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体算子与M-加算子的极表示
2020-12-10冷岗松
刘 畅, 冷岗松
(上海大学理学院, 上海200444)
经典的Brunn-Minkowski 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凸体, 极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与极体相关的著名的Mahlar 猜想仍是一个公开问题. 事实上, 对于原点对称的凸体, 都有一个赋范线性空间(Rn,||·||)与其一一对应. 而与该凸体的极体一一对应的, 是赋范线性空间(Rn,||·||)的对偶空间. 对Rn中的集合, Schneider[1]定义极体如下.
定义1 K 是Rn的非空子集, K 的极体定义为
Brunn-Minkowski 理论是凸几何中的核心理论, 与Minkowski 问题相关的研究参见文献[1-3]. Minkowski 加法在经典的Brunn-Minkowski 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 也在计算机和机器人领域有一定的应用. 对于两个给定的凸体K,L, Minkowski 加法定义如下:
Minkowski 加法的一个重要推广是 M-加. M-加是Protasov[4]首先引入的, 对中心对称的紧凸集K 和L 以及R2中的无条件凸体M, 在范数代数中研究联合谱半径时用到K ⊕ML. Green等[5]和Motakin[6]都对M-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而´Curgus等[7]应用Green等[5]和Motakin[6]的结果实现了Gauss-Lulas 定理在多项式根上的改进. 当m =2,n ≥ 2 时, Gardner等[8]定义 ⊕M如下.
定义 2 K,L 是 Rn的子集, M 是 R2的子集, K,L 的 M-加定义为
通过比较M-加和Minkowski 加法得到M-加的等价定义为
由文献[1]中的定理, 即每个凸体K 是它的极值点的凸包, 即K = conv ext K , 可知一个凸体可以用比它更小集合的凸包表示. 基于此思想, 本工作 探究集合K 的极体能否用比 K 更小集合的极体表示, M-加算子能否用 M′-加表示, 其中 M′⊂ M. 尽量找到 M′, 使 M′最小.
本工作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定理1 对Rn中的有界闭子集K, K°=(bd K)°.
定理 2 对Rn中的凸体K, K°=(ext K)°.
定理 3 当 M ⊂ Λ1且 M ∈ K2, K,L ∈ Kon时, K ⊕ML=K ⊕bdML.
定理 4 当 M ⊂ Λ1且 M ∈ K2, K,L ∈ Kn时, K ⊕ML=conv(K ⊕extML).
1 预备知识
本工作用 Rn表示 n 维欧式空间, 赋予了标准内积 〈·,·〉. B,Sn-1为 Rn上的单位球和单位球面. 将Rn中具有非空内点的紧凸集称为凸体. Kn表示Rn中的所有凸体的集合, Kno表示所有包含原点的凸体的集合(下述记号和定义参考文献[1,9]).
对于Rn中的子集A, 记bdA, cl A, int A 分别为A 的边界、闭包、内部. A 的凸包定义为
若 z 不可以表示成 z =(1- λ)x+ λy, 其中 x,y ∈ A,x /=y,λ ∈ (0,1), 则 z 是 A 的极值点.所有A 的极值点构成的集合记为extA.
对 A 的一个凸子集 F, 若对任一线段 [x,y]⊂ A 满足 F ∩ relint[x,y]/= ∅ 仍包含在 F 中,则称F 是A 的一个面.
A 的极射线是一条射线, 且这条射线是A 的一个面. 所有A 的极射线的并集记为extrA.
令 Λn1={(λ1,λ2,··· ,λn)∈ Rn|λi≥ 0, i=1,2,··· ,n}, 表示 n 维欧氏空间第一象限点的集合. 若 n=2, 将 Λ21简记为 Λ1.
2 极体的极表示
这一节探究凸几何中的极体算子K°能否用比K 更小的集合的极体表示. 探究K 的极体是否等于bd K 的极体, 进一步考虑是否等于ext K 的极体, 并探究取等条件.
下面的定理1 说明了当K 是Rn中有界闭子集时, 有K°=(bd K)°. 例1 说明当K 无界时, 二者不一定相等.
定理 1 当K 是Rn中的有界闭子集时, K°=(bd K)°.
证明 首先证 K°⊂ (bd K)°.
由定义1 知
因为 bd K ⊂ K,故 K°⊂ (bd K)°.
再证 (bd K)°⊂ K°.
对 ∀x ∈ (bd K)°, 下面证明 ∀y ∈ int K 和 ∀y ∈ bd K 都有 〈x,y〉≤ 1.
当 y ∈ int K,∃ y1,y2∈ bd K, 使得
从而有
当 y ∈ bd K, 显然 〈x,y〉≤ 1.
故对 ∀y ∈ K, 有 〈x,y〉≤ 1, 由定义 1 知 (bd K)°⊂ K°.
因此 K°=(bd K)°.
例 1 在 R2中 K = {(x,y) : y ≥ 0}, 由极体的定义可知 (bd K)°= {(x,y) : x = 0}. 而K°={(x,y):x=0,y ≤ 0}. 故 K°/=(bd K)°.
由例1 知K 有界是K°=(bd K)°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定理1 说明了当K 为有界闭集时 K°=(bd K)°. 下面的推论 1 探究 K°和 (int K)°是否相等. 为此, 先证明 K°=(cl K)°(引理1)和cl K =cl int K (引理2).
引理1 对Rn中的非空集合K, 有K°=(cl K)°.
证明 首先证 (cl K)°⊂ K°.
因为 K ⊂ cl K, 故由定义知 (cl K)°⊂ K°.
再证 K°⊂ (cl K)°.
对 ∀x ∈ K°, 由于 ∀z ∈ cl K,∃{zn} ⊂ K, 使得 zn→ z(n → ∞), 故
故 x ∈ (cl K)°, 因为 x ∈ K°是任意的, 故 K°⊂ (cl K)°.
因此 K°=(cl K)°.
引理2[1]当K 是Rn中具有非空内点的凸集时, cl K =cl int K.
推论1 当K 是Rn中具有非空内点的凸集时, K°=(int K)°.
证明 由引理1 和引理2 可得到结果.
通过上面的证明可得, 对有界闭集K, K°等于(bd K)°; 当K 是具有非空内点的凸集时,K°等于 (int K)°. 由此猜想, K°可能与 (ext K)°有关系, 由定理 2 得到当 K 为 Rn中的凸体时, K°=(ext K)°; 定理 2 的证明用到了引理 3, 因此首先引入引理 3, 再来证明定理 2.
引理3[1]每个凸体K 是它的极值点的凸包, 即K =conv ext K.
定理 2 当 K ∈ Kn时, K°=(ext K)°.
证明 由极体的定义知K°⊂(ext K)°.
再证 (ext K)°⊂ K°.
对 ∀x ∈ (ext K)°, 由引理 3 知 K =conv ext K. 注意到对 ∀y ∈ K, 有
从而
故 x ∈ K°. 因为 x ∈ (ext K)°是任意的, 故得 (ext K)°⊂ K°.
因此 K°=(ext K)°.
下面探究K 不包含直线的闭凸集的情形. 为证明推论2, 需要先证明引理4 和引理5.
引理4 对Rn中的非空集合K, 有K°=(conv K)°.
证明 首先由定义知(conv K)°⊂K°显然成立.
再证 K°⊂ (conv K)°.
对 ∀x ∈ K°, 有 〈x,y〉≤ 1 对 ∀y ∈ K 成立.
因此 K°=(conv K)°.
引理5[1]当K 是Rn中不包含直线的闭凸集时, K =conv(ext K ∪extr K).
推论 2 当K 是Rn中不包含直线的闭凸集时, K°=(ext K ∪extr K)°.
证明 由引理5 可知,
由引理4 可知,
故
综上, 对 Rn中的有界闭子集 K, K°= (bd K)°; K 是 Rn中具有非空内点的凸集,K°= (int K)°, 对 Rn中的凸体 K, K°= (ext K)°; 对不包含直线的闭凸集 K, K°=(ext K ∪ extr K)°.
3 M-加的极表示
这一节研究M-加算子能否用M′-加表示, 其中M′⊂M. 考虑M 的边界点和极值点构成的集, 探究 K ⊕ML 和 K ⊕bdML 是否相等, 以及等号取得时对 M,K,L 的限制. 进一步考虑K ⊕extML 能否用来表示K ⊕ML.
首先讨论 K ⊕ML 和K ⊕bdML 是否相等, 定理 3 证明了当M 为凸体且位于R2的第一象限, K,L 为 Rn中包含原点的凸体时, 有 K ⊕ML=K ⊕bdML.
定理 3 当 M ⊂ Λ1且 M ∈ K2, K,L ∈ Kno时, K ⊕ML=K ⊕bdML.
证明 因为 bd M ⊂ M, 故 K ⊕bdML ⊂ K ⊕ML.
下证 K ⊕ML ⊂ K ⊕bdML.
对任意 α1x+ α2y ∈ K ⊕ML, 因为 0 ∈ K ∩ L, 故对 ∀λ ≤ 1, 有
且 M ⊂ Λ1, 必存在 λ ≤ 1, 使得
则
故 K ⊕ML=K ⊕bdML.
若将 M,K,L 的限制移除, K ⊕ML 和 K ⊕bdML 不一定相等. 反例参见例 2 和例 3.
例 2 令 M = [-1,1]× [-1,1],K = {e1},L = {e2},P1,P2,P3,P4是集合 M 中的点, 坐标分别为 (-1,1),(1,1),(-1,-1),(1,-1).因为 (0,0)∈ M, 故
下证 (0,0)不在 K ⊕bdML 中.令 PiPj(1 ≤ i,j ≤ 4)表示连接 Pi,Pj的闭线段(见图1).
图 1 闭线段PiPj 示意图Fig.1 Diagram of closed segment PiPj
因为
同理可得,
结合
故
因为(0,0) /∈bd M, 故
例 3 K = {e1},L = {e2},M = [1,3]× [1,3].P1,P2,P3,P4是集合 M 中的点, 坐标分别为 (1,3), (3,3), (1,1), (3,1). 可验证
证明 由于(2,2)∈K ⊕ML,(2,2) /∈K ⊕bdML, 证明可仿照例2.
当 M ⊂ Λ1且 M ∈ K2, K,L ∈ Kno时, 有 K ⊕ML=K ⊕bdML. 进一步研究 K ⊕ML 和K ⊕extML 是否相等时, 发现在相同的约束下, K ⊕ML 和 K ⊕extML 不一定相等.
例 4 如图 2 所示, 在 R2中, K =B+e2,L=B+e1, 其中 B 是以原点为中心, 1 为半径的单位球, e1= (1,0),e2= (0,1).M = △OP1P2, 其中 P1= (0,1),P2= (1,0),O = (0,0). 下证 K ⊕ML /=K ⊕extML.
图 2 K, L, M 表示图Fig.2 Diagram of K, L and M
证明 显然 M 的极值点 ext M ={O,P1,P2}. 一方面, 因为
结合
故
另一方面, 线段 P1P2⊂ M, 设 P1P2上的点坐标为 (a,1-a),0 ≤ a ≤ 1. 故
由于
故
虽然没有得到K ⊕ML 和K ⊕extML 相等的充要条件,但在相同的限制下仍有K ⊕ML=conv(K ⊕extML)成立(定理 4).
引理 6[10]对 M ⊂ Rm,A1,A2,··· ,Am⊂ Rn,
当且仅当M 被包含在Rm的某个闭象限中.
定理 4 当 M ⊂ Λ1且 M ∈ K2, K,L ∈ Kn时,
证明 由引理3 知M =conv ext M, 再由引理6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