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环境无障碍盲道设施优化方案
2020-12-10北京人大附中朝阳分校崔嘉起
□文/北京人大附中朝阳分校 崔嘉起
无障碍环境关乎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也是保证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交流不便者安全、便利、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本研究对北京市无障碍盲道公共环境设施现状进行了调研,并给出针对无障碍盲道的优化方案。
一、背景
近年来,北京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北京60岁以上人口为364.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16.9%。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居家模式,而是渴望融入社会。因此,他们对外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尤其是盲道建设。根据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18年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年底,得到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中,视力残疾人已有26 075名。由于数据只是统计了获取过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实际的视力障碍人群数量会更加庞大。
盲道是由触感材料铺贴形成的道路,用于为视觉障碍者引路。盲道一般分为行进盲道与提示盲道,由两类砖铺设而成。行进盲道铺设的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向正前方行走;提示盲道铺设的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用在盲道的起点、拐弯、终点等位置,提示前方路线的空间环境将出现变化。
二、北京市公共环境无障碍现状
(一)北京市公共环境无障碍需求调研
根据《北京市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公众的无障碍需求集中在基本生活领域,而且“出行”是最受关注的焦点。
总体看来,盲人对于居民社区、城市道路以及公共场所的无障碍需求更为明显和迫切。
(二)北京市公共环境无障碍存在的问题
在多地的人行步道上,存在盲道中断、没有必要的扭折变化太多、道路较为复杂时未做任何处理等问题。在人行道路与城市公共区域,比如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公共场地等的接合处,没做任何无障碍提示,导致视力障碍者无法得知此处有城市公共区域,也无法知晓如何进入公共区域。
三、北京公共环境无障碍问题梳理和分析
(一)盲道自身问题
盲道本身是只为视力障碍者服务的,相当于牺牲了大多数人的行走便利以保证视力障碍者的正常出行,但曲折、被占用的问题导致盲道不连贯、无法使用,就失去了其唯一的意义,是严重的资源浪费。该问题主要是市政道路各方缺乏协调造成的。
(二)无障碍标识引导不够
城市公共区域、城市公交站点等缺乏无障碍提示,导致视力障碍者无法得知此处有城市公共区域或者公交站点,无法知晓如何到达。
但是,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是无法简单地用新铺设盲道去解决的,对已有设施进行整改又会因为成本、耗时等因素很难推行。因此,本文创新探索出一种低成本的盲道优化方案,可以在不重新施工的条件下,保障视障人群的安全出行。
四、优化方案
(一)方案及实施效果概述
在城市道路上,通过简单的画线,画出盲道的识别图案,或者在公共生活区域的室内地面上,通过照明设备的投射,把盲道的识别图案投射到地面上。同时,配合安装在盲杖上的带有摄像头的设备,实时扫描地面上的盲道识别图案,并借助耳机设备,通过声音播报的形式,告诉视障用户该如何行走。
(二)地面盲道标识设计
针对不同的无障碍标识场景,设计了如下表的地面盲道标识设计。
?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无障碍盲道导航系统
该系统的运行流程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