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
——水利泰斗张光斗

2020-12-10文/玲

中老年保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工作

文/玲 珑

张光斗,1912年生于江苏省常熟市,是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2013年张光斗在北京逝世,享年101 岁。人们尊称他为中国水利界的“泰斗”,而他常说自己只是给老百姓干活的工程师。

报国之心

1912年的5月1日,张光斗生于常熟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职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里并不富裕,但父母节衣缩食还是供他上学读书。张光斗也很争气,读书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1934年,22 岁的张光斗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经过努力,同年他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得以赴美留学。

1937年,在美国努力学习的张光斗顺利拿下硕士学位,并且获得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就在这时,抗日战争爆发了,他决定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参加抗日救国工作。听闻这个消息,张光斗的导师,国际力学大师威斯特加特教授一再挽留,希望他留在美国继续研究,张光斗对老师感谢的同时表示:“现在国家需要我,是我该报国的时候了。”

1937年11月张光斗回到国内,一头扎进了四川偏远的山沟。1937年,重庆长寿县建成了中国最早的水电站之一——恒星电厂。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用电需求大幅增长,于是国民政府接管了恒星电厂,由张光斗重新勘测、设计,于1941年8月重新建成了桃花溪三洞沟发电站,这是张光斗设计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之后又先后修建了一批小型水电站,为当地的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支援了抗日战争,实现了自己“实业抗日救国”的愿望。

1942年,张光斗等31 名青年工程师再度被委派到美国进行工业化学习。1945年,学有所成的他回到国内参与三峡工程的工作。国民党战败,三峡工程也暂时终止,这时美国友人邀请张光斗全家赴美,联合开办工程顾问公司。张光斗婉拒说:“我是中国人,是这里的人民养育了我,我不能离开我的祖国,我有责任为祖国建设,我要留在这里为中国人民效力。”

1948年,国民党撤退前要求张光斗把所有技术档案和资料图纸都装箱,准备运往台湾。他没有这样做,冒着生命的危险,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安排和协助下,张光斗把20 箱资料秘密转移保存下来,而把假资料送上了飞机,为新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心平气和

1949年起,张光斗大展拳脚,为祖国奉献着自己的才能,一方面他应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施嘉炀的邀请到清华大学从事教学,并担任系、校的领导工作;另一方面担任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顾问。自20世纪5 0年代,张光斗先后为丹江口、葛洲坝、小浪底、三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提供了技术咨询。

1958年,为解决京津冀人民用水,在周总理的关注指示下,北京北郊的密云水库开始修建。从考察阶段就陪同周总理的张光斗也担任了水库的设计总负责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密云水库,白河主坝保护层发生滑坡,为了抢险加固,工地指挥部的领导急召在外地的张光斗回京。当时张光斗仍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处境,他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赶回北京。火车到北京站已是深夜,早已过了末班车的时间。张光斗背起行李就往清华大学走。幸亏途中遇到一位好心的货车司机,顺路将他带到了中关村。张光斗回到清华园的家中已是凌晨3点。稍作休息,天一亮,张光斗就乘公车赶到工地,却被告知:“这次加固工程的设计你要负责,但你不准在设计图纸上签字。”张光斗对此毫不在意,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对设计图纸一张一张地仔细审查,提出意见后交给“负责人”签字。张光斗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是为老百姓干活的,让我签字也好,不让我签字也好,我都要认真工作,要对老百姓负责。”

正是因为有这种始终把老百姓、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的境界,面对各种各样的逆境,张光斗都可以不受影响,保持心境的平和、安静,把注意力都放在工作、事业上,不让心情受到影响,这也是他能够健康长寿的一大原因。

健康养生

由于工作性质,经常需要上山下河的张光斗练出了一副”铁脚板“。几十年如一日,只要是他负责的工程他都要亲自到工地,去施工现场。到了现场,他登架子,钻孔洞,都不在话下。“工人师傅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在葛洲坝工地,年近80 岁的他,乘坐一只封闭的压气沉箱下到了20 多米深的水底,开沉箱的工人惊叹:“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年纪的人还敢往水下钻!”

尽管工作很忙,但是张光斗对于饮食还是很注意。工作量大,对营养的要求也高,尽量做到按时按量就餐,而且最好不偏食,有规律。米面杂粮、蔬果蛋肉均衡适量可以提供均衡的营养,保证精力充沛。而饥一顿饱一顿最容易损伤身体。

除了身体的锻炼和保养,张光斗对于精神的修养也有自己的要求。他提倡“知足常乐”,对于物质、名誉这些追求适可而止。明白自己的追求到底是什么,在其中寻找乐趣,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保持年轻的进取心态。他还建议大家虚怀若谷,目光放远,不要纠缠一时的得失,坚定自己的目标才能走得更远。

2005年,他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人生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后人造福。我一生为此努力,但贡献不大。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而洪涝干旱灾害频发……我93岁,生活能自理,头脑清楚,无大病,是很不容易的。我还想为人民做些工作,对工程和国事写些文章……”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工作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不工作,爽飞了?
回归,和再出发——序《清华大学学生诗词选》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选工作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