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40船板钢焊接接头组织性能分析

2020-12-10杨跃辉

唐山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魏氏铁素体母材

刘 义,李 敬,杨跃辉

(1.河钢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部,石家庄 050023;2.唐山学院 机电工程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在造船业中,热轧板是广泛使用的基础核心材料,其中的高强度船板的使用数量逐年提升,主要是用在船的主体结构上[1]。随着船舶向大型化、自重轻量化发展,船舶工业对高强度船板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同时,伴随着极地活动的逐渐增加,破冰船大量建造,要求船板钢具有更高的低温韧性[2-4]。此外,焊接是船舶行业中主要的生产工艺,其工作量约占整个造船周期的25%左右,成本则占到20%左右,因此焊接工艺对船板钢焊接后仍具有优良的组织性能至关重要,但由于焊接接头容易产生各类组织性能缺陷,故对船板钢焊接性的研究始终是材料研究者重要的工作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很多研究工作通过热模拟的方式对焊接过程进行模拟,进而分析焊接接头或热影响区的组织变化规律[5-8],但这一方法不能直接反映焊接过程对整个接头组织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对应工艺下性能的检测。基于此,本文采用多道次焊接方式对E40船板钢焊接性进行分析,通过观察焊接接头不同位置的组织特征,分析其对接头性能的影响,拟为此类钢焊接性的研究提供借鉴。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钢的成分

试验钢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试验钢经真空感应炉冶炼浇铸后锻造成110 mm×110 mm×100 mm的钢块,然后加热至1 180 ℃保温2 h,并在北京科技大学350实验轧机上轧制成15 mm厚钢板,轧制过程中采用两阶段控轧,精轧开轧温度为870 ℃,终轧温度为830 ℃,然后加速冷却至570 ℃。

表1 钢的化学成分 wt%

1.2 焊接工艺

焊接试验钢板的尺寸为300 mm×400 mm×13 mm,开V型坡口,如图1所示。采用手工电弧焊,选择牌号J506碱性焊条,所用焊机为YK-405FL4交流焊机,进行三道次焊接,焊接工艺参数见表2。

图1 焊接坡口尺寸

表2 焊接工艺参数

冲击试样开V型缺口,并按试验要求分别开在焊接接头的不同位置,即在焊缝中心、偏移6 mm处和偏移12 mm处,缺口轴线位置垂直于焊缝表面,如图2所示。在-40 ℃的低温下冲击试样,并测定冲击功,每个位置测定三次。

图2 试样冲击位置选取示意图

1.3 组织的观察与硬度的测定

沿图2中垂直于焊缝方向取金相试样,经过研磨、抛光后,采用4%的硝酸酒精进行侵蚀,然后在奥林巴斯BM4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接头不同区域的显微组织;使用HV1000显微硬度计测定接头不同位置的硬度,测试点的分布如图3所示。测定范围为焊缝中心至一侧16 mm,相邻两个测点的距离为2 mm。

图3 硬度测试点的位置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母材的组织与性能

试验钢母材的力学性能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40 ℃下冲击功仍保持在200 J左右。在显微镜下观察(如图4所示),试验钢的组织为少量的先共析铁素体+针状铁素体,此种组织构成保证了试验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

表3 母材的力学性能

图4 试验钢母材的显微组织

2.2 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

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冲击功见表4。由表4可知,接头不同位置的韧性有明显的变化,距焊缝中心越远测得的冲击功越高,距焊缝中心12 mm处,冲击功稳定在200 J以上,甚至高于母材的冲击功。在焊缝中心处和距焊缝中心6 mm处测得的冲击功均较低,其平均值分别为66.6 J和81.6 J,且存在单值明显较低的现象。

表4 焊缝不同位置处的冲击功

图5为距焊缝中心不同位置处测得的维氏硬度。从图5可以看出,在焊缝中心处硬度相对较低,为130.1 HV,远低于母材的硬度156 HV。向母材偏移过程中,硬度在距焊缝中心4 mm和10 mm处出现了两个峰值,偏移焊缝中心14 mm后硬度基本不再变化,其值与母材基本相同,这证明在该试验条件下热影响区的范围约为距焊缝中心12~14 mm处。

图5 焊接接头不同位置处的硬度变化

2.3 讨论

图6为焊接接头不同位置的显微组织。

(a)焊缝表面;(b)距焊缝中心2 mm;(c)距焊缝中心4 mm;(d)距焊缝中心6 mm;(e)距焊缝中心8 mm;(f)距焊缝中心10 mm;(g)距焊缝中心12 mm图6 焊接接头不同位置处的组织

从图6可以看出,在焊缝上表面最后凝固的区域,其组织为粗大的柱状晶。由于晶粒较为粗大,组织中出现了魏氏组织;由于采用了多道焊,在后续的焊接过程中,前面道次生成的组织受到反复加热,多次发生相变,导致焊缝内部其他位置上的组织为等轴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如图6(b)所示,其为焊缝内部偏离中心2 mm处的组织,由于焊缝内部组织相对粗大,且表面附近存在大量柱状晶与魏氏组织,导致此处韧性降低[9]。偏离焊缝中心4 mm处的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魏氏组织,如图6(c)所示,此处应为热影响区的过热区,由于距焊缝较近,加热温度高,因此冷却之前生成的奥氏体晶粒更为粗大,促进了魏氏组织的形成,导致过热粗晶区的硬度显著增加。随着偏离焊缝的距离增加,母材受到的焊接热影响变小,热循环过程中的峰值温度降低,组织相应发生变化。6 mm处的组织转变为细小的铁素体晶粒与少量的珠光体,如图6(d)所示,此位置应为热影响区的正火区。偏移8 mm的位置则呈现出大小铁素体晶粒相间的组织,如图6(e)所示,表明热循环过程中峰值温度处于此钢种两相区范围,部分晶粒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发生两次相变,进而显著细化,但以等轴铁素体为主的组织构成使得测定硬度均明显较低。偏移10 mm后,热循环峰值温度进一步降低,受到热应变失效脆化影响,该处的硬度显著升高,组织中则出现了部分粗化的针状铁素体,同时出现了一定量的准多边形铁素体,如图6(f)所示,由于准多边形铁素体可以分割显微组织并细化有效晶粒尺寸,进而增加大角度晶界比例[9],因此促进了硬度的升高。偏移12 mm后,焊接热循环的影响基本消失,组织类型与母材一致,如图6(g)所示。偏移至14 mm后硬度基本不变。

由图5可以看出,12 mm处的硬度有明显的降低。为确定其原因,观察了偏移4 mm,8 mm,12 mm处压痕区域的组织,如图7所示。从图7可以看出,4 mm处的压痕处于魏氏组织上,8 mm处的压痕则处于铁素体区域,而12 mm处的压痕则恰好处于针状铁素体间的少量铁素体上,这是导致4 mm处硬度较高、8 mm和12 mm处硬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虽然在试验钢成分设计中添加了微量的Ti和Nb元素,但从上述结果来看其对焊缝组织的细化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在焊接热循环作用下靠近焊缝区域的晶粒也有明显的长大。文献[10]研究发现,TiNC的析出对晶界迁移的阻碍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开发新的技术对于提高船板钢的焊接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a)距焊缝中心4 mm;(b)距焊缝中心8 mm;(c)距焊缝中心12 mm图7 焊接接头不同位置处的压痕形貌

3 结论

(1)E40船板钢焊接后,其焊缝内晶粒较为粗大,特别是焊缝表面附近为粗大的柱状晶,导致此处的韧性较差,存在单值较低的现象,而热影响区的过热区则出现了大量的魏氏组织,也不利于获得高的低温韧性。

(2)试验钢焊接接头不同位置的硬度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分别在热影响区的过热区和热应变失效脆化区出现了硬度的峰值,这是由于过热区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的魏氏组织,而热应变失效脆化区生成了较多的准多边形铁素体和粗化的针状铁素体。

(3)试验钢中虽然添加了少量的Ti和Nb元素,但其对焊缝及过热区组织的细化作用并不明显。

猜你喜欢

魏氏铁素体母材
10Ni5CrMoV钢焊缝针状铁素体相变热力学分析
铁素体含量测试方法及通用性
Recovery from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A dual-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China
构架的母材失效分析
魏氏膏药
高强低合金钢中针状铁素体转变研究进展
魏氏膏药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纳米析出低碳钢时铁素体和贝氏体的应力-应变行为
魏氏组织对Q245R焊缝材质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