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世价值”的本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020-12-10孟书广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世思潮

孟书广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关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内涵,学术界有很多说法,无法统一,但有一些内涵是固定的,即指“存在一种为普天下所有的人共同接受、并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亦即普遍适用、永恒存在的价值”[1]。关于“普世价值”有无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应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因为从概念和理论逻辑上论证不存在“普世价值”并不困难,但在实践中让普通人民群众相信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不是“普世价值”,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笔者认为,关于“普世价值”思潮的问题,重点是要弄清楚它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就是说,我们要了解“普世价值”的本质、历史沿革和目标意图。此外,如果“普世价值”思潮是错误的,它错在哪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它?一般来说,鼓吹“普世价值”的人都把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价值观念当作“普世价值”。其实,这些价值观念一开始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而等到资本主义国家强盛以后,它们就演变为对外侵略扩张、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到了20世纪末,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力推对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普世价值”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中国依然保持稳定,继续进行改革开放,而且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但是,西方国家仍不甘心,希望继续通过宣传“普世价值”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把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文明的轨道,是他们热衷传播‘普世价值’的根本目的。”[2]了解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错误本质,认真应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目前中国的改革、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普世价值”的演变:由反封建主义的武器变成西方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抽象的“普世价值”观念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是西方社会发展的独特产物。宗教的“普世”概念发展到基督教会的“普世主义”,再到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现在,作为西方强势话语的“普世价值”不仅是一个宗教或文化概念,也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相联系,有着特殊的政治意图。

(一)“普世”的词源追溯与概念的基督教缘起

追溯词源,“普世”一开始并没有宗教、伦理或政治含义。“普世”一词来自希腊文oikoumene,意思是“家务管理”,而后演变为“凡是人所居住的地方”,即“世界”。在古希腊后期,希腊文明从爱琴海扩展到印度河流域,形成一个克服地域、种族和语言差异的希腊化世界,这就有了“普世”的意蕴。古希腊灭亡以后,“普世”的概念作为基督教的传教工具开始形成并发展。“普世”的观念最早来自基督教会。基督教是由犹太教发展而来,耶稣是犹太人的救世主。犹太教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宗教,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犹太教是非常封闭的宗教,只在犹太民族中传播,它不允许外族人信教。犹太教的传播,遇到很大的民族障碍。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中东地区产生,传播的最大障碍就是民族壁垒。后来,使徒保罗等人改造基督教,使非犹太人也可以成为基督教徒,传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基督教去“犹太化”以后,其教义和规则就具有了“普世”性。325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统一了基督教教义,并确定了正统的基督教教义,基督教开始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成为帝国政权的精神支柱。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把基督教确定为国教,基督教的“普世”性开始嵌入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二)在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普世主义”是基督教会对抗世俗王权的工具

在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发展壮大,“普世主义”成为教会的思想工具。一方面,基督教主张“普遍拯救论”,只要信仰上帝,人人都可以得到救赎,这是一种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基督教会认为自己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它克服了文化、语言、种族等限制,在欧洲各地建立了教会,对世俗世界产生较大影响。这样,基督教在价值追求和组织结构上都具有了“普世性”。它不仅是一个宗教组织,也是一种政治力量,基督教会的神权思想进一步延伸到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领域。基督教得到较大发展,基督教权和世俗王权的斗争不断,矛盾不断激化,“普世主义”成为基督教会用来对抗世俗君王的工具,主要起到维护教会在基督教世界的核心地位和对抗世俗君主权威的作用。

(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世价值”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武器

14—16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发展壮大。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基督教会的统治日益不满,他们反对神权,倡导个人价值,掀起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史称“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表达了对自由、平等、民主的强烈愿望。17—18世纪,西欧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主义势力强大,为了凝聚力量,他们掀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目的是联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中间势力共同反抗封建领主和教会的压迫。但是,启蒙思想家并没有否定基督教的“普世主义”,而是探索“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来代替基督教信仰的“普世主义”。他们认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价值观念就属于普遍规律。这样,“普世价值”就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的口号和工具。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述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3]180。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他们掌握了国家政权,把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应用于国家政治实践中,“普世价值”观念开始进入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践。

(四)在资本主义强大以后,“普世价值”是资本主义推行霸权主义的借口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通过工业革命日益强大起来,为了自身利益,他们开始对外扩张,推行霸权主义,通过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手段压迫或直接统治弱小国家。西方国家推行的霸权主义不仅包括早期的军事霸权主义,还包括后期的经济霸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念成为他们对外扩张和推行霸权主义的借口。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言:“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404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帝国主义以推行“普世价值”为借口,在国内垄断集团的基础上,把统治势力扩张到国外,在全球争夺、瓜分势力范围。例如,在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以解放殖民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借口,发动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战争。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继续对外扩张,推行霸权主义,但是改变了扩张的方式方法,由旧殖民主义变成新殖民主义。以美国原国务卿杜勒斯为代表的西方敌视社会主义势力提出了“和平演变”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普世价值”成为美国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的思想武器,这是霸权主义在这一阶段新的表现。在新殖民时代,西方列强转变了过去以军事手段为主的扩张政策,企图通过“和平演变”颠覆他国政权,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在东欧剧变中,西方国家取得了冷战胜利,“普世价值”在这场东西对抗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五)进入21世纪以来,“普世价值”思潮日益威胁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21世纪初期开始,“普世价值”思潮日益威胁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是资本主义强国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最新表现。20世纪末期,“普世价值”一开始在中国只是在伦理学的理论界传播。例如,1995年,郭洪纪在《儒学传统与中国文化建制的流变》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含有普世价值和殊别价值两种成分以及相应的制度。”[4]“普世价值”这一概念逐渐被国内学术界认可。一直到2007年,“普遍伦理”“全球伦理”“普世价值”等概念只是在伦理学、哲学等理论界有小范围的学术研讨。200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内一些报刊和网站的有意推动,西方“普世价值”思潮快速蔓延,进入大众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2008年5月22日《南方周末》发表《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的文章,成为“普世价值”争论的导火线。有观点认为,这篇文章把中国在抢险救灾中的积极作为等同于中国开始认可西方自由、民主、法治和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念。这些错误言论受到了主流媒体和中国学者的批评,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由此形成。西方借“普世价值”争论加紧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崇尚西方自由、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普世价值”思潮在中国持续蔓延,其最终目的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当前西方“普世价值”思潮错误的主要表现

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存在有一定的条件和范围。一种理论或观点的提出,不能脱离一定的背景、条件。如果脱离了特定的背景、条件,即便是正确的理论或观点,也有可能变成错误的。“普世价值”就是如此。它在西方可能是有效的价值观念,但不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更行不通。当前,“普世价值”思潮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历史虚无主义方法解读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两股思潮具有内在关联性,它们有着共同的政治企图。历史虚无主义是继“全盘西化”论以后,在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它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的一种历史观”[5]。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平台,重新解读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历史,否定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漠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否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斗争史,以此瓦解中华民族精神,动摇国人理想信念,体现和维护所谓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股错误思潮在失败中一次次卷土重来,拥有了相当数量的忠实“粉丝”。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为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普世价值”论摇旗呐喊,把中国道路描述为一条“失败的道路”,弱化和抹黑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历史虚无主义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消磨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消磨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脱离当代中国国情的实际,以全盘西化为根本意图,陶醉在自己捏造的幻想世界与西方资本主义天堂。

(二)片面强调西方政治民主制度,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普世价值”的追随者崇拜和迷信西方式的政治民主制度,认为我国搞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不符合人类文明主流的。“普世价值”论者把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等当作“普世价值”,把西方政治民主制度奉为神明,并将其作为人类文明的“核心”。“普世价值”论者刻意拔高西方政治制度来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局部问题,有意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将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为政治制度问题,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归因为推行“普世价值”,全面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他们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保障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全世界都应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事实上,新中国通过7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现出制度优越性,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快速崛起,“威胁”到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利益,“普世价值”论者就企图通过“普世价值”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意图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认为只有私有制和私有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还富于民”

“普世价值”思潮主张全盘私有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认为只有私有制和私有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还富于民”。它否定我国国有企业和公有制的经济优势,企图釜底抽薪,搞垮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而通过私有化“还富于民”实际上是西方国家的陷阱。如果正视现实,就会发现,即使在被视为自由、民主象征的美国,两极分化依然严重。不可否认,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高度发达,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社会保障也日益完善。但是,美国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不仅没有完全消除,也有可能继续扩大。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对此,站在不同的立场,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资本主义国家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用分配关系掩盖生产关系,用阶层掩盖阶级,用局部变革掩盖根本冲突。正如马克思所言:“当庸俗经济学家不去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却傲慢地鼓吹事物从现象上看是另外的样子的时候,他们自以为这是作出了伟大的发现。实际上,他们所鼓吹的是他们紧紧抓住了外表,并且把它当做最终的东西。”[6]资本家作为既得利益者,采用了现象掩盖真相的方法,从而失去了彻底探索真理的动力。实际上,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并不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才适度拉大了收入差距。但是,这在现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做大分配“蛋糕”也是有益的。

(四)混淆了西方“普世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7]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普世价值”观念的部分内容在字面上是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与“普世价值”的内容有所重合,因此一些支持“普世价值”的人就认为中国政府实际上开始赞同“普世价值”。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全人类共同的需要或利益是客观存在的,这决定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共同价值不是西方的“普世价值”。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两者形成的理论基础不同。前者是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从抽象的人出发,认为人性是自然形成的,人的本性是一成不变的;后者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在社会实践中考察人的本性,认为人性是变化发展的。第二,两者形成的经济环境不同。前者建立在资产阶级私有制基础上,主张经济发展自由化;后者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主张在公有制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第三,两者的目标趋向不同。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目标是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后者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基础,符合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诉求,内在地契合着反映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理念,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认真应对“普世价值”思潮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可以说,在中国鼓吹所谓“普世价值”的人没有看出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本质。“普世价值”思潮的这些错误认识,不但不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而且严重妨碍中国改革开放和伟大复兴的进程,甚至引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色”。我们必须认真应对“普世价值”思潮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言:“革命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3]304中国共产党诞生时,中国已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艰难行进了半个多世纪——帝国欺压,军阀混战,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当时的中国面临非常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面临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从未有过的社会变局,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都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和阶级观点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救亡图存方案,并付诸实践,但成效都不大,均遭到失败。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有着不朽的历史功绩,但是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当时的中国,经济政治不独立,生产力落后,政治上四分五裂,这一国情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且具有软弱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历史实践也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都在逐步缩小。例如,2014年我国GDP超过10万亿美元,是日本的两倍,仅次于美国。因此,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客观历史条件和全体中国人民的选择,共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更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活力

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是民主的,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核心。我们要完善和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通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活力,以反驳“普世价值”思潮对中国民主制度的错误指责。十八大以来,党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结合起来,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理论创新,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利于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协商民主的最重要形式。完善制度建设、推进理念创新、加强政党建设等,是改进协商制度的主要途径。制度建设不仅要注重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还要注重具体制度和机制的建设。理念创新重要的是树立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公正的理念。政党建设不仅包括执政党建设,也包括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对国家民主建设至关重要。我们要以党内民主建设带动人民民主建设。作为参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对国家民主建设有重要影响,同样要重视自身建设。此外,我们还要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与社会组织协商,培育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素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彰显独特的优势。

(三)发挥公有制经济优越性,加快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公有制实质就是联合起来的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它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人对人的剥削,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公有制是最高水平的公正,是实现人人平等的物质条件,它在本质上为所有劳动者服务,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虽然公有制经济在当前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公有制作为经济支撑,就很难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切范畴,就是在共同富裕的大逻辑基础上派生的。邓小平之后的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共同富裕这一核心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思想发展为共享发展的理念,并使之具体化、对象化和制度化,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享发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共同富裕。为消除收入差距过大,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在新常态下应当在深化改革中以多种形式做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发挥好国企的主导作用。人民政府、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主动承担推进共同富裕的职责。

(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正确对待一定范围的共同价值

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被错误的西方“普世价值”思潮所误导。在意识形态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要注意区分“普世价值”、共同价值和核心价值。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人类共同价值,坚决反对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国家鼓吹的“普世价值”观念相比,更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现实需要,更加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所谓的“普世价值”,而是各族人民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符合中国客观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而且会随着实践的推进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普世价值”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并不否认被某些人奉为“普世价值”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观念。我们承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不同层次的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看作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价值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尤其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自信,是中国构建自己的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主动举措。但是,共同价值不是绝对的,我们要在一定范围内正确对待它。首先,共同价值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共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观念是东西方都认可的,但具体内涵是有差异的。例如,“自由”这个价值概念,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追求,但是具体的内涵差异很大。资本主义的自由是利己的自由,是有产者的狭隘的自由,是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权利,这种自由必然归结为占有和使用私人财产的自由;社会主义的自由是要实现普遍的人的自由,这种普遍的人的自由建立在消除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基础上,是真正的人的自由。其次,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共同价值。马克思主义者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分析问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毛泽东曾说:“实际上,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9]208他还说:“民主自由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都是在历史上发生和发展的。”[9]209共同价值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正确对待共同价值,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应用,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一股思潮的出现总是有原因的。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中,我们可以找到这股“普世价值”思潮的源头。部分党员、干部、群众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淡化意识形态斗争,放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近年来“普世价值”思潮兴起并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多年来,国内较少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待西方错误思潮,以至于很多人看不清“普世价值”思潮的阶级本质,导致人们在思想上陷入迷茫,在实践中误入歧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的战略决策。但是,由于国际和国内敌对势力还存在,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有可能激化,我们仍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斗争学说。正如江泽民曾指出:“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这种观点与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10]在阶级分析方法面前,这一思潮会原形毕露,彻底地显现出它的本质和错误所在。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应用,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斗争,运用阶级斗争学说去看待“普世价值”思潮问题。

(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应对错误思想的防线

放任“普世价值”思潮泛滥,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不但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核心,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强调时刻不能放松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指导和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开创了崭新局面。”[11]全党必须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党员、干部和群众,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潮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首先,“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系统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12]。其次,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和群众,做到深入机关、深入乡村、深入社区、深入学校、深入企业、深入部队、深入网络,真正用其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我们要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应对“普世价值”思潮的思想防线。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普世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普世价值论
对于社会思潮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
普世价值论
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