为涂鸦期,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将1~3岁儿童的绘画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涂鸦期(1~2岁),一个是象征期(2~3岁)。结合相关资料和研究,本文探讨的主要是1岁到3岁半婴幼儿的涂鸦发展。
何为婴幼儿时期的涂鸦?看过该时期孩子作品的成人大多认为,涂鸦不就是在纸上乱涂乱画吗?!确实,成人无法从那些杂乱无章的线条、散点看出孩子创作的意图、作品的含义。然而,就是这种“乱涂乱画”,开启了人类艺术创作之路。因此,深入了解婴幼儿的涂鸦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婴幼儿时期绘画的特点
1岁左右开始的手眼运动。1岁到2岁之间的幼儿,涂鸦的形式主要有散乱不规则的点或是蚯蚓爬的线,半圆形弧线、连续的大圆圈和小圆圈等。这些形式也反映了孩子手部动作的发展:从手臂到手肘再到手腕,以及三者之间的配合。其实,婴儿和学步儿在发现纸张和铅笔之前很长时间就可以用他们的手势留下痕迹(Claire Golomb),约翰·马修斯记录了他六个月大的孩子的视觉-运动探索动作,这个孩子被一滩洒了的牛奶所吸引,他将手伸向奶浆,在用手涂抹奶浆后,奶浆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过程蕴含着“做出标记”的动作,用胳膊和手向下戳,在水平表面横扫或击打。不难推断,当1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在纸上涂鸦时,他们散乱的点、来回地往返运动都可以看到早期经验的影子。
2岁时的“解释说明”。进入2岁以后,幼儿在语言上迎来了爆发期,他们的涂鸦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阶段:能够画出封闭的圆圈和横向的、竖向的线条。鸟居昭美认为:“越是脑海中对各种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孩子,越是有能力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成人去呵护他们难能可贵的感受力。在作品完成后,孩子可以用语言把画中这些圆圈和线条赋予的意义解释说明出来。同时,这个时期的解释说明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会因为心情的改变或是他人的影响而改变。
3岁时的目的性更明确。3岁以后,解释说明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孩子在动笔前就已经明确自己要画的东西,尽管还不能画出具体的形象,但是一个又一个的圆代表了孩子脑中的印象,这时需要鼓励孩子多聊聊自己绘画时的感受。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关于婴幼儿涂鸦发展的阶段,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因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孤立的、绝对的,还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文化环境的影响等。例如,在良好的引导环境下,有的孩子在10~11个月便出现了涂鸦现象,而缺乏环境刺激和涂鸦实践活动的孩子却可能迟至5~6岁还没有脱离涂鸦期。因此,我们不能把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与生理年龄完全等同。
二、婴幼儿时期绘画的价值和意义
1.涂鸦是儿童绘画的鼻祖。艺术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艺术体验让我们确立自己对于美的认识,艺术欣赏让我们探寻他人及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而艺术创作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观念与情绪、展示个人体验的方式。格吕齐克尔把涂鸦形象地比作“奶牙”,我们对它们呵护备至,因为它们是我们长好全副牙齿的前提。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涂鸦中已经产生了儿童日后画画的基本形状,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第一张像样的儿童画。(罗泽,2010)
2.发展手部动作。鸟居昭美在其著作《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手指上的“蛀牙”,这个概念背后反映的是日本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不会玩和不会劳动的孩子,许多孩子手部的灵活性低下,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这种情况在如今的中国也很普遍。在婴幼儿时期,涂鸦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手眼协调,将意识集中在笔端,运用手的运动探索线条的变化。
3.情感表达。从社会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看,儿童之所以能够通过艺术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儿童与社会和文化情境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对那些刚开始发展语言技能的儿童来说,用视觉艺术的形式来传达思想可以极大地拓宽他们的交流渠道”。(安·S.爱泼斯坦等)而孩子的绘画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拉近彼此的关系,因此不要小看那些没有规律的线条和散乱的点。
三、婴幼儿绘画中的教师角色
从鸟居昭美的理论来看,儿童需要到九岁左右才开始采用和我们成人基本一样的绘画手法,即一种非常写实的表达的方式。“这个时候,孩子用来观察世界的眼睛,已经不再是一双幼儿的眼睛,而是和我们成人一样的眼睛。这就是‘向成人阶段迈出第一步的九岁儿童。”(鸟居昭美,2011)但是在我国,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绘画创作仍然存在老师范画的情况,这不仅与孩子绘画能力的发展情况不符,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和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1~3岁婴幼儿的涂鸦发展,老师们应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1.保护孩子的涂鸦热情。面对婴幼儿的涂鸦活动,保育老师首先要做的是摒弃教孩子画画的观念和冲动,尊重孩子进行涂鸦的意愿和情感表达。其次,注重观察和记录孩子涂鸦前后发生的事件,充分了解婴幼儿涂鸦发展的个体化特征。最后,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涂鸦作品,2岁以后的孩子,可以引导其说出自己画的是什么。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绘画兴趣班,保育老师需要多和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绘画发展,不要让结果导向的教育机构破坏了孩子对于绘画的兴趣和热情。
2.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要重要得多。这就要求老师带着幼儿走出教室,通过参观、旅行、散步等方式接触田野、山水、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节日庆典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丰富的活动将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印记,当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描述时,涂鸦就是他们最佳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你会發现,他们在自己完成涂鸦作品后,脸上露出的是满意的神情,甚至还会主动要求把作品贴起来做展示。自信心和情感的丰富度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的。
3.提供物质环境支持。在保育室内提供马克笔、蜡笔、铅笔、圆珠笔等粗细不一的笔,大张(8开)的白纸,鼓励孩子自由地创作,但不强迫,当孩子有了创作的欲望,自然会主动提出需要画笔和本子进行涂鸦;其次,在户外活动时,也可以为孩子带上纸笔。孩子在大自然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将自然地融入涂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孩子创作的灵感来源。另外,多让孩子玩沙和水。沙和水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事物,也是儿童时期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沙和水为孩子提供的丰富的触感能够促进婴幼儿感官和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其绘画能力的发展。
4.家园共同努力。现在不少家长会特地把孩子送到那些所谓的艺术教育机构,来培养孩子的审美和绘画能力。但是大多数的艺术教育机构还是以结果为导向,保证孩子在每节课都能学到点什么,能够画出点什么。针对3岁以前的孩子,艺术机构也会提供各种探索材料,但他们的材料多是人造的,少自然之物,也很难让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外,过分追求色彩上的搭配,让本就认不全颜色的婴幼儿接受了过于混乱的色彩探索。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色彩刺激都是有益的。因此,老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所之外,是否在上相关的课程;同时向家长普及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绘画发展特点,鼓励家长在周末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发现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颜色。
综上,婴幼儿时期的绘画——涂鸦活动对于孩子的认知、情感、手部动作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是后期繪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婴幼儿涂鸦期的发展特点,给予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的支持,保护孩子的涂鸦和绘画热情。
【参考文献】
[1]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M].安·S.爱泼斯坦,伊莱·特里米斯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1[M].鸟居昭美著,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0.
[3]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2[M].鸟居昭美著,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1.
[4]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M]. Claire Golomb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5]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M].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